本刊記者 忻 葉
記者觀察
對于職校學生學習力的現實觀察與教學應對
本刊記者 忻 葉
在一線教師的觀察和調查中,職校學生年齡一般在15~20歲之間,正處于自我意識迅猛發展,認知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富于想象,情感豐富且不穩定的時期。雖然有著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的特點,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回避困難、缺乏信心的問題也非常突出。在學習力特征上主要表現為:
(一)學習動力:學習動機不明確,專業認知不清晰;學習興趣偏低,學習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體現在學習時間投入不足、課堂學習參與度不高、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厭倦學習、自我效能感低)。
(二)學習毅力: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自覺性、獨立性不足,韌性不強。
(三)學習能力:雖然職校生長期不適應以升學率和考分為目的的教學,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認同度較低,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欠缺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基本上依賴教師的教授,創新活力嚴重不足。
基于此,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習力,是一個從動力到毅力再到能力的全方位系統過程。從社會到學校,從企業到家庭,都需要改變和優化。在此,我們主要針對當下學校課堂教學的作為,歸納其特點與經驗,以供參考。
要解放職校學生的學習力,先要解放教師的思想。應該說,職校教師對此所做的思想準備是不足的。一項針對蘇州5所職校78名教師的問卷調查反映,100%的教師感覺自己的課堂不是“一言堂”,但是81%的教師認為雖然變換了教學模式,但實質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組織不當(組織流程有引入、自學、討論、講解、檢測、總結,但往往忽視學生反饋,尤其是正反饋不夠),知識呈現與學習方式不當(以知識內容呈現為主,沒有反思總結的習慣)等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力的教學處理問題比較普遍。許多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變成家長,還是一個不敢放手的家長,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大包大攬地把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這是值得每一位教師警惕的。
一位教師比較了她的兩種課堂——在機房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在教室采取理論講授式教學。在機房上課,學生總是說“老師,你先別講,讓我們自己做做看”;在教室上課,教師總是說“同學們集中精神,注意聽”。鮮明的對比體現了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力的不同作用。綜觀職校教師們的教學經驗,他們教學方法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普通教育的優秀經驗。比如蔡林森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定向、自學、討論、答題、自測、日結),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孫雙金的“情智語文”等。二是來自企業培訓中的成熟有效經驗。除了盡可能創設與專業、行業、企業相關的教學環境外,目前實踐中應用較廣、教學效果反響較好的教學方法有:
1.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愿景。
如增加入學指導的內容,不僅有專業認知,還有人生導航;這種指導是階段性、多形式、不斷線的,實施者可以是校領導、專業負責人、班主任、專業課教師、文化課教師、企業人士、優秀學長等,貫穿在學生的職校學習生活中。學習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很有效的明確學習目標的方法;建設學習型組織如學習社團,并鼓勵學生加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
2.關注學生情感,尊重學生,培養其學習自信心。
職校學生不愛學習,固然有其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諸多原因,但對未來感到迷茫、人生目標缺失、缺乏學習動力則是主要根源。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心理情感因素,對他們的學習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多作積極正面的引導,解開學生的思想心結。課堂45分鐘不單是知識技能的學習訓練,還伴有相機而行的道德教育。充滿哲理的心靈雞湯、美文小品,陽光勵志的人物故事、名人傳記,學生愛看的影視節目、網文網帖,都可從中選取有益的素材。哪怕這種滲透只是短短的幾分鐘,也會給學生帶來思想的凈化和心靈的啟迪。比如有教師在學生小組學習時取長補短,給那些自卑、沉默、內向的學生以更多的交流機會,降低其參與的壓力感。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改善,大到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小到自制力、榮譽感等。對那些缺失學習信心的學生,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從簡單易行的小事逐步積累,不斷感受成功。對那些自我價值感較低的學生,教師不僅僅注重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結果,更注重其學習的過程與方式,肯定學生的努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愛心去點燃他們心頭的希望之燈。
教師可以做到:(1)信任。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只有真正信任,才能做好與學生的連接,讓學生展現真實的自我。(2)觀察。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在信任的基礎上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但不做結論性的評價。(3)傾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收集相關信息,以作有效應對。(4)示弱。鼓勵學生超越老師,超越自我。
1.以學定教。
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及認知規律,尋找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熱情的那個點,讓學生從確定的這個點出發,運用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師生和生生之間展開對話,通過自己的努力,獨立達成學習的目標。比如有教師受魏書生“商量、商量、再商量”教學方式的啟發,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和內容的權利,并據此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即使壓縮一些純知識講授的時間也在所不惜,等等。
2.恢復學習的快樂本質。
利用學生對電子游戲的喜愛,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可以開展:(1)游戲學習。制作游戲教育軟件,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以游戲闖關的形式鞏固所學的知識。(2)移動學習。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利用學習平臺進行“碎片化”學習、情境感知學習、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互動學習等。(3)研究性學習。學生分組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習內容進行專題研究和成果展示。教師可將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點數字化,每個階段的學習成果數據化,以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
還可以利用游戲機制來改變教學形式。讓學習變成打游戲,教學關鍵在于“及時反饋與矯正”。一是吸引注意力的參與。讓學生盡可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學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二是思維的積極參與。教學設計與安排備學生所想,順勢而導。比如可以科學分解技能教學內容。會計專業學習“生產過程手工賬務核算”,內容龐雜,可分解為“原材料耗費、工資與福利費耗費、結轉制造費用、結轉生產成本”等項目來分別掌握。三是情感體驗。師生在教學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思考、經驗、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慷慨地使用激勵手段,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文化隱性課程,借鑒CIS(企業識別系統)策略,在課程內容、學習平臺及校園環境建設中充分吸收汽車工業文化和維修行業文化,在專業理念、行為準則和環境布置等方面吸收企業文化精髓,建設“一點三面五域”的實施網絡:以提升專業興趣為出發點,從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形象文化三個方面著手,在制度、課程、活動、環境、生活五個領域具體實施,以此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和職業追求,增強學生的學習毅力。
總的來說,職校教學應根據課程內容、知識點的不同特點選擇適當的授課方式,實踐中諸如項目教學法、分層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導學任務單教學等教學方法得到廣泛應用。經過實際效果驗證、得到普遍認可的教學方法有:
1.把課堂的時空留給學生。
教師做到“六要四不講”。“六要”即教材要讓學生讀、問題要讓學生提、過程要讓學生說、規律要讓學生找、實驗要讓學生做,“四不講”即學生已知的不重復講、學生通過自學能弄懂的不講、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弄清楚的不講、學生經過實驗能弄懂的不講,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指揮、指導和幫助。比如有教師在課上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優化學法指導。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學生的學法實際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教師選擇學習方法有四個原則:啟發性、生動性、自主性、因材施教。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從單純重視教法,向不但重視教法同時更重視學法的方向轉變。
比如有教師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一方面告訴學生平時要積累素材、分類保存,勤于操作,提前預習和及時復習(計算機專業);另一方面創設一些小課題、小任務,學生必須采用自主探究方法完成,較大的任務采取團隊小組合作方式。
比如有教師采用知識遷移法,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儲備和結構體系帶入新知識的學習,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例如統計技術的學習,教師由個體到總體、由總量指標到相對指標、由直線趨勢預測到曲線趨勢預測,通過舊知識(基礎的、簡單的)過渡到新知識(擴展的、復雜的),逐步深化、提升,讓學生學會學習、懂得探索。
3.傳統的直線型課堂轉向多樣型課堂。
比如有教師實施分類高效學習,運用輔助平臺和學習軟件,將學生細分為知識學習、仿真實訓、實物操作三類學習角色,輪換學習,優化教學組織,提高教學效益。
比如有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穿插各類活動:設計網絡游戲、表演課本劇,聽說方面開展對話、朗讀、演講、辯論,讀寫方面進行新聞采訪、社會調查、廣告詞設計、黑板報設計,并開展“書法小組”“影評小組”“文學社團”等學生組織活動,結合專業進行旅游專業的導游詞撰寫、機電專業的操作演示報告設計、財會專業的賬務報告寫作等。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改革。從一、二年級的預熱、適應,如開展課前3分鐘演講、每個學習單元安排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到三年級全面推進,以常規課為依托,以“聽、說、讀、寫、做”為綱,確定“專題研究、評論賞析、調查報告、綜合表達”4大類22個活動課題,與通用能力要素一一匹配。課改實施3年多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關注度明顯提升,語文素養及通用職業能力顯著提高,學業成績穩步提升。
職校教師們還從多年教學經驗中提煉、固化出“××課堂”“××教學”等一些相對固定的教學操作模式。這些于一線教學實踐中生長起來的教學思考和智慧給“解放學習力”這個話題帶來了很多啟發。
(一)“活力”課堂。教師的教學活力+學生的學習活力+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活力課堂。“活力”課堂是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進階版本。該模式以“項目驅動”“任務引領”為手段,有效整合與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社會資源、生活資源、媒體資源),目標設計、教學過程都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流程和科學的方法,讓學生達到厚積知識、破解疑難、優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學習。
(二)彈性課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挖掘知識的趣味因素。比如教學內容連接學生生活實際,盡可能選取生活化的素材,不拘泥于書本知識;教師教學情境的創設視野廣闊,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內容包括學習導航、迷你網頁教材、多媒體課件、授課錄像、案例分析、互動討論、在線檢測等,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中,師生形成探究合作、觀察聆聽、質疑提問的氛圍,激發學生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聯想,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會觀察、學會合作、學會審美、學會體驗、探求新知的綜合過程,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激勵者、幫助者。
(三)“師徒”課堂(數學)。教師在學期初根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個人意愿等選出“數學師傅”,負責“徒弟”的知識學習和評價;教師則負責“師傅”的學習。每個“師傅”帶5~6名“徒弟”。教師根據學情制定教學目標,分為合格、良好、優秀三個層次,合格目標全班學生都要達成。課前學生使用預習單預習,課堂1/3時間使用學習單同步教學,1/3時間進行“師徒”教學,1/6時間“師傅”拓展學習、“徒弟”復習回顧,1/6時間進行考核評價。課后學生完成學習鞏固單。課堂學習中,師生、“師徒”不斷交流。對“師傅”實行動態管理,表現優秀的“師傅”及時表揚。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徒弟”,教師與“師傅”共同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
(四)生態課堂(數學)。這種操作模式一般是兩節課連上,具體設計:1.教師明確目標、明確學法(1分鐘)。2.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課堂練習(20分鐘)。學生可選擇閱讀教材及例題,也可以觀看教學微視頻,掌握基本知識點后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巡視,解答疑問,基礎較差的學生上黑板板演。3.學生點評,討論解疑(15分鐘)。板演題批改討論,教師提出典型問題及易錯問題,學生再進行一輪討論。4.歸納小結,再次練習(9分鐘)。學生歸納本節課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注意事項,再次練習易錯題。5.教師答疑,知識整理(10分鐘)。6.教師布置作業,學生當堂完成(35分鐘)。作業分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學習內容不同教師對作業形式可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通過做實驗讓學生探究等。
(五)“角色互換”教學模式。該操作模式有5個基本步驟:1.明確目標,明確學法;2.讀書自學,自主探究;3.分組合作,討論解疑;4.展示點評,總結升華;5.當堂訓練,清理過關。教學內容有20%通過學生自學完成,70%組內或組間合作完成,10%由教師指導完成。課堂時間20%用于教師指導、點撥、答疑,70%用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10%用于學生小結、鞏固、檢測、當堂過關。
(六)“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該操作模式把一節課分為4個模塊8個環節:輔助環節(1分鐘,包括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先學(15分鐘,包括讀書看書、檢測練習或提問)―后教(10分鐘,學生相互更正、師生討論)―當堂訓練(20分鐘,完成作業)。以一節汽修專業課為例:一、情境創設,創設與4S店相同的環境,準備好教學要用的軟、硬件資源。二、項目實例引入。以實際生產中出現的汽車維修問題和故障報修描述引入教學內容。三、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微課學習,以學生自學為主。四、小組討論。學生相互更正認識或師生討論。五、任務實施。完成項目和任務。六、檢測與評價。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實時評價,學生自我評價。
該操作模式還衍生了一些變式——
“學案導學”教學法:一、創設學習情境,確立學習目標;二、讀書指導,小組探究學習;三、展示質疑、拓展提升,教師牽引、鼓勵、點撥,穿插練習,全面鞏固;四、達標檢測,反饋校正。
三段式教學法:1.自主學習(一看二練):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2.合作探究(精講引導):教師點撥要看“時”和“度”,把握疑難凸顯的時機,點撥疑難既要點透,又不能和盤托出。3.驗收鞏固(當堂訓練):不少于10分鐘,分層設置作業(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當堂批改。
(七)“做學教合一/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該操作模式源于陶行知教育論述:“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將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傳遞中心教學”轉型為“對話中心教學”,從“記憶型課堂文化”轉型為“思維型課堂文化”。操作環節為:1.創設任務情境。2.創設自學情境。前提是教師狠抓學生“預習”,預習要有具體的目標任務和評價標準,完成學習任務單(包含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問題檔案、學習體會等內容)。3.創設合作情境。學生討論交流、展示講解、互幫互助。4.有效評價。重過程性評價、縱向評價。為了讓學生充分地“做”,可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平臺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如仿真軟件。
(八)“信”課堂信息化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前教師將多元化資料上傳教學平臺方便學生自學,并完成題庫作業;課中學生“五自”——自學訓練、自動評分、自糾錯題、自行鞏固、自幫自助。課后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完成反饋練習和隨堂測試練習,20分鐘內做完提交。正確率達不到90%自動打回讓學生找錯重做,直到達成。
(九)CDIO工程教育模式。課前教師擬訂提綱、提供資料、學生預習。課上先行知識講解,學生交流,教師講授與答疑;學生實訓一級項目,進行進度匯報及問題解決;小組實訓二級項目,進行項目匯報、二級項目修訂與完善;最后進行小組成果展示,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
(一)教務處改成學務處。教務處的工作開展多以教師日常教學行為和教學事務管理為主,學生主體很少被關照到。有教師建議將教學處轉型升級為學務處,或內設“學生學習事務管理中心”之類機構,職能為研究、管理、服務學生的學習。以學生的學為主線,進而思考教師的教、教師業務發展及相關事務,實現教務管理向學務管理、教育教學研究向學生學習發展研究的轉變,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行為等,而不是簡單地以考試成績和學分來判定學生學的結果。
(二)要讓學生喜歡教師。有學校做過調查,發現“有幽默感,有激情,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學生認定的好老師的首要標準。建議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體制,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氛圍,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發展的引導與幫助,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提高教師“自我調控”的能力,不斷拓展交際空間,增強凝聚力,運用溝通、傾訴等途徑疏解教師消極情緒,培育陽光心態,提升職校教師的幸福指數。
(三)解放教師的學習力。“終身學習”的理念不僅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中,也要體現在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上。教師必須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新的知識,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了解專業發展的前沿信息,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將自己的學習經驗遷移到教學工作中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力。
G712
B
1005-6009(2017)84-0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