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永進
用劉國鈞人才觀提高學生工匠素質的實踐探究
魯永進
“工匠精神”的培養知易行難,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立足獨特的名人文化資源,將劉國鈞人才觀嵌入學生工匠素質培養的育人實踐中,以劉國鈞的人才劃分標準著力培養學生的“匠藝”和“匠心”。
劉國鈞人才觀;工匠素質;“優才培養”工程
中國要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跨越,需要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時代呼喚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職業學校承載著培養高素質工匠的重任,但如何培養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普遍感到“知易行難”。雖然不少學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理念多、實踐少,尚未找到有效的抓手。多年來,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注重對學生工匠素質的培養,立足于學校獨特的名人文化資源,將劉國鈞先生企業經營思想嵌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中。劉國鈞精神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他的人才觀與我校培養學生工匠素質的理念契合度、融合度最高,這種融合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劉國鈞先生的企業能在民族紡織業蹣跚起步時脫穎而出,與其充滿智慧、極具特色的人才觀是密不可分的。劉國鈞先生在企業經營中提出了“三個一點點”:“貨色要比別人好一點點,成本要比別人低一點點,價錢要比別人高一點點。”[1]那如何才能做到產品質量“比別人好一點點”?劉國鈞先生深刻認識到人才質量是關鍵。他有一套獨特的人才劃分標準:“懂經營管理,又懂技術,是一等人才;懂經營管理,不懂技術,是二等人才;懂技術,不懂經營管理,是三等人才。”[2]分析其人才標準,從中至少可以得出兩點基本認識:懂技術的人是人才;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更優秀。職業學校普遍重視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常常忽視其他能力的培養。職業學校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技能技術水平和較高的綜合素養,我們從工匠素質的角度將其明確為“匠藝”和“匠心”兩方面。
“匠藝”的培養,要使學生具備精湛的技藝,這是外顯的技能,是未來做好產品的基礎條件,能解決學生在職場的生存問題。“匠心”的培養,是要讓學生對質量有極致的追求,在簡單中創造不平凡,并形成一種心理習慣和思維方式,這是未來精品制造的關鍵因素,雖是內隱的態度,但決定著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高度。
為培養學生的“匠心”和“匠藝”,學校提出了細化的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三品”“三質”“三素養”。“三品”:人品好、作品優、產品精。“三質”:自信陽光的氣質、文明有禮的品質、創新創業的特質。“三素養”:現代的公民素養、豐厚的人文素養、鮮明的職業素養。
對人才如何使用?劉國鈞說:“寧可以一百塊月薪用一個能人,不愿以二十五塊用四個庸人。”[3]當時他就曾經以5000元的年薪聘請紡織人才陸紹云,這一年薪比劉國鈞自己的年薪高40%,相當于公司60名熟練工人的年薪總和。[4]可見,劉國鈞對優秀人才是特別加以重用的,這是他人才觀中的一個亮點,也是他企業經營中的法寶之一。
我校的“優才培養工程”就是吸收了劉國鈞的用人智慧,結合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而建立起來的。為培養更多的“優才”,我校將這種追求卓越、崇尚優秀的基因深深植根于學校的文化土壤中。
在學校發展的戰略層面,早期有“一流”文化,后來有“領先一步”的發展戰略。在德育方面,普遍開展“讓優秀成為習慣”的主題實踐活動。在培養方法上,通過舉行“國鈞杯技能節”、組建技能集訓隊培養“技能優才”;通過團委、學生會兩條線培養學校、系部、班級三級“管理優才”;定期舉辦“就業創業明星評選”活動,營造“星光燦爛”的優才成長氛圍;開設“三創(創新、創意和創業)俱樂部”,開展“校園達人秀”活動,讓各類“優才”有展示舞臺和上升空間。
劉國鈞提出:“課程方面,除國語、算術、公民等外,關于工作法、廠規等項也應經常加以講解,勸令遵守。此項材料似不甚多,但可常常更換說法,多多列舉事實作為例證,便不至感覺枯燥無味,缺乏資料。至于練習生的課程,如機械學、紡織學等均為專門技術,各職員亦須有相當理解,可以參加聽講。”“工人、藝徒的課程,由本廠職員自行擔任教授為原則,一部分專業課程,可請外界專家教授。”[5]由此可見,劉國鈞為職工教育而開設的課程是豐富的、有層次的,涵蓋了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廠規廠紀等,并具體到課程如何實施。
我校在培養學生工匠素質過程中,也非常重視課程建設,特別是為學生量身定制了模塊化的課程。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網絡選修課”“社團活動課”和“國鈞講堂”等,滿足了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使學生工匠素質的培養落到實處。在課程開發上,加強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更多地嵌入了劉國鈞文化,比如在高年級開設了“劉國鈞精神與現代職場”的選修課,作為就業與創業指導的課程之一。在課程實施上,有的課程是聘請校外的企業或行業專家來擔任學生的導師。
“我們希望本公司的各個工廠,都能做到學校化:廠長如同校長,人事科長如同教導主任,考工主任如同主任教員,領班如同一班一級的教員,每月成績考察表等于學生成績單。”[6]劉國鈞先生將工廠學校化,對職工進行管理和教育。
我校則是向企業靠攏,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在校內建有若干教學工廠,在這里,“工廠即課堂、師傅即教師、產品即作品”,學生“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開辟校外實訓基地與引進企業進校園相結合,使校企合作機制運作更加順暢,學生能工學交替,邊學邊做。試行“現代學徒制”,學校與企業共同招生、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共同評價。這些舉措賦予了學生工匠身份,提升了他們的工匠素質。
劉國鈞對技術非常有鉆研精神,他曾在漿紗師傅“撂挑子”的情況下自己鉆研漿紗技術并獲得成功。他自豪地說:“常州布廠的漿缸師傅,如果要拜祖師的話,我就是祖師。”為了調試一部舊的印花車,他“廢寢忘食,日日夜夜在印花車上打交道”,“半夜里睡在床上,想到一點心得,立刻開了電燈記在日記簿上,或者立即到車間里去,等于得了神經病一樣”。他對管理人員的資格也有明確的要求:要“以身作則”“識驗充足”等。[7]
據此,學校通過加強師資建設對學生進行示范引領。在教師中倡導“因為我的存在,而讓學生感到幸運”的幸運教育理念。為培養學生的技能,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技能比賽,在各級技能大賽中常常出現我校師生同臺領獎的情景。此外,通過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學科帶頭人”“雙師型教師”“金牌教練”以及組建“名師工作室”等方式,促進學生練技能、學技術、快成長。
劉國鈞先生認為“標語、格言,對于工人的精神上亦很有影響,應時常懸貼”。因此在他的工廠里,“以天理、人情、國法處事,真心誠意待人”“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日日行,不怕千萬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每天勤學一小時,積五年雖愚亦智”等標語、格言隨處可見,許多都是劉國鈞先生親自擬定。在企業文化上,劉國鈞先生提出以“忠信篤敬”為廠訓,帶頭唱“提倡國貨,對外競爭,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輕”的廠歌,鼓勵工人努力生產為廠爭光,創辦《勵進月刊》,并親自寫文章。印發《格言聯璧》要大家奉為座右銘。組織研究會,鼓勵大家發表體會建議。[8]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也特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讓“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程”“高雅文化進教室”“國鈞文化入人心”,打造全方位、立體式的文化育人環境,讓學生在濃厚的工匠文化中練“匠藝”、塑“匠心”。
1.以工業文化育情結。
學校完成了視覺識別系統VIS的設計,學校景觀體現了“國鈞精神、幸福成長”的理念,建有劉國鈞銅像、國鈞廣場、大成路以及“百年紡機”“工業印象”雕塑等,這些景觀富含劉國鈞先生生平事跡及其創辦企業的意義,其中雕塑的原材料就取自劉國鈞當年創辦的工廠,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積淀百年的工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匠心”,讓工業文化的情結在學生心中早早生根。
2.以企業文化規行為。
學校從TCL企業文化中汲取營養,錘煉出本校辦學的核心精神:“為學生創造價值,為教師創造機會,為社會創造效益。”提出“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未來”的口號;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工程”;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指導師生的行為,在日常教學和工作生活中,將現代企業的“5S”文化延伸為學校的“7S”管理,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作為師生學習、生活的統一標準,從企業視角打造學生的工匠素質。
3.以高雅文化提素質。
學校實施學生綜合素質素養提升“十個一工程”,即“擁有一個國際視野,練就一套職業禮儀,加入一個校園社團,培養一項興趣愛好,每月參與一項公益活動,每天行一善,每天練一字,每天讀一篇文章,每天寫一點隨感,每天鍛煉一小時”。1543班李同學2014年以來寫了千余篇隨筆,她說“我每天喜歡記錄溫暖的片段讓自己幸福,這也是我存在這個世界的證據”。學校每兩年舉辦一屆“國鈞杯·鋼琴邀請賽”,該賽由常州市音樂家協會主辦、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承辦,當地報紙、電視臺均有報道,是學生創造和分享高雅文化的平臺。
4.以國鈞文化塑人心。
依托學校的“五個一”,即“一館”“一會”“一團”“一書”“一片”來傳承“劉國鈞文化”,培育學生工匠精神。
一館:劉國鈞紀念館。劉國鈞紀念館是常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參觀劉國鈞紀念館已成為我校每年新生入學教育的必修課。
一會:劉國鈞研究會。研究會定期發布《劉國鈞研究》專刊,發放給教師閱讀;開通“劉國鈞研究會”網站,供師生訪問學習。
一團:劉國鈞精神講演團。講演團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社團,旨在向學校、企業、社區義務宣傳劉國鈞創業就業的精神。
一書:校園文化系列叢書。繼《從劉國鈞到劉國鈞職教中心》后,學校又陸續編寫《從劉國鈞到劉國鈞高職校》《國鈞講堂廿七講》《傳國鈞精神,走現代職場》《劉高職晨會讀本》《劉國鈞故事》等,作為學生學習國鈞精神的教材。
一片:受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的委托,拍攝了一部三集校園文化專題片,即《學校的文化魅力——校園景觀線》《學校的文化魅力——教學工廠線》《學校的文化魅力——師生幸運線》,成為啟迪學生心靈的“文化大片”。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致力于用劉國鈞人才觀打造學生的工匠素質,歷經數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工匠精神”意蘊豐富,隨著時代發展將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每所學校都可有所側重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素質,使學生身上能鮮明地“烙”上工匠素質的某些印記。在培養方式上,也要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形成“一校一特色”。
G717
A
1005-6009(2017)84-0036-03
魯永進,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常州,213000)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及劉國鈞文化。
[1][2][3][5][6][7][8]李文瑞.劉國鈞文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高進勇.創業之路(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