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武
【討論】
在自由與紀律的博弈中找到平衡
陳立武
在實施人本管理、創建和諧校園的今天,我們需要營造寬松的環境氛圍,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學生人格健全,但并不意味著不要紀律,沒有紀律的約束絕不可行。當然,校紀校規應符合法律法規,不能越其邊界,不能以學校的管理方便和面子好看而擅提要求、隨意設定。那種校方擅自制定的不切學生實際、侵犯人權、壓抑人性的校紀校規,只會引起對立和反抗,引來麻煩和混亂。
面對中職生管理難,有人可能會說,為何不能將部隊管理方式移植到中職生身上?道理很簡單,軍隊體現國家意志,必須確保能打勝仗,有戰斗力;而戰斗力來自于鐵一般的紀律,必須保持步調一致,絕對統一。校園不同于軍營,中職生是需要嚴格要求,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習慣,但過于苛刻的要求會引起學生逆反心理;更主要的是,學生需要多元發展、自主選擇,管理時切不可統一模式,強制要求。
如何在自由與紀律的博弈中找到平衡呢?無疑應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多方征求意見建議,由師生共同參與校內規章的制定;最好實行論證制,不把學校單方意愿強加給學生。本著“利己不損人是前提”“利己又利人是追求”的原則,制定出既利于每位學生個性發展又利于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既有心理認同又切實可行的校園紀律,從而實現有效管理,促進校風建設。
來看一則成功案例。某中學為保證校園交通安全,規定學生只能騎自行車或電瓶車上學,不得騎行摩托或駕駛汽車進校。新學年剛開學,一位新生騎著摩托車進校,校長巡視發現后責令門衛讓學生回家換車。沒想到,第二天學生又將摩托騎來。門衛遵指示將車輛扣下,讓家長來校領取。孩子父親到校后質問“不讓騎摩托是哪家的規定”,揚言到市教育局告狀,搞得沸沸揚揚。后來學校按教育局要求召集家長、學生和教師代表(那位父親也在被邀之列)30多人座談,就學生可否騎摩托車進校各抒己見。結果很明確,除了那位家長,無人贊同學生騎行摩托車,理由很簡單——校園里師生密集,自行車、電瓶車都無法避免磕碰傷害,何況體型大、速度快、難以控制的摩托車?面對眾口一詞,那位家長也不再強辯。校方印發了“告學生家長書”,就此校規的論證出臺、價值意義等詳細告知,請家長支持配合。顯然,經過論證而發布的校規,合情合理合法,凝聚了大家的共識,體現了開放和民主,意義非同尋常。
自由與紀律的博弈就像玩蹺蹺板游戲,需要兩端重力均衡,彼此相當。一旦失衡,就會“嚴管死、放開亂”,導致一些學校或死氣沉沉,或雜亂無章。校規不能“一禁了之”,應根植于廣泛的認同和共識。
G717
C
1005-6009(2017)76-0070-02
安徽滁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