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根
隱藏在課堂教學中的革命
——讀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李 根
盡管很早就知道佐藤學先生的大名,但是閱讀他的著作還是第一次。《靜悄悄的革命》正是他頗具代表性的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讓我深受啟迪,作者對教學中形式主義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淺,佐藤學先生平易、深刻、務實的工作態度,講究實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有深刻的理論積淀,說理透徹,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實的課堂實踐研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一線教育工作者頗有啟示。以下是我對書中關于課堂教學革命的一些感想。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樣也是廣大教師需要追求并達到的目標。但是,這并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喊得越響效果越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轉變。
佐藤學先生在他書中給我們提到了“日本小學教室里的特征是‘鬧哄哄’(發言過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 ‘靜悄悄’(拒絕發言)?!边@是什么原因呢?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追求虛假主體性教學中的形式主義。中國的課堂里也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有的班級上課,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時刻不住地點頭,高高地舉手。有的班級上課,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而思維卻是僵化的。這兩種類型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同樣是硬邦邦、干巴巴的關系而構成的課堂,它們都是主體性的假象,是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其主體性,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也不是保持身體端坐,而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課堂學習和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盡情地釋放自己,調動自己的各個思維感官,把自己融入整個課堂,融入整個群體,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應、相互應答。以此來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談到傾聽這一話題時,一位參與調研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當學生發言時,教師需要面對著學生,專心地全部接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聽到學生精彩的問題回答,而且還能夠感受到學生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法和情感?!边@是教師傾聽的意義,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發展。如果把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師和學生進行棒球投球練習。學生的發言好比投球,教師傾聽好比接球,不管學生投的球如何,教師都能夠認真對待,力求準確接住球,學生投球的興致便會高漲。這樣的快感會促進師生更好地玩好這次投球練習。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當學生發言時,無論答案正確與否,教師的傾聽至關重要,它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傾聽,不僅僅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感共鳴。傾聽,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態度,它是架起師生之間友好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師生之間的傾聽,生生之間的傾聽,以傾聽這種方式來傳遞相互間的尊重,促進各自的成長。
美國教師把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活動分為了兩種形式:服裝裁剪式和交響樂團式。所謂的服裝裁剪就是像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地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這一點正如中國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因材施教”一樣,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交響樂團則是讓各種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蕩,產生回響共鳴。這兩種教學活動各有所長,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堂學習提出要求,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改革、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意義。
(一)服裝裁剪,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保持清醒,明確學生間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群體也是由一個個的個體組成的,個體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群體的進步和發展。就拿我現在所帶班級來說,絕大部分學生成績穩定,整個班級學習狀態不錯,但是如果班上幾個學困生出差錯的話,那么整個班級成績就會一落千丈。所以,當整體班級學習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競爭就落在個別學困生身上了,這時候個體的作用就被無限放大。所以,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地從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個體的,教師的活動也應該從應對學生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學生個體上去。針對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缺點,采取服裝裁剪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優勢,使好學生變得更好,讓學困生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升。
(二)交響樂團,百花齊放
音樂中的交響樂團由于各樂器間配合與協調,聲音和諧優美,節奏明快,令人賞心悅目。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會伴隨著矛盾、波折,所以奏響的交響樂不可能總是和諧的聲音,也有不協調的聲音伴隨著,這才是自然的、真實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既然是交響樂團式的教學,就要允許各種類型的學生發揮各自的本能,哪怕是消極的、錯誤的,這才是他們本能的體現,才是名副其實的交響樂團。
而作為教師,在這個交響樂團中應充當一名忠實的傾聽者,耐心地傾聽,適時的給予組織和引導,讓學生的想法和頭腦中的表象相互碰撞、相互呼應,讓學生富有內涵地開展相互學習,從而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如《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三年級學生對文本中主人翁豆太的認識。他從自己的體驗出發,結合文本作出自己的判斷,雖然全班絕大部分同學一開始不認同,但是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并能夠作出解釋,最后贏得師生一致好評。像這樣的問題誰能說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依據學生自身的“邏輯世界”作出判斷,教室里的交流就能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這是探索真理的思維碰撞,是整個群體展現風采的真實體現。
同時,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是割裂開來的,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具備這樣的意識,在進行集體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動時,要能夠看清個體的差異以及學習狀況。在進行個體指導和實踐時,也要能夠顧全大局,有整體意識,以點帶面,促進群體的進步和發展。
合上《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使我聆聽到了學生與教師最真實的聲音。對教學的反思和經驗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師成長的精神食糧。課堂教學革命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改變課堂,改變學校的道路。
課堂教學的革命早已靜悄悄地打響,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懷著對教育的憧憬與希望,投身于這場革命。佐藤學教授的觀點給我們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引領著課堂教學變革的潮流。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教室,站穩自己的課堂,管理好自己的學生,我想課堂教學的革命就已經開始了。
(作者單位: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