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治理結構的變化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
李俊
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偏低是職業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由于職校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且自信心不足、教師職業倦怠感較強、教學質量評價缺乏統一標準以及對教學質量不夠重視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存在嚴重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教育部2015―2016年間在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方面連續出臺文件,嘗試通過制度建設與項目試點等形式推動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然而,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診斷及改進卻存在著許多瓶頸問題:職業學校現有的組織架構與條線管理使得教學質量的診斷與改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學校某個二級職能部門一部分的任務,很難成為整個學校工作的重心;由于缺乏普通學校升學考試那樣的客觀外在標準,加上職業學校專業差異顯著、課程類型多樣,教學質量難以通過單一維度的客觀標準來進行衡量,也就難以進行簡單的診斷及改進;職業學校組織文化中人情關系等方面的影響使得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診斷比較困難;學校體系的組織慣性,尤其是教師學生長期以來對教學質量低下的習以為常,更使得教學質量的診斷與改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市商業學?!霸\斷與評估中心”建設的價值與意義就凸顯出來了。該項目實施的時間并不長,但做法頗具新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無疑是機構設置方面的特色。南京商業學校將診斷與評估中心設置為一個更加獨立的機構,聚焦教學診斷、評估及改進,并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直接領導。這一獨特的機構設置及賦權方式使得診斷與評估中心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并區別于其他二級職能部門,部分具備了校內第三方監管的特點;其診斷與評估工作因而能更有效地擺脫現有管理模式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部門利益,擺脫組織慣性,這些因素都會在無形中提高其工作質量與效果。
其次是教學診斷評估在方法和職能上的特色。在傳統教學診斷評價中,診斷評價者主要負責對課堂教學打分,依據的是教師的課堂表現。在南京商業學校的教學診斷評價中,診評員既要觀察課堂教學情況,也要檢查對照教案與教學的吻合度,還要在聽課之后與教師進行反饋交流,向其指出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教學診斷與評價的結果有效地納入了系部教學工作的整體考核之中。這樣一來,評價診斷就能更好地起到督促教師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除此之外,診斷評估中心的職能也得到了拓展,它超越了平常的教學診斷與評價,得以面向學校各方面工作,成為學校整體辦學質量評價與保障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是人員組成的特色。傳統的教學診斷和評價常常以行政或職能部門人士為主體實施,這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診斷評價的主體自身教學水平不一,二是可能存在自身缺乏教學經驗的情況,這樣一來,診斷與評價的結果很難得到授課教師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南京商業學校則從不同專業系部挑選出德才兼備、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組成全職的診評隊伍,輔以兼職診評員以及校外專家。這樣的隊伍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對教學給予合理的專業評價,從而保證診斷評價的專業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不同專業學科的特點,從而提高診斷評價的準確性。
這些特色反映的實際上是學校在內部治理結構上的改變。傳統的條線管理難以推動學校層面的質量改進與提升,是因為僅僅在現有的管理結構中選取一個點進行改進,其效果很可能會受到其他諸多要素的拖累。像南京商業學校這樣賦予診斷與評估中心中樞與獨立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現有教學管理架構的策略,加上診斷評估工作方式及人員組成上的特色,使其成為學校治理結構調整的一個關鍵點,有效推動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改進。難得的是,在學校內部的不記名評價中,診斷與評估中心自身也被放在被評價打分的位置,并得到了較高的認可與評價,這反映出診斷評估中心的工作方式合理、成效積極顯著。
教學質量的改善提高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要想使得這一管理創新可持續并長期發揮作用,在接下來的探索實踐中仍然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首先,如何在保障診斷評估工作水準的情況下,提高專業覆蓋的有效性?怎樣既能吸納專業系部的優秀教師持續參與診斷評價工作,又不影響他們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可以通過補充來自不同專業領域乃至校外的專兼職診評員,進一步完善診評員的構成?這無疑需要結合學校內部管理及系部工作任務分配情況綜合考慮與協調平衡。
其次,如何更好地處理教學診評的診斷評價功能與教師發展功能的關系?如何在督促教師改進工作的同時,不削弱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有效地激勵教師并促進其發展?評課的等級分數無疑會對教師產生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在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環境中會成為教師發展的動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影響到教師教學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應變。如果能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在施加合理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教師成長,則既能減少教師對診評工作的懷疑和不滿,又能更加有效地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進一步改善與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如何保持診斷與評估工作的可持續的常態發展,從而使其成為一個較為制度化的內部質量保障途徑?目前診斷與評估中心的中樞和獨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領導的重視及教育部相關改革試點下有利的政策環境有關。只有在穩定的制度化診斷評估成為常態工作乃至教師教學的默認規范時,教學質量的保障、持續改進以及創新的成果才會更加穩固。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G717
C
1005-6009(2017)28-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