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錦宏
【點評】
“視界融合”與“話語開放”
丁錦宏
溝通發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師生之間真正有效的溝通必須建立在彼此理解——“視界融合”和說話投機——“話語開放”兩個基本點上。影響師生之間溝通的因素有很多,師生之間應多換位思考,加深彼此了解和理解,采用開放式話題和問題,敞開心扉,進而提高溝通的有效性。
有效溝通;視界融合;話語開放
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互主體”,無論哪一方作為“信息源”或“接受者”,雙方有效溝通的關鍵都在于彼此能被對方接受、理解,以及溝通過程中保持開放而不是封閉的話語輪回。
信息論原理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包括“信息輸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個主要因素。由于教師和學生在年齡、身份、閱歷等方面的天然差異,雙方的溝通與一般人際溝通必然存在差別。師生之間溝通的障礙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身份差異。
社會中每個個體都處于一定社會地位上,由于地位差異,人通常具有不同身份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造成溝通困難。在傳統尊師重道的觀念中,教師是權威者,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在一般的師生溝通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控制方”,學生就常常處于無條件服從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學生的話語時間和空間,造成學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溝通的效果,導致雙方溝通障礙。
2.認知“代溝”。
在現實意義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僅僅存在于地位身份方面,還表現在雙方對同一事物存在認知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成年人,其知識經驗、價值觀等都決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認知差異。加之,當代社會發展迅捷,人與人之間相差一歲都存在“代溝”(廣義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generationgap”由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在所著《代溝》中提出。generation是一個總稱語,指一代人。最早認為,一代大約是25到30年之間),更何況教師一般要長學生10歲左右或更多。所以,教師在溝通中要考慮“代溝”的真實存在,以及“代溝”在溝通中的負面作用。
3.恐懼情緒。
在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常常以威嚴者自居,甚至新手教師剛剛工作,就有好心的“經驗”教師傳授“對學生不要笑”等管理秘訣。即使是正常的師生談心,往往也會因為教師板著面孔,學生不敢敞開心扉;而犯錯學生被喊到教師辦公室,教師往往是一通訓斥和數落,面對身臨恐懼之中的學生,何談溝通?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拒絕”“頂牛”“對著干”等行為。常常表現為三種逆反現象:第一,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機體過度地接受某種刺激后出現的逃避反應。任何刺激,包括能給個體帶來滿足的刺激,如果超過限度,對個體反而成為一種壓力,甚至是傷害。個體就會采取措施來逃避刺激,比如,每天山珍海味也會使人倒胃口;比如老師、父母整天喋喋不休,會讓學生、子女不勝其煩。第二,自我價值保護逆反。自我價值和尊嚴對人的生活具有特別的意義,當外在的勸導或影響威脅到人的自我價值的時候,個體就會有意、無意地進行自我價值保護,對外在的影響產生對抗反應。如果教師的說教、勸導、批評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就會引發學生的自我價值保護逆反,學生就會采取回避、拒絕的措施,表現出故意鬧別扭等行為。第三,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被禁食的果子感覺特別甜,被禁止的事情偏要做。教師在處理青春期學生朦朧愛情意識時,越是過度禁止,學生越會對抗嘗試。
1.視界融合。
盡管影響師生之間溝通的因素很多,但最為關鍵的是彼此互相理解。“視界”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胡塞爾提出來的,指的是“理解的起點、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根據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的解釋,“視界”就是“可看視的區域,這個區域囊括和包容了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視界融合是指“在意象活動中主、客體思維通過相互作用最后歸并所呈現的交融狀態”。解釋者的視界不是封閉的,而是敞開的,視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形成的過程。由這種經由理解活動互動產生的理解化的新的視界被伽達默爾稱為 “視界融合”。作為詮釋學的理論,視界融合的核心要義在于“理解”。伽達默爾所言的“視界融合”是力求“解釋者”與作品及作品原創者視界通過理解達到融合。借用到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方面,就是教師和學生溝通中雙方能找到對方立場,通過設身處地和進入“對方視界”的理解,達到“視界融合”。
師生之間“視界融合”的理想狀態在于真正“彼此理解”,這種理解來自于去除偏見、誤解而形成的“信任”心境氛圍。因此,從教師方面說,師生形成“視界融合”的前提是雙方互相信任、敞開心扉。一方面,需要教師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真誠和關愛。溝通的過程是學生試探教師、了解教師的過程。張維迎曾說過:“信任是不斷博弈的結果。”在溝通之初,學生是不會亮出自己所有底牌,只有在多次交往之后,也就是在心理上的多次博弈之后,學生才會拉近與教師的距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寬容與真誠的關懷,一點一點收獲學生的信任;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恰當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與他人真誠溝通的素養。朱小蔓教授曾經說過:“如果情感教育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獲得了健康的情感支持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了情感文明的程度,他們就容易形成健康的自我認識,在社會生活中就會有更好的溝通交往能力。”
雙方設身處地理解對方,是師生“視界融合”的另一重要方面。設身處地就是站在對方立場。相比較而言,教師是成年人,按理教師的經驗、閱歷、同理心等應該高于學生,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理解學生,明白他們在想什么、要什么。正如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在溝通中“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么(what),一個人必須知道什么時候說(when),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 (who),一個人必須知道怎么說(how)”。只有在理解、明白學生所思所想,教師發出的溝通才可能有效,學生的回應,也才可能被教師正確理解。
2.話語開放。
“理解”是溝通的基礎,而溝通真正發生并持續則需要師生雙方積極主動并且有效地 “發出”和“接受”信息,產生有效“回應”。盡管溝通過程有“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之分,但總起來說,大多數情況下,非言語溝通(如表情、眼神、手勢、身體姿態、人際距離)總是伴隨著“言語溝通”過程,對語言信息發揮著“乘數效應”作用。
一般情況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對話”與“討論”;一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方面的交流溝通。無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對話與討論,還是平時教師和學生日常溝通中的交流,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是溝通的信息發出方,所以,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否能進行下去并取得成效,往往取決于教師所拋出的問題(話題)是否具有“可討論性”,也就是“話語開放”。
教師拋出的問題(話題)應該是“開放式”而非“封閉式”的。開放式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索各種可能性,不是唯一答案,即使教師事先已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排斥其他不同的答案。例如教師問學生:“為什么巨人剛開始的時候要用石頭做一道墻?”“那我想問啊,為什么奶奶只做一個包裹,而且她說一個就夠了呢?”
封閉式問題一般有固定標準答案,或者以“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單選回應,這一類型的問題給予學生思索的彈性空間較小。例如老師問學生:“我如果很高興,想送一個快樂的禮物給你,那你快不快樂?”
當教師提出封閉式的問題或向某位學生單獨提問時,通常只有某一個學生響應。而當教師在啟動討論的“理解層次”與“解釋層次”時,通常會提出開放式的問題,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發言,也盡可能不把他(她)自己的看法提出來。
溝通是一門藝術,對于教師來說,與學生溝通更是傳遞知識、培養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路徑。有效溝通一定是建立在師生之間“視界融合”、彼此理解信任的基礎上;同時,師生之間只有“話語開放”、心扉敞開,才可能使得彼此的溝通持續、深化。
G451.6
A
1005-6009(2017)47-0015-03
丁錦宏,南通大學(江蘇南通,226019)教授,教育學博士后,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學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