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梅
自編歌謠,助力學生習慣養成
任淑梅
小學階段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易讀、易記的歌謠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好習慣的養成。
習慣養成;自編歌謠;班主任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深知小學階段一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歌謠是人們口頭創作的、貼近生活、直接表達意愿和愿望的一種文學形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憶。依據歌謠易讀、易記的特點,我從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發,確定了 “自編歌謠促習慣養成”的小課題實踐研究,嘗試利用自編的歌謠來引導低年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開學初的家長會上,我號召家長們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包括以正確的寫字姿勢書寫,以正確的讀書姿勢閱讀。我告訴家長,我會分階段落實任務:第一階段,九月份每天練坐十分鐘,要求:頭要正、肩要平、背要挺、足要安;第二階段,一個月后,在正確坐姿的基礎上練習用拼音拼讀小故事,每天十五分鐘左右,姿勢要求:頭正、肩平、背挺、足安、眼到、口到。家長們做好監督工作,及時表揚與糾正;教師則每天了解反饋,注重導向、激勵、表彰等后續工作,在班級開展選拔、交流、評比等活動,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提供保障。
鏡頭一:叮零零,上課鈴聲一響,你聽——“鈴聲響,進教室,安安靜靜坐端正,兩手交叉,兩腳平放,抬頭挺胸,眼看前方。”學生們聽見鈴聲就開始誦讀這首歌謠,一下就進入了規范的學習狀態。
鏡頭二:下課鈴聲響了,老師宣布“下課”,學生齊聲朗誦課間歌謠——“課間三件事,每件要做到:一是課本準備好,二是如廁文明好,三是及時喝水身體好。”課間歌謠使剛入學的小學生有了良好的生活規范意識。
鏡頭三:排隊做操、用餐時,學生齊誦:“俯視兩腳——中間線,平視向前——一條線,兩手下垂——腿邊靠。”學校的走廊是排隊的場所,地磚鋪出的直線可以成為學生排隊時的依據,因此我編了以上的排隊歌謠。在學生能自覺把隊伍排整齊后,我們開始注重排隊的紀律,于是排隊的歌謠改為:“兩腳中間線,聲音聽不見,平視向前瞧,瞧著后腦勺,看誰保持好。”這樣的要求是循序漸進的,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也在一步步增強。行走時教師用歌謠規范學生行為,教師口誦:“隊伍一條線,聲音聽不見,緊跟不搶前。”
在課堂教學中,我這樣要求自己與學生:“開課三分鐘,表現要良好;營造好氛圍,專注力要高;細心聽問題,發言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探究愛思考;聽說讀和寫,本領樣樣高;學習優秀生,勤學又動腦;激勵巧評價,自信心要高;多層次問答,誰都不能少。”
鏡頭一: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堂書寫時,可以合作誦讀以下歌謠來喚起學生書寫的注意力。
師誦:一二三。生誦:靜下來。
師誦:四五六。生誦:坐端正。
師誦:兩手交叉。生誦:兩腳平放。
師誦:抬頭挺胸。生誦:眼看前方。
鏡頭二:學生在臨寫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并讓學生齊誦寫字規范歌謠:
“提筆即練字,頭正,肩平,背挺,足安,握筆做到‘三個一’。”
教師巡視時,可以用握筆姿勢規范歌謠來提醒學生的執筆規范:“五指執筆筆桿正,拇指食指要對準,中指墊住一寸處。”
讀書姿勢也需要規范的課堂學習習慣,教師可以這樣來提醒學生規范讀書姿勢:
“讀書時,要注意:眼離書本要一尺,腳放平,背挺直,胸離桌子約一拳,書本穩穩拿手中,還要稍稍向外斜,條條要求牢牢記,還要天天堅持練。”
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這套適合低年段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歌謠,將行為規范簡明扼要地滲入學生意識中,歌謠朗朗上口易于記憶,便于學生內化于心,讓學生從“他律”轉變為“自律”,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G625.1
A
1005-6009(2017)47-0047-02
任淑梅,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江蘇常熟,2155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