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海
轉型:當代職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南 海
論及事物發展,必然要預測其趨勢,而科學預測需要充分可靠的依據。因為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所涉及的因素委實太多,所以,對職業教育的預測是一件極為復雜的事情。為使該問題簡明化、具體化,在轉型期,我們可以選定一個與職業教育發展預測比較切近的高頻詞“轉型”予以表達。
一般認為“社會轉型”概念源于西方社會學的現代化理論,主要用于描述從傳統結構向現代結構的整體性轉變。當然,也可用來描述社會子系統的轉變。在我看來,社會轉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基礎是經濟、科技與社會的發展,其核心是人的全面與可持續發展。在現時代,如果從深層意義上解析職業教育“轉型”,那么這種“轉型”理應是一種被主體意識到的存在,并且在轉型初期還是一種存在于主體頭腦中的構造物。其實,它既是一種理念形態的存在物,也是一種推動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動力,自覺的轉型是一種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行動體系。
影響職業教育轉型有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文化、經濟、教育政策和科學技術的因素。每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定文化與其職業教育的發展均有直接的相關性。比如,德國有對精密機器崇拜的傳統、對技術創新的追求與對具有精湛技藝工匠的尊重,重視職業教育成為一種全社會推崇的文化,“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水到渠成。許多國家推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然而,無論是德國主動向外推行還是別國主動推行,大多以失敗而告終,這和文化差異有很大的關系。經濟因素對職業教育的影響表現在,經濟結構與水平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畢業生就業。無論是宏觀教育方針,還是中觀或微觀的職業教育政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職業教育轉型。比如,美國政府1983年發表了題為“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大力推動學術課程,其后選學職業教育課程的人數就呈明顯下降趨勢;中國自1999年以來高等教育的擴招對職業教育也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今天,科學技術對職業教育轉型的影響力已經成為第一因素。新技術革命推動的工業革命正由信息化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制造模式轉型——生產技術高端化、制造智能化、產品個性化、生產全球化、全程綠色化。這樣的轉型必然要求職業教育進行相應轉型,在培養職業人才方面應更加注重職業道德、創新品質、開拓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的培養。
實踐表明,2012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職業教育大會”提出的“職業教育轉型”將成為世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流思想,通過職業教育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更復雜挑戰是必要的,以職業教育的轉型促成社會的成功轉型是可行的,轉型的目的是積極促進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的生成。
為了順利實現轉型,我們不僅要在職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和評價等方面進行革命性的變革,而且要在全社會培育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文化。職業教育轉型不僅是社會轉型的有機構成,而且是社會轉型的動力。
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