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博 楊世锏 張強強
地區財政支出結構效率研究
——基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實證分析
●徐 博 楊世锏 張強強
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保障,財政支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手段,財政支出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緊密相連。隨著我國財稅體制框架的建立和改革的逐步推進,不僅要科學合理地控制財政支出規模,也要對財政支出的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使之與經濟發展相匹配。本文以內蒙古地區財政支出為研究對象,對統計年鑒上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并與西部和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首先分析了內蒙古GDP增長率和產業結構現實情況,其次是摘取財政支出中比較重要的幾項,分析其在財政總支出中的占比和增速,并與西部和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分析。然后將各項財政支出進行整合,通過引入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構建了各項財政支出的經濟增長模型,使用回歸分析法對內蒙古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進行研究。本文在最后通過比較分析總結出了研究結論,并揭示了內蒙古在財政支出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如何促進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提出對策建議。
內蒙古 財政支出 結構效率 經濟增長
財政支出是政府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的重要手段,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政府想要實現其宏觀調控的職能,將財政收入進行二次分配,就必須靠財政支出來實現。所以,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縮小地區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會阻礙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財政支出效率從層次上可以劃分為規模效率、結構效率和使用效率。
規模效率主要體現財政支出的宏觀層次,是指在一段時間內財政用于經濟發展的支出總額占同一時期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是政府經過在不同產業和不同社會生活方面反復權衡的結果,契合總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財政支出的規模效率體現國家在扶持經濟發展方面投入資金的總量是否合理。假如財政投入不足將影響其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應有的作用。
結構效率體現財政支出的中觀層次,是指國家將財政支出依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不同支出項目之間,財政支出結構效率的高低體現財政資金在各支出項目內部配比是否合理。當分配比例不合理、結構效率較低時,容易出現“短板效應”,瓶頸項目就會制約整體的發展,從而對經濟發展的總體產生不良影響。
使用效率是指財政支出效率的微觀表現。它主要體現在相同財政支出產生的效果的優劣上,當財政支出的金額一定時,所生產出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越多,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越高。為了實現更高的財政支出使用效率,既要求盡量減少不必要環節對資源的占用,避免貪污腐敗和浪費現象的發生,也要在選擇財政支出扶持項目時應盡可能合理,做到財政支出少、辦事效率高。
三種財政支出效率是一個相互依托的整體。首先是經過初級財政分配之后,如果財政規模效率很低,想要實現高的結構效率就無從談起;其次是經過財政支出的具體使用階段后,就算是規模效率和結構效率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如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最后財政支出效率的總水平依然不會很高。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的財政支出結構效率較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本文將主要研究財政支出的結構效率問題,希望能對提高財政支出結構效率提供理論支撐和依據。
(一)內蒙古GDP增長率分析
經濟是現代人們生活的焦點,能夠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GDP(國內生產總值)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經濟增長是一國的國民產出或經濟生產能力的持續增加,通常是通過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加來度量的,即GDP的增長率,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衡量某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時期內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的最具權威性的指標,GDP能反映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以及產業、需求結構。GDP既能反映過去經濟發展的成果,也能對政府制定該地區未來經濟發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全國、西部與內蒙古角度分析,表1、圖1反映的是2007—2015年全國、西部與內蒙古三者GDP增長率的比較,其中,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陜西、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重慶等十二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可以發現,GDP的絕對規模在增加,但GDP的增長率卻處于下滑的態勢,具體分析如下:

表1 全國、西部與內蒙古的GDP增長率

圖1 全國、西部與內蒙古的GDP增長率
2007—2015年全國、西部與內蒙古的增長趨勢略有波動,但總體處于下降狀態。總體來說,內蒙古的平均增長率要高于全國與西部的平均水平,在2007—2011年之間,內蒙古的GDP增長速度領先于全國與西部的水平,但在2011年以后,雖然全國與西部的GDP增長率開始逐年下降,但內蒙古的下降速度非常快。近三年內蒙古的增長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低于西部的GDP增長率。以前內蒙古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是依靠煤炭、鋼鐵等行業的迅猛發展,但之后的衰退也是由于全國性質的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急劇下降,傳統的工業模式(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已經不再適應內蒙古當前的發展現狀,因此內蒙古經濟轉型已經迫在眉睫了。
(二)內蒙古產業結構的分析
1、產業結構。從一定層面上講,現代經濟增長主要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推動的。合理的產業結構配比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前提保障,它是經濟快速高效發展的基石。相反,不恰當的產業結構配比不僅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更為嚴重的是還可能會導致經濟衰退。所以,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配比之間的關系問題歷來都是經濟學家和實際工作者熱點討論的問題。
早在17世紀,克拉克、配第等眾多經濟學家均指出經濟發展與三次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配第—克拉克定理”明確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再向第三產業轉移的演進趨勢。三次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變化要經過“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四個階段。發達國家的實際發展歷程也證實了以上四個發展階段。
2、內蒙古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分析。首先對內蒙古產業結構現狀簡要概述,其次對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化、高度化進行分析。第一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基于內蒙古所處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其屬于內陸省份,湖泊水資源有限,漁業發展一直不是主要產業;占地一百一十多平方公里的內蒙古,擁有達八千多萬公頃的草原面積,其中近六千八百萬公頃為可利用面積,幾乎占到了中國草場面積的四分之一,內蒙古牧業發展持續走高,尤其是最近幾年已經成為和農業并駕齊驅的產業。
第二產業是內蒙古近年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占據了內蒙古整個GDP的大半江山,但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工業所占比重比較大,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輕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煤炭開采、金屬冶煉等產業所占的比重比較高,通信電子設備及儀表制造業等產業所占比重比較低。內蒙古經濟的高速增長以重工業為主要的增長方式,重工業的發展必然會帶來高污染,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內蒙古的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內蒙古服務業水平仍然不高,所占市場份額也相對較低,金融、房地產、教育、高新科技研究等領域發展仍然緩慢。內蒙古第三產業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發展滯后且質量不高,新型產業比重小。內蒙古第三產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夠,服務產品單一,難以滿足當前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和社會進步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
3、內蒙古產業結構描述性分析。從表2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內蒙古在2007—2015年間三次產業總和的絕對額均呈穩定上升趨勢,其中,第一產業的占比由2007年的11.9%減少到2015年的9.1%,最近幾年穩定在9%左右;第二產業的占比從2007年到2011年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2011年以后第二產業的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第二產業的占比是50.5%,并且還有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的占比由2007年的38.4%增加到2015年的40.5%,雖然其中幾年有一些波動,但是第三產業的占比還是穩步上升的。這幾年內蒙古地區第二產業產值占比依然是最高,其次是第三產業,再次是第一產業,說明內蒙古產業結構還是處在工業化中期,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還需要繼續努力。

表2 內蒙古三大產業情況

圖2 內蒙古各產業占比圖
從圖2可知內蒙古的第一產業占比一直偏低而且逐年下降;對于第二產業來說先略有上升后略有下降,波動趨勢不明顯,大致波動范圍在52%—55%之間;至于內蒙古的第三產業占比大致還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也不是很顯著。由圖表來看,內蒙古產業結構配比現狀為“二三一”,目前內蒙古第二產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略遜于第二產業。根據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來看,應該以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為了更好地分析內蒙古產業結構,于是從全國、西部與內蒙古三者對比角度進行分析,進而選取2007—2015年間全國、西部與內蒙古三次產業產值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分析三次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并據此提出未來內蒙古產業結構發展的合理性和未來政策導向。

圖3 全國、西部與內蒙古第一產業占比比較

圖4 全國、西部與內蒙古第二產業占比比較

圖5 全國、西部與內蒙古第三產業占比比較
從全國來看,2007年與2008年內蒙古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來說第一產業比重要高些,往后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到最近幾年第一產業比重保持穩定,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維持在9%左右,接近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地區上來看,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占比較高,雖然近年來比重一直呈下降的趨勢,但是還是維持在12%左右。內蒙古的第二產業占比大于全國平均水平與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內蒙古第二產業比重從2007—2011年大致呈上升趨勢,2011—2015比重略有下降。內蒙古第三產業占比雖然略低于全國與西部地區平均水平,但最近幾年比重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內蒙古第二產業的比重呈現下降的發展態勢,但是其比重還是高于第一、第三產業,由此可以說明第二產業是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的支柱產業;因此,第三產業比重的穩步上升已經改變了內蒙古第二產業比重一家獨大的局面,產業結構向著更加合理的方向轉移,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無疑會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
只有了解財政支出結構的現狀,才能更好地基于內蒙古的實際情況來分析本地區財政支出結構的經濟效應。本部分首先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分類,選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環境保護支出和農林水事務支出等八項重點支出,根據統計年鑒上的數據計算出各項支出占內蒙古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以及各項支出的增長率來進行分析。
(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表3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全國、內蒙古與西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相似都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內蒙古在西部地區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相對略小,內蒙古從17.93%下降到7.03%,全國從17.1%下降到7.7%,而西部從17.89%下降到8.69%,由此可知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比下降比例較大,說明我國對于縮減“三公”經費等公共服務支出的力度還是非常大的。從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增長率來看,增長率波動幅度很大,而且從2011年開始,增長率一直在下降,2014年內蒙古、全國與西部都是負增長,說明縮減一般公共支出提高行政效率的行動正在進行中。
(二)教育支出

表4 教育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教育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全國與西部的占比要明顯高于內蒙古,全國教育支出的占比一般高于14%,西部一般高于16%,內蒙古則在14%以下,而且內蒙古教育支出的占比近幾年還略微有點下降,可以看出內蒙古在教育支出這一方面稍有不足。從教育支出的增長率來看,內蒙古、全國與西部前期增長率比較快,之后開始迅速下滑,增長率波動特別大,但是2015年教育支出增長率的增加比較明顯。
(三)科學技術支出

表5 科學技術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科技支出占總支出比重來看,全國一直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西部則落后很多,一般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而內蒙古則更低一些,一直處于1%以下的水平,由此可知內蒙古科技支出占比過少,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從長遠來看科技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內蒙古需要加大科技的支出比重。從科技支出的增長率來看,內蒙古的科技支出增長率波動太大,最高增速能達到48.36%,最低則是-1.32%,全國與西部的增速則相對穩定一些。
(四)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

表6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全國、西部和內蒙古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而且歷年所占比重還是比較穩定的,其中西部地區和內蒙古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所占比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內蒙古比西部平均水平的占比也略高,都在2.2%以上,西部與全國的占比非常接近,一般在1.7%—2%之間。從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率來看,全國、西部和內蒙古波動非常明顯,其中內蒙古最大增長率能達到52.63%,全國是27.31%,而西部則是32.74%,最小增長率分別縮小到1.62%、3.52%、2.92%。
(五)農林水事務支出
從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全國、西部和內蒙古三者大致還是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其中西部平均水平和內蒙古所占比重比較接近,西部地區農林水事務支出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近幾年的占比略高于西部,全國平均水平最近幾年比較穩定地維持在9.5%左右。從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率來看,三者增長率變化不穩定,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還是呈下降趨勢的;內蒙古最大增速能達到41.08%,全國是48.09%,而西部則是49.51%,后期也開始逐漸降低,2015年稍有提高。

表7 農林水事務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表8 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內蒙古、全國與西部的占比還是比較穩定的,占比大致在10%—14%之間,內蒙古占比略大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和內蒙古在13%左右,全國維持在10%左右。從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率來看,內蒙古與西部的增長率要快于全國的增長率,而且內蒙古與西部的增長率波動明顯,全國的增長率要平穩一些。
(七)醫療衛生支出

表9 醫療衛生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內蒙古、全國與西部地區逐年加大比重,西部地區的比重最大,內蒙古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區,內蒙古2007年從4.05%增長到2015年的6.05%,全國則是4%到6.8%,西部是5.48%到8.18%,變化趨勢還是比較平穩的。從醫療衛生支出的增長率來看,全國、西部地區和內蒙古的增長率相比于其他財政支出還是相對穩定的,大體維持在20%左右,說明內蒙古地區醫療衛生支出相對穩定。
(八)環境保護支出

表10 環境保護支出的占比與增長率
從環境保護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內蒙古環境保護支出占比大致逐年下降,從2007年的5.7%下降到2014年的3.68%,2015年略有上升;西部地區也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下降趨勢不是很明顯,從2007年的3.89%下降到2014年的2.76%,2015年也略有上升;全國平均水平變化則不是很明顯,環境保護支出在財政總支出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從環境保護支出的增長率來看,三者增長率大致是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增長態勢,2015年增長率較顯著。相對全國平均水平而言,內蒙古和西部地區平均增長率較低,考慮內蒙古及西部地區自然環境,今后對環境保護支出需求較大。
(一)基本模型
為了研究財政支出結構效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出發點,其公式為:

通過引入各項財政支出與總支出分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對財政結構效率進行分析,先介紹各項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然后再推導出總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后將各項財政支出對經濟影響的結果與總支出對經濟影響的結果相對比。由于實證選用數據的時間范圍為2007—2015年,時間跨度較短,如果變量數目較多的話會對回歸結果造成影響。財政支出項目數量較多,因此對各項財政結構分類進行調整,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外交支出、國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國土資源氣象等事務支出、糧油物資儲備管理等事務、國債還本付息支出與其他支出合并為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教育科學技術與文化合并為教科文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交通運輸支出、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與金融監管支出合并為經濟服務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環境保護支出與住房保障支出合并為健康、保障、環保支出,這四項支出分別用g1、g2、g3和g4表示。因此得到改進的生產函數,形式為:

兩邊取對數得:

為了使數據能夠更好地反映經濟增長情況,本文使用狀態空間模型。其構造的模型為:

其中LnA為常數項,αt與βt分別為資本與勞動力的時變系數,λit(i=1,2,3,4)為各項財政支出的時變系數,分別反映資本、勞動力、各項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單位影響力度。假設這些時變參數遵循一個隨機游走過程,則有:

(1)式和(2)式中的εt和vit為擾動項,假設它們為獨立同分布且遵循如下正態分布:

對于上述時變參數模型,我們可以將其寫成狀態空間模型的形式:
觀測方程:

狀態方程:

擾動項分布:

其中 git=(g1t,g2t,g3t,g4t,)′,1表示觀測方程(4)中含有截距項,λit=(λ1t,λ2t,λ3t,λ4t,)′為時變系數,R為協方差矩陣。遵循同樣的方法與思路,再求得財政總支出g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情況,讓各項財政支出的影響情況與財政總支出的影響情況相對比,得出結論。
(二)數據來源及處理
財政支出口徑在2007年發生了改變,因此本文選取2007—2015年統計數據作為實證研究的樣本,變量包括國內生產總值、資本存量、勞動力數量、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教科文支出、經濟服務支出、健康、保障、環保支出與財政總支出。其中,經濟增長的變量用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體現,資本存量的變量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總量來表示,而勞動力數量的變量則用就業人口來表示,財政各項支出變量分別用g1、g2、g3和g4表示,財政總支出用g表示。為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以及擴大時間軸以助于資本存量數據合理性,先計算出GDP平減指數,然后把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各項財政支出以及財政總支出中的價格因素用以2001年為基期的平減指數進行換算調整,取得2007—2015年的相對符合經濟理論數據,即把各因素的名義值轉化成為實際值。
1、地區生產總值(GDP)。 地區生產總值(GDP)反映的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GDP中統計數據都包含著價格因素,故在實證時先要將價格因素剔除,即要計算實際地區生產總值(RGDP)。實際地區生產總值與名義地區生產總值(NGDP)之間的關系是通過GDP平減指數(GDPD)而聯系的:
RGDP=NGDP/GDPD
因此,需要首先計算GDP平減指數,進而計算實際GDP。因為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只給出了以上年=100為基期的GDP指數,而進行實證時需要的是以某一年為基期來計算的,為了求實際固定資本需要較長年份才能夠保證數據準確,因此以2001年為基期進行計算轉化。表11為內蒙古的GDP平減指數和實際GDP的計算結果,全國GDP也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出表12中全國的GDP平減指數和實際GDP結果。

表11 內蒙古的GDP平減指數和實際GDP的計算

表12 全國的GDP平減指數和實際GDP的計算
2、資本存量(K)。資本是經濟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與土地和勞動合稱為生產的三要素。資本的外延很廣,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由于人力資本不易量化,且大部分的研究也是限于嚴格意義上的物質資本,故本文以實際企業部門的物質資本存量為準。關于資本存量的計算,一般是采用Gold Smith在1951年提出的永續盤存法,公式如下:

其中,It為t年的名義投資額,本文中這一指標通過統計年鑒中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扣除國家預算投入部分計算得出;Pt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統計年鑒中列示的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數據,本文在運用時需將其轉化為以2001年為基期的指數,Kt和Kt-1為t年和t-1年的實際資本存量;δ為固定資產的折舊率,本文參照馬拴友的研究成果,假定為5%。于是需要確定基年資本存量K0,關于基年資本存量K0的估計,本文采取國際常用的公式計算:K0=I0/(a+δ),其中I0為基年的名義投資額;a為樣本期內投資年平均增長率。計算出K0后,運用永續盤存法便可計算出以后年度的實際資本存量。表13由全國平均資本存量以及內蒙古資本存量數據構成:

表13 全國與內蒙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勞動投入(L)。本文采用每年的就業數量作為勞動投入量這一指標的衡量,表14由全國平均就業人數與內蒙古就業人數構成。

表14 全國與內蒙古的勞動投入
4、財政各項支出。本文主要研究預算內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同時,為剔除物價變動的因素,采用前文計算出來的GDP平減指數將各個省份的財政支出折算成實際值,然后再轉變成全國以及內蒙古,具體數據見表15,舉醫療衛生為例。

表15 全國以及內蒙古實際醫療衛生支出
5、財政總支出。財政總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同時,為剔除物價變動的因素,本文采用前文計算出來的GDP平減指數將全國與內蒙古的財政總支出折算成實際值,然后再轉變成全國平均值以及內蒙古,具體數據見表16。

表16 全國平均實際總支出以及內蒙古實際總支出
(三)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為避免偽回歸,在利用時序數據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但是當樣本數據時期數較短時(時期數<15),也可不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故本文省略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根據上述所建立的計量模型,本文運用eviews計量軟件對內蒙古各項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如下:

表17 內蒙古資本、勞動與各項財政支出的系數

表18 內蒙古資本、勞動與財政總支出的系數

表19 內蒙古各項財政支出加權與財政總支出對經濟的比較
從表17可以看出,2008到2015年間,內蒙古固定資產對實際GDP都是正向影響以及力度都很大,且在不同時期內有明顯不同:2008—2012年,影響力呈現快速攀升勢頭,從2008年的影響系數為0.238,到2012年達到最大,影響系數為0.446,然而2013開始便呈現下降趨勢,但影響系數也比較高,而且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提高0.395個百分點。內蒙古年末從業人員數影響雖然不如固定資產那么高,但對經濟影響依然還是至關重要的,2008到2015年間,內蒙古年末從業人員數對實際GDP都是正向影響以及力度大,只有2013年比較特殊為負向影響,2008—2012年,影響力比較平穩,大致維持在0.2左右,2013年達到最低影響系數為-0.159,之后影響系數又開始上升到0.265,相對而言,就業人數對經濟影響較為重要以及起到較為平穩的作用,而且內蒙古年末從業人員數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提高0.157個百分點。總之,內蒙古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投入要素都顯著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的系數由g1'代表,結合表17可以明顯看出,2008—2015年間,內蒙古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對實際GDP影響大致都是正的影響系數 (除了2011年和2013年),而且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正影響系數還是挺大的。一般來說,內蒙古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提高0.056個百分點,可知內蒙古的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教科文支出的系數由g2'代表,結合表17可以明顯看出看出,2008—2015年間,內蒙古教科文支出對實際GDP的單位影響力度較大,但不同時期影響程度也不一樣:2008—2012年,影響系數從0.125上升到0.24,2013卻成了負影響,從2014年開始又恢復了正常的正影響系數,而且影響非常大,2015年達到0.592,同時內蒙古教科文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提高0.154個百分點,且未來影響指數有進一步增大的趨勢。總之,內蒙古的教科文支出比較顯著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健康、保障、環保支出的系數由g3'代表,結合表17可以明顯看出,2008—2015年間,除了2013年內蒙古健康、保障、環保支出對實際GDP影響都系數是正的,變動大致是比較平穩的,而且健康、保障、環保支出正影響系數還是較大的,除了2013年-0.023,最近兩年比較穩定,總之,健康、保障、環保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升高0.117個百分點,可知內蒙古的健康、保障、環保支出顯著地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經濟服務支出的系數由g4'代表,結合表17可以明顯看出,2008—2015年間,內蒙古經濟服務支出對實際GDP影響是負的,除了2008、2009和2013年是正影響系數之外,而且經濟服務支出負影響還是較大的。最近兩年負影響系數都在-0.21以上,影響比較大,總之內蒙古經濟服務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降低0.045個百分點,可知內蒙古的經濟服務支出會抑制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財政總支出的系數由g'代表,結合表18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內蒙古財政總支出對實際GDP影響是負的,其余時間內蒙古財政總支出對實際GDP影響是正的,2008年與2009年對經濟影響較大,2012年到2015年影響系數相對減少,總之,內蒙古財政總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提高0.058個百分點,可知內蒙古的財政總支出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增長。
由表19可知,內蒙古各項財政支出加權貢獻率遠高于財政總支出的貢獻率,內蒙古各項財政支出加權貢獻率大部分都在1.6以上,而財政總支出的貢獻率大部分在1以下,通過比較結果可知,除了2013年財政支出結構效率略有效果,其他年份的財政支出結構效率都不盡人意。
為了能夠讓內蒙古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因此根據相同的方法去估計全國各項財政支出的影響系數,結果如下:

表20 全國資本、勞動與各項財政支出的影響系數

表21 全國資本、勞動與財政總支出的系數

表22 全國各項財政支出加權與財政總支出對經濟的影響
從表20可以看出,2008到2015年間,全國固定資產對實際GDP影響系數在不同時期內有明顯不同:2008—2012年,全國固定資產對實際GDP影響系數比較大,影響系數一般都在2以上。2013年影響系數為負-0.105,2014、2015年,則對實際GDP為正影響系數,而且比較穩定,影響系數基本維持在0.25左右,總的來說,這幾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增加1.669個百分點。全國年末從業人員數影響則遠大于固定資產對GDP的影響,2008到2015年間,全國年末從業人員數對實際GDP都是正影響以及影響力度都很大,2008年影響系數由1.962上升到2015年的8.87,年末從業人員數影響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過程,而且全國年末從業人員數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上升7.104個百分點。總之,大致上來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投入要素都顯著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
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的系數由g1'代表,結合表20可以明顯看出,2008—2012年間,全國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對實際GDP影響都是正影響系數,而且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負影響系數不斷變小,2013年以后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的系數變為負值都在-0.1左右,說明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的增加會導致GDP下降,由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全國的公共安全與基本服務支出會抑制經濟的增長。
教科文支出的系數由g2'代表,結合表20可以明顯看出,除2008、2010、2013年教科文支出系數為正數外,其余年份都是負值,影響系數每年的差異都比較明顯,近兩年教科文支出影響系數趨近于0,而且全國教科文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降低0.092個百分點。總之,近年來全國的教科文支出會輕微地抑制全國經濟的增長。
健康、保障、環保支出的系數由g3'代表,結合表20可以明顯看出,2009—2012年間,全國健康、保障、環保支出對實際GDP影響都是負影響系數,而且2009、2011年健康、保障、環保支出負影響系數較大,為-1.17左右,2013年以后健康、保障、環保支出影響系數變為正值,但是也有逐步減少的跡象,近幾年平均情況來說健康、保障、環保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降低0.251個百分點,全國的健康、保障、環保支出會輕微地抑制全國經濟的增長。
經濟服務支出的系數由g4'代表,結合表20可以明顯看出,2008、2013、2014年全國經濟服務支出對實際GDP影響是正影響系數,其他時期則是較大的負影響系數,2010年負影響系數最大為-2.164,之后開始下降,到2015年負影響系數只有-0.007,所以近幾年全國經濟服務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降低0.467個百分點,可知全國的經濟服務支出會抑制全國經濟的增長。
財政總支出的系數由g'代表,結合表21可以看出,除了2008與2009年全國財政總支出對實際GDP影響是正的,其余時間全國財政總支出對實際GDP影響是負的,2010年以后財政總支出對經濟影響雖然為負值,不過一直在慢慢增大,總的來說全國財政總支出平均每增加1個百分點,則實際GDP將平均降低0.045個百分點,可知全國的財政總支出抑制全國經濟的增長。
由表22可知,全國各項財政支出加權貢獻率與財政總支出的貢獻率波動較大,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全國各項財政支出加權貢獻率要低于財政總支出的貢獻率,其他年份則都要高,通過比較結果可知,全國的財政支出結構效率相對而言在個別年份略有成效。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內蒙古的財政支出結構效率的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由表19與表22財政總支出貢獻率一欄中可以看出,內蒙古財政總支出貢獻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政府財政支出在促進內蒙古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相對較大。說明西部欠發達地區市場機制相對薄弱,政府財政對發展經濟的引導和支持很重要。
二是由表19與表22對比結果一欄中可知,內蒙古各項財政支出貢獻率大部分都是要高于內蒙古總支出的貢獻率。說明內蒙古的財政支出的結構效率較低,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支出結構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教育、科技和醫療衛生支出比例都較全國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區低,對于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一定影響。
(二)政策建議
根據前面分析,本文認為,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的區情,在保持各項財政支出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力度,適當減少一般支出比重,對一些薄弱環節加大支出比例,對一些重點支出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率。
1、精減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政府機關等事業單位正常運行,支持各政府機關單位履行其職能,保障各政府機關等部門的支出需要,是經濟社會運行和發展所必需的支出。但是假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比重過高,會阻礙經濟的正常發展,因此,對行政服務支出必須加以控制和管理。降低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可以通過實行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支出效率的方針來彌補其影響,這樣就不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精簡一般公共服務支出。
2、增加科技、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科學技術這種“第一生產力”的源泉和基礎。科技和教育的財政支出對未來經濟增長的影響很大,而內蒙古科技財政支出太低,不到財政總支出的1%,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內蒙古教育支出占比與全國平均水平相似,但是內蒙古財政支出基數較低,導致教育支出的總量也稍顯不足。醫療衛生支出直接關系民生,對于提高人口身體素質意義重大。因此,提高科技和教育支出占財政預算總支出的比重,逐步提升內蒙古的科教水平,進一步加大醫療衛生支出,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民生發展夯實基礎。
3、適當增加農林水事務支出和環境保護支出。內蒙古地處于西北地區,地域廣闊而且自然環境比較惡劣。農林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經濟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全局,農林水事務支出是政府增加農業投入、保護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從內蒙古的整體情況來看,農林水事務支出的上升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基于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轉型升級要求,都需要逐步加大環保支出。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1]包鑫.關于我國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鄧悅,詹添丞.地方財政支出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以地市級城市面板數據為例 [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03).
[3]高大偉,鞠曉峰.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0,(06).
[4]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龔艷.財政支出區域規模及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3.
[6]郭明.財政支出規模及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7]郭慶旺,賈俊雪.積極財政政策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應[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04).
[8]郭慶旺,賈俊雪.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1979—2004[J].經濟研究,2005,(06).
[9]郭慶旺,呂冰洋,張德勇.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1).
[10]韓遠迎.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7,(02).
[11]劉俊英.公共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8,(01).
[12]馬拴友.中國公共資本與私人部門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0,(06).
[13]毛軍,我國資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較與重估[J].河南社會科學,2005,(03).
[14]孫銳,高仰楊.金融危機期間地方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比較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3, (10).
[15]王莉.財政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探析[J].現代財經,2007,(08).
[16]王莉.我國經濟增長與財政支出的績效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7,(04).
[17]熊云洋.我國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18]張峰,喬梁,徐響,趙新.建筑節能類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J].建筑經濟,2015,(05).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