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曄
蔡禮強:創群眾體育佳績樹民革黨員形象
◎陳 曄

蔡禮強
在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有這樣一個人:他先后獲得過國家、省、市三級評選的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還獲得過廣東省群眾體育先進個人 (2006-2009年)、汕頭市群眾體育先進個人 (2003-2007年)等多項省市級若干個人榮譽稱號;他 “掌舵”的汕頭澄海區體育局,從2002年起連年被評為廣東省或汕頭市的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更曾兩度榮獲由國家體育總局評選的 “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稱號;他從2003年起先后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06年加入民革成為民革黨員,在履行參政議政職能方面頗有建樹,曾被民革廣東省委會評為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先進個人。2016年,他又獲評民革廣東省委會2015-2016年度學習實踐活動先進個人。
他,就是民革汕頭市澄海區支部主委、汕頭市澄海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汕頭市政協委員蔡禮強。
蔡禮強出生于1959年,父輩是醫務工作者,兄弟也均從事與醫療有關的工作,他卻 “不走尋常路”。蔡禮強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是在教育系統工作,當過老師,后又進入當地教育局工作。2002年9月,他因工作需要由澄海區教育局調任澄海區體育局擔任副局長,從此與體育結下不解之緣。在澄海區體育局12年間,從業務管理負責人到體育局的 “掌舵人”,蔡禮強為該區的體育事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與汗水。
任職副局長伊始,蔡禮強分管工作線多且面廣的群眾體育。盡管是剛剛進入體育工作領域的“新兵”,他卻毫不畏懼,對如何勝任這個職位心里有張完整的“譜”: “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堅持體育服務的多元化,適應各方面的體育健身需求,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體育服務;注重區域體育、城鄉體育共同發展。”這段寫在個人述職報告中的話,就是他迎戰新工作的理念。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蔡禮強走訪考察了澄海區的所有村居、學校、工礦企業和公共場所,為推動群眾健身場地規劃建設和設施配套收集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區體育局加大當地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力度,每年爭取資金加強對公共體育場地和設施的配套建設,包括對已經老化的設施進行更新、修建新興運動項目的配套場地、為青少年業余體校建設田徑訓練場和體育綜合訓練館等,還分期分批對全區各級公共體育場地和配套體育設施建設給予資助。澄海的健身場所數量大大增加,市民基本可以實現就地就近參加體育活動。蔡禮強在走訪中,還逐漸明確了一個理念:完善體育組織、服務網絡,建設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也很重要。他在任期間,澄海區先后成立了體育舞蹈協會、羽毛球協會、圍棋協會、野外運動協會等多個體育協會,建立起3個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和1個省級青少年俱樂部,一批全民健身活動站 (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至2013年底,該區所擁有的 “社會體育指導員” (社會體育指導員,指的是不以收取報酬為目的、向公眾提供傳授健身技能、組織健身活動、宣傳科學健身知識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并獲得技術等級稱號的人員。根據國家體育總局 2011年頒布的 《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凡符合條件,履行社會體育指導員職責者,均可通過相應等級的培訓、考核合格并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稱號。——作者注)1000多名,數量在汕頭市名列前茅。

蔡禮強 (右三)為到澄海尋根訪祖的國際奧委會副主席黃思綿一行介紹澄海體育工作。
“他不在賽事活動現場,就在為舉辦賽事活動做準備。”這句話可謂是蔡禮強的工作常態。澄海區群眾體育活動和賽事之豐富多彩,讓其他區的體育愛好者羨慕不已。中學生男子籃球賽、小學生乒乓球賽、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是每年的固定項目,雷打不動;迎春中國象棋暨國際象棋、圍棋公開賽連續舉辦了20多屆,早已成為影響力不局限于當地的品牌賽事。此外,還有諸如斯諾克 (臺球)精英賽、籠式三人足球賽等或小眾或新興的體育賽事,這些 “新、奇、特”的活動,成功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像斯諾克 (臺球)精英賽,僅粵東臺球好手報名就有32名,籠式三人足球賽也有多達13支代表隊參加。這些年,由澄海區體育局主辦的活動、賽事,每年都有10多項,覆蓋了青少年在讀學生、中老年退休人員、機關企事業在職職工等各類人群,在當地掀起全民健身和群體活動的熱潮。
區域體育、城鄉體育共同發展是澄海區群眾體育的一大特點。升任至體育局局長的蔡禮強注重加強與教育、婦聯、工會、企業、各體育協會的聯系和協調配合,大力開展學校體育、社區體育、職工體育、農村體育及老年體育。澄海區雖然城鎮化水平不低,但還存在較多數量的村居。蔡禮強清楚,想推動全民健身工作上新的臺階,就得啃下農村體育這塊 “硬骨頭”。于是,他加大投入,推進村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通過區體育局的 “體育三下鄉”活動,投入1000多萬元為村居做好場地建設;下撥了100多臺室外乒乓球臺、近100套籃球架給多個村 (居);協助8個鎮 (街道)申報廣東省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爭取汕頭市為40多個村(居)的體育健身場地配套健身路徑。蔡禮強在農村推行的是 “老少結合”的群眾體育走路線:一方面體育局支持各鎮 (街道)建立老年人體育協會分會,通過這些分會開展農村老年人體育工作;另一方面,體育局通過與教育系統配合,培養在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并全力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建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思路清晰、工作扎實,再加上勇于實踐和創新,蔡禮強帶領下的澄海群眾體育工作風生水起,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同時也為競技體育培養出不少 “好苗子”。包括城南小學在內的區屬多所學校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或省級或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高水平后備人才培訓基地。2011年至2014年,澄海區向上級輸送了優秀運動員50名,其中廣東省體校、省集訓隊10名,八一集訓隊1名,汕頭市體校30名,汕頭市帆板訓練基地9名。澄海籍的運動員在各項比賽中也獲得了好成績。其中,女曲隊員陳群青攜手隊友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創造了中國女子曲棍球隊奧運會最好成績;田徑運動員陳靜文在2015年全國市內田徑錦標賽取得400米冠軍。
辛勞的汗水澆灌出榮譽之花。上級組織授予的如此多的先進稱號,正是對蔡禮強工作的肯定。
在體育局任職期間,蔡禮強還先后擔任著區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2014年3月,蔡禮強當選為澄海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離開澄海區體育局到區人大機關工作。作為黨外領導干部,他心系基層,認真踐行履職為民的初衷。
位于澄海城區北出入口的 “三橋”收費處,建設時間早,隨著城市的發展,該收費處逐漸變成當地交通的一個瓶頸,經常性的擁堵令途經這里的司機深感頭疼,群眾對此十分關注。蔡禮強注意到這個信息后,展開了深入調研。通過多次實地走訪、廣泛收集意見,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撰寫提交了《關于把澄海三橋收費站移至鹽鴻的建議》,受到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經過研究,汕頭市和澄海區把異地重建收費站作為切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重要舉措,拆除了原三橋收費處,并在國道324線鹽鴻路段建起新的澄海路橋收費站,困擾市民多年的澄海城區北出入口道路交通瓶頸問題就此解決。
2014年,蔡禮強帶隊到鳳翔街道調研時,注意到街道轄區內壩頭中學的門前,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是該中學師生進出學校及周邊工廠員工的必經之路。長期以來,囿于復雜的權屬問題,這條道路一直沒能改造,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出行經過此處極為不便,甚至還存在安全隱患。于是,蔡禮強在多次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撰寫提交了 《關于將壩頭中學門前沙土路改建為水泥混凝土路的建議》,并不斷跟蹤建議的落實辦理情況,最終促成當地街道、居委會及澄海區城管等多部門合力開展道路改造工作,使這項投資50多萬元的道路改造工程在2015年9月新學期開學前順利完工,得到了壩頭中學師生及附近居民的好評。
除了通過參政議政為民解憂,蔡禮強還十分關心對口聯系工作點的困難群眾。為幫助困難群眾,他整合了包括民革、其他兄弟黨派、掛鉤聯系的企業等各類資源,且秉承 “不僅輸血,還得讓其自主造血”的理念,精心籌劃,使受助家庭能夠通過自己雙手勞動最終實現脫貧。2010年,蔡禮強得知對口聯系的鹽鴻鎮農戶周建德家因病致貧,欠債10多萬元,生活難以為繼,就動員民革澄海支部黨員為周家獻愛心。在黨員們的支持下,民革澄海支部共捐出黨費、活動經費2萬多元。2萬多元對民革澄海支部來說并不是小數目,但要解決周家的困難顯然是杯水車薪,蔡禮強又積極聯系企業家進行慈善募捐,幫助周家還清債務。此外,還動員各方協助承包土地,爭取減免部分種子、化肥費用,找工作……種種 “造血型”的幫扶措施,使周建德一家成功脫貧。
2012年元旦前,在蔡禮強倡議并牽頭下,民革澄海支部聯合當地民進與致公黨的澄海支部,籌集了一萬多元善款與物資,到社區為居民義診、發放免費藥品,并慰問20戶貧困戶。這是澄海區內的各民主黨派首次聯合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至2016年底,蔡禮強已帶領民革澄海支部開展了7次新年送溫暖活動,共發放慰問金近7萬元,其中4次都是與當地兄弟黨派聯合開展的。這些工作,既反映了蔡禮強履職為民的理念,也為澄海民革及兄弟黨派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2008年4月,民革澄海小組換屆,蔡禮強成為組長。2009年5月,民革澄海支部成立,蔡禮強當選為第一任支部主委,2013年連任。他把對待本職工作的那種認真和熱情,同樣給了黨派工作。
澄海并非汕頭的中心城區,20世紀八十年代,澄海就有若干民革黨員,但此后20年,由于種種原因,澄海當地民革組織發展緩慢。蔡禮強當選民革澄海支部領導人后,決心推動澄海民革的工作上一個新臺階,嚴把組織發展質量關,盡量物色層次高、本職工作出色的人才作為組織發展目標。由于他在澄海區的教育、體育領域屬于代表性人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當地中共統戰部門的大力支持,因此不少人加入了民革,澄海民革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現在民革澄海支部已經有了13名黨員,組織規模明顯擴大。
作為基層組織領導,蔡禮強在生活上、工作上關心支部每一名黨員,有困難盡力幫忙解決,有機會則積極協助爭取。陳國臣是支部唯一一位高齡黨員,為方便老人家參加組織生活,蔡禮強不僅把支部會議地點設在陳國臣的家中,方便老人家參加支部活動、了解民革動態,還安排一名住在附近的黨員經常登門看望,及時掌握老人家的情況與訴求。陳國臣九十大壽時,支部為他舉辦了一場熱鬧的祝壽會。2014年,老人臥病不起,支部多次登門看望慰問,讓老人家一直能夠感受到組織的關懷與溫暖。陳國臣的家屬內心也十分感動,對民革澄海支部的這種做法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組織發展、干部培養方面,蔡禮強也積極協助推動。由于歷史發展原因,汕頭市的民革支部都沒設 “副主委”職位。但在澄海區,其他幾個民主黨派支部卻設立了 “副主委”一職,有的還設立了兩個 “副主委”的名額。為了更符合該區的工作實際,蔡禮強向民革汕頭市委會提出了在支部增設“副主委”的申請,得到了民革汕頭市委會的大力支持。
蔡禮強細致的工作方式,使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整個支部團結和諧,對民革上級組織布置的各項任務都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支部黨員積極發掘社情民意、建言獻策,多次為民革汕頭市委會在市政協大會發言、提交組織提案貢獻力量。支部還很重視理論學習和研究,自開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以來,每年都有黨員提交理論文章,談論對于多黨合作制度的理解與認識。
民革中央發起 “博愛·牽手”活動后,澄海支部建起兩份幫扶檔案,一份就是前文提及的老黨員陳國臣的,另一份則是幫扶對象鹽鴻鎮上厝村林金漢一家的。59歲的林金漢和妻子都是殘疾人,一雙兒女在讀中專,母親患病,林家無固定的收入來源,靠務農和親友接濟勉強度日。蔡禮強帶領的民革澄海支部在幫扶中對癥下藥,除了每年送去慰問金外,還協助林家申請低保,給林家孩子送助學金,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2013年底,支部聯系了鹽鴻鎮一家企業,落實了林金漢兒子的就業問題;2014年,又為其女兒聯系一家醫藥公司作為實習、就業單位。在民革澄海支部的持續幫扶下,林家已于2016年成功脫貧。2016年,支部還積極參與區委統戰部組織的助學活動,并牽頭援建澄海區東林頭村村道改造工程,使得該村1000多名村民受益。
在蔡禮強的領導下,民革澄海支部各項工作蒸蒸日上,被民革廣東省委會評為2014年度組織工作先進支部。
從教師到官員再到民革組織骨干,蔡禮強以實干、能干、肯干的工作態度,將各項工作活動的要求落到行動上,每一個角色都扮得精彩,在每一個行業都表現出色,令人欽佩!
(陳曄,民革汕頭市委會干部/責編 金綺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