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賢勇+伊晉
摘要:舊城改造是新型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是現階段的一種流行趨勢,本文以渠縣北大街風洞巷片區棚戶區改造為例,研究地方文化特色來改造舊城的可行性,為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舊城改造提供借鑒。并總結和展望未來舊城改造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方文化;舊城;改造
1、研究背景
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的一種形式、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政府、企業、市民的利益需求。
2、舊城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
城市舊城區形成成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率的不斷上升,帶來了大量的新城建設及大量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使得城市的舊城區在城市建設中逐漸“失寵”。另一方面,城市老城區由于歷史環境條件的制約,也使得其城市建設受到各方掣肘。
3、渠縣北大街棚戶區改造
3.1特色文化挖掘
通過對風洞巷片區現存建筑建設時代及風貌的實地踏勘和查閱渠江鎮相關資料,歸納總結北大街可追溯的發展歷程:清末之前——八、九十年代——至今。
清末之前,“湖廣填川”移民使得渠江鎮得以迅速成型;渠江成為主要的交通要道,碼頭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節點及交易場所;鋪地材料以石板為主;建筑風貌以傳統川東民居建筑為主;文廟作為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的場所,是重要的公共空間?!昂V填川”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動力,也帶來了其他區域的地域文化與信仰,通過與渠江當地傳統的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碼頭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
清末——八、九十年代,碼頭的交通作用仍然重要;建筑技術的進步,出現了磚木結構建筑,仍保留著傳統全坡屋頂樣式;街巷空間開始繁華,并成為了集聚人口的重要場所;當地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移民文化被當地融合。
八、九十年代——至今,碼頭的交通作用開始弱化;工業化快速發展,建筑出現了小高層;鑄石廠;渠江大橋及二橋的修建;濱江高架橋的修建。
3.2注重文化特色的舊城改造
通過原風洞巷及興隆巷:形成4條放射性步道
①串聯四合街——北大街——重點片區——北門碼頭、東門碼頭——渠江
通過原街巷:
②串聯文廟——東門碼頭——重點片區/北門碼頭——北門碼頭——渠縣中學
通過規劃道路引導:
③串聯渠縣中學——鑄石廠節點——重點片區——北門碼頭
通過北大街:
④串聯北大街——文廟
3.3經濟可操作性
改造方案1——整體改造、經濟平衡
為盡可能達到經濟平衡,更新居住用地采用高強度開發模式,建筑限高為100米。綜合地形、用地形狀、土地溢價等多種因素,沿江一線開發強度相對較高。除了可保留地塊外,居住用地規劃容積率取4.5- 6.0。北大街傳統商業修繕后,基本維持原有容積率2.2左右。改造更新商業地塊,根據形態風貌要求及集中打造原則,兩塊集中建設區規劃容積率分別為2.0和3.0,其余地塊容積率控制在0.8。
改造方案2——最優地塊,組合實施
合理選取啟動項目,保障片區更新經濟可持續性,建設濱江路和兩條濱江聯系道。通過道路建設帶動沿線區域城市更新,建立濱江路與濱江高架步道的聯系,提高片區土地價值。遷建垃圾收集站、改擴建渠江四小。完善基礎設施配套。
構建一條城市文化休閑體驗帶。成為片區更新的強大引擎。1.改造傳統院落,形成2處文化設施2.修繕北大街川東傳統木構建筑,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的特色商業街道。3.延續傳統街巷肌理,集中改造中部濱江制高區域,形成城市主題商業區,并通過街巷改造串聯至北大街特色商業街。4.整合工業遺跡,設計工業公園一處,進一步提升濱江區域活力。
3.4整體社會效益提升
改造措施1:優化交通系統.通過北大街改造形成東西向交通,構建濱江與腹地的車行和步行交通聯系,帶動舊城空間優化。東西向車行交通:打通南北兩端東西向車行交通,聯系四合街片區和營渠路、濱江路,形成三條東西向舊城交通。東西向步行交通:保留和延續濱江路北門段的街巷,延伸風洞巷、金雞巷、興隆巷、北大街等街巷至文廟、四合街區和渠中的步行道。
改造措施2: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片區生活品質。針對公共服務設施問題:缺乏社區級和環衛服務設施,小學規模不足。提出可解決的措施:增加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和增加公廁和垃圾收集點等環衛設施
改造措施3:增加公共開敞空間,注重濱江天際線營造。針對公共開敞空間問題: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缺乏,景觀較差。提出可解決的措施:增加主要入口公共開敞空間,增加并優化內部街巷小型廣場或公園。注重濱江天際線營造,形成風貌層次鮮明、跌宕起伏的濱江景觀。
總結:城市的舊區改造,并不僅僅意味著街區的翻新,而應該上升到與城市生活品質相關的層面來思考,本文選取渠縣風洞巷片區作為探討對象,對其舊城改造策略進行了探討。結合渠縣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選取對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 劉亞敏.基于文化復興的舊城改造模式探討——以北京市西城區宣東地區復興規劃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16,(第1期).
[2] 李皓.淺論城鎮地方文化特色\舊城保護與更新改造[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第1期).
[3] 張軍波.城鎮地方文化特色、舊城保護與更新改造[J].住宅與房地產,2016,(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