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雨萌
摘 要:詩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豐富的語言感情和人文精神,能夠陶冶學生情操。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對于詩歌教學并不夠重視,花費課時較少,講解不夠細致,因而使得學生對于詩歌沒有太多的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只是進行反復的閱讀背誦,并沒有去了解詩歌、欣賞詩歌。因此,主要對小學語文教材詩歌教學策略作簡要研究,希望能夠引起語文老師對詩歌的重視,從而幫助學生科學有效地學習詩歌,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之后,在知識的學習方面相對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不僅僅表現在知識的難易程度上,還體現在知識寬廣的范圍上。從學生的角度來講,語文課程也是同樣的。尤其表現在詩歌方面,難以理解和記憶,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如此,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對自己降低了要求,嚴重的直接放棄學習。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老師就要考慮問題的原因所在,并且想辦法解決問題。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詩歌教學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語文詩歌教學上老師僅僅是照本宣科地將教材內的概念、知識、理論等枯燥單一地傳授給學生,那么學生會很不容易對詩歌產生興趣,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會非常低。如果在課堂上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抄、老師講學生聽,這顯然很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如果想提高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質量,那么首先老師要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有著明顯的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征,那就利用它,在教詩歌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把抽象化的詩句、概念轉變成生動有趣的畫面等,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去激發學生用詩歌知識去理解它們,可以利用各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有利手段去培養其學習詩歌的興趣,這樣做后,小學生的積極性會明顯提高。所以,教師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從而愛上詩歌、愛上學習。
比如說,在講解《山村》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先進行數字接龍小游戲,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然后再由數字引出《山村》這首詩的內容,同時進行講解,《山村》這首詩所描寫的對象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詩詞的主要意思是“詩人出門游玩,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子里有幾戶人家,還有幾處亭閣樓臺,獨自觀賞之時還發現身邊的樹枝上有許多花兒,大約八、九朵”,讓學生對于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整體上的了解,便于他們理解記憶。當然,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把亭臺比喻成校園里的小花壇,這樣更貼近生活,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想象力。
二、創設課堂情境
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在上課的時候會出現開小差的情況。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中能夠引入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使得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因此,創設課堂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語文老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對于詩歌的講解要善于結合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事物,讓他們有一定的情境去感受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引導他們感受詩歌的美妙之處,讓他們喜歡上詩歌,從而能夠認真地去學習詩歌。
三、將傳統教學方式跟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
眾所周知,詩歌是古人的經典之作。因而,它所采用的文字比較晦澀難懂,所以,對于某些知識即便老師講解過許多遍,學生也難以理解。在傳統教學中,老師一味地講解,跟學生的溝通交流比較少,再加上詩歌知識本身就難以理解,會使得學生感到無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這意味著,在語文傳統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詩歌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等等,這對于課堂的教學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要進行教學變革,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引入現代化教學手段,比如說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添加音頻和視頻播放,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些枯燥的詩歌知識,從而使他們對詩歌產生興趣、愛上詩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傳統方式和現代化方式結合起,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說,在講解李白《靜夜思》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把詩人所描繪的場景通過圖片展示給學生,同時對詩歌進行講解,并與學生展開互動,使得課堂活躍起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真正領會詩歌寫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詩歌是非常有內涵的,一首詩詞里不僅有優美的詞句,還包含著深遠的意境,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領會的。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不斷地提升自我的能力,正確認識理解詩歌,并且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欣賞詩歌的美,讓他們從心里愛上詩歌,對學習詩歌產生興趣,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何芹.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5(5):49-50.
[2]劉慶彬,王偉紅,李瑞娥.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策略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7).
[3]徐鴻雁.小學詩歌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10):11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