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冬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義
教師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將會面臨許多的問題,這些不良因素都將影響著學生今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當前小學教育的不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體系,健康、快樂地投入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同時,小學階段是學生是非觀及道德觀的形成時期,教師若不加以引導,很容易使其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則能有效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結實的基礎。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運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方法與技巧,針對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做到充分了解學生
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由于很多原因,一些學生是不愿意在教師面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的,這主要是教師對于學生的不了解、不熟悉所導致的。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就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經常深入班級的學生群體中,利用適當的時機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開展,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就要求統一學生與班級整體的目標,達成共識,從而建立一個團結向上的整體。其次,在班級氛圍的營造中,還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樹立整體向上的觀念。最后,要積極培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同學之間相互包容和接納、和諧共處,這樣才能讓學生全心全意投入學習中去。
3.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同伴輔導員
教師可以在學生群體中,挑選一些人際關系和諧、情緒穩定以及熱愛心理健康工作的學生擔此重任。一方面,要加強對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溝通和解決技巧;另一方面,同伴輔導員還必須實行每周與班主任溝通的程序,讓班主任及時了解班級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從而完善班級管理。
4.加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之間的聯系
作為班主任,應該定期通過電話等方式,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讓學生在一個輕松、良好的環境下學習,從而消除學生畏學、厭學的心理。同時,小學生處于為人生發展的初期階段,班主任應該多向學生宣傳社會對當代學生的要求,促使學生能夠主動、認真學習,形成良好的班風。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邀請各級領導來學校進行座談,多方面加強社會和國家對學生教育的重視,讓學生及時了解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與時俱進;積極挖掘社會資源,通過社會渠道來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充分利用社會的幫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建設好班級管理文化
教師需要在保證正常的教學工作的前提下,保證以民主、自由的態度去管理班級的成員,平等對待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那些存在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學生,因為在實際的生活中他們常常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教師需要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愛,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可以被大家接受,從而也能接受自己。
綜上所述,小學生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力量,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其心理健康狀態,不僅關系著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同時還關系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小學教育在我國整體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針對小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要使每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李仲瑩.小學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07(13).
[2]黃濺華.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