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玲
摘 要: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素質教育的推廣以及不斷深化,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成為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而體驗式教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將其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數學運用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加強對體驗式教學的研究探索,從而為今后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應用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好奇心較強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然而小學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其邏輯性強,這就要求老師不斷改革和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以及方式方法,讓學生更加簡潔明了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將體驗式教學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想要讓小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既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意識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小學生正處于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掌握好的學習數學的方法,并將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實際生活,那么就會嚴重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理科知識學習。目前,相關教育工作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在小學數學中融入體驗式教學理念,使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更快、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可以被充分地體現出來,不僅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同時還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還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以及分析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由此可見,將體驗式教學法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既可以實現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又保證了整個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所以,老師應該將體驗式教學法作為教學研究重點,使其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水平,科學合理地運用體驗式教學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強化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加強對實際生活的聯系
將枯燥的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由此可見,數學知識既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善于利用小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盡可能地通過實踐活動,來積極引導他們發現和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含義,讓學生逐漸養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并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以及能力。舉例來說,進行“簡單的統計”這一單元教學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各自實際生活中的用水、用電以及用氣情況,定期收集整理自己家庭所用的數據,將其詳細地記錄于表格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理解統計的相關知識點。通過類似的教學案例,讓小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使他們在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的驅使下,善于發現生活中涵蓋的數學知識,以便今后的數學學習,這也能在無形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2.創設組織游戲活動,提高教學有效性
相較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小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更強,他們活潑好動,喜歡參加各種形式的游戲活動。老師可以針對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游戲活動相結合,來提高整個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舉例來說,在講解“加減法運算”這一單元時,老師可以創設、組織“開火車”游戲活動,將學生合理地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就是一輛小火車,小組里的每一個成員就代表一個數字,打亂學生的順序,讓學生分別計算前幾個學生的數字之和。與此同時,也可以就此開展數學競賽,根據計算的準確性以及計算速度,來評選出冠、亞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游戲中來,進而在玩的過程中掌握加減法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從中獲得知識、獲得快樂。
3.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還要為學生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舉例來說,老師在講解“測量”這一單元時,為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借助標尺測量身邊的一些事物,然后就此提出測量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測量相關知識的印象。另外,老師也可以自己選擇測量物體,讓學生上講臺來自行測量,這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整個教學效率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體驗式教學理念,并采取有效策略來加強學生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的意識以及能力,既能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又能在教學過程中,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從而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新聞.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王剛.關于小學數學課堂體驗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4):8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