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定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初中地理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但對學生“地理素養”培養這方面的重視度和了解度仍有待加深。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對地理素養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望能為同行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地理素養
所謂地理素養,即通過學習地理課程逐漸養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品格,具體而言,即指學習者可以站在地理學的角度,運用地理學的觀點去觀察和解決問題。地理素養包含很多內容,如地理知識、地理觀念、地理學科能力、地理方法等等[1]。培養學生地理素養能幫助學生更喜歡、更輕松地學習地理,因此,探討怎樣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十分重要。下面就對此展開分析。
一、正確認識地理素養,自覺樹立概念意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首先教師就應正確認識地理素養這一概念,知曉什么是地理素養?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作用?在明確相關問題后,教師就應自覺樹立較強的概念意識,并將這一概念貫穿到教學始終。其次教師應將地理素養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素養對自己學習地理的重要作用,并自覺樹立地理素養意識。
如在學習了氣候方面的知識后,教師可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應該怎樣應對及解決這一問題?若這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人類又將面臨怎樣的危害???當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后,教師就可引入“地理素養”這一概念——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和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不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地理素養,還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營造良好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素養后,教師就應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給培養學生地理素養創造良好條件。要保證課堂氛圍良好、調動學生學習激情有多種方法,如講故事、開展課堂小活動、小游戲等,教師在選擇方法時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大氣降水》的教學。針對這一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在教學時教師引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火燒葫蘆谷的故事[2]:諸葛亮使用計謀把司馬懿的人馬引進葫蘆谷,計劃采用火攻??但在最后關頭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導致整個計劃功虧一簣,這場大雨也澆滅了諸葛亮的雄心壯志,才有了后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的千古悲嘆!通過這個歷史故事教師就可順利引入問題:為何那時、那地會有一場大雨?大雨是如何形成的?引導積極思考、探尋答案。因為是熟悉的歷史故事,所以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創造了良好的地理素養培養條件,接著教師就應創新地理課堂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使學生地理素養得到有效培養、發展和鞏固。地理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有很多,教師在選擇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如創新課堂提問、引入信息網絡技術教學、課堂與課外結合教學等等。下面就以創新課堂提問為例進行分析。
在《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通過“小組拼圖搶答”的方式找出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和比較稀少的地區;然后就引導學生結合所學世界氣候相關知識,通過“自由選擇居住地”的小活動展開分組討論;接著教師就展示設計好的問題“你愿意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區嗎?你愿意居住在南極嗎?你愿意居住在四川汶川嗎?你愿意居住在自己家鄉嗎?”最后教師就給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并鼓勵學生勇敢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多樣化的提問方法不僅能充分打開學生思維,滿足不同學生的喜好和需求,充分展示各自的長處,還能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素養都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四、轉變陳舊教學評價,促使學生多方發展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講課和學生學習的最后反饋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教學評價基本上都體現在考試和分數上,這樣的教學評價很單一,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情況,很容易讓學生本有的優勢逐漸被埋沒,直接削弱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要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教師就必須轉變陳舊的教學評價,多關注不同學生的優點,多關心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況,將知識與人文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多方面發展。如某個學生雖然考試成績不理想,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強,這就是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可作為教學評價的加分項。
結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結合筆者教學經驗論述了培養初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幾種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綜合考慮教學條件、學生情況、教學內容等多方面情況,采取最適合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的地理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廖妮.新課改下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J].儷人:教師,2015(17):204-204
[2]臧淑靜.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2016(20):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