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同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校園霸凌問題也日益突顯和嚴重。我國在霸凌治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現為制度和法律方面的不健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多年來在治理霸凌方面形成了教育、保護、強制等多方面成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當前我國尤其要在加強霸凌專門立法、完善司法執法措施,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方面積極探索改進。
關鍵詞:霸凌;域外;法治;未成年
參考文獻
[1]余揚.醫學類報考“防”什么[J].高校招生,2010(8):23.
[2]陳少敏,任川,陳寶霞,馮新恒,曾輝,高煒.暴力傷醫事件對高中生報考醫學類專業意向的影響[J].中國知網,2014.[3]土豆.數說暴力傷醫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N].丁香園,2015-06-12.
[4]黃嬌嬌,歐陽靜,李斌.暴力襲醫事件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影響的調查[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2):227-230.
[5]何可慧.解讀醫學專業[J].考試(高考理科),2012(1):11-12.
[6]譚嘉. 醫學院校招生真的遇冷了嗎?[N].健康報,2016-05-28.
一、霸凌概述
(一)霸凌概念。“霸凌” “bullying”一詞的音譯,從字面意思看,有稱霸、欺凌的意思。美國則將“bullying”一詞定義為:“學齡兒童在實際或可預測的力量不平衡的情況下、意料之外的攻擊性行為,這種行為是重復性的,或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重復的可能性。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可能產生持續的嚴重問題。”挪威學者Dan · Olweus認為,霸凌是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兩個定義最大的差別是,美國定義中霸凌者不僅限于學生,凡是做出上述攻擊行為的都屬于霸凌者。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的相同點,即兩者都強調霸凌的長期性、重復性。可見霸凌不是一次簡單的校園暴力,更不是所謂“小孩子打架鬧別扭”,而是一種危害深遠的持續行為,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從定義上看,霸凌與校園暴力有交叉,但也有明顯差別。霸凌可以體現但不局限于校園暴力,霸凌比校園暴力有更豐富的內涵,包括:言語上的嘲笑辱罵等、社交上的敵對孤立等、肢體上的騷擾毆打等。霸凌行為可能通過肢體、語言、文字、電話、網絡等媒介,對被霸凌者造成身體或者心理上的傷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社交習慣的變化,網絡霸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我國霸凌問題現狀。我國校園霸凌問題十分突出,不容樂觀。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顯示:校園霸凌現象在中國發生的地域范圍十分廣泛,覆蓋了絕大多數省份,且城市農村均在其內,頻次十分密集,絕對數量巨大,涵蓋中小學各個年齡段,且霸凌實施者的年齡有低齡化趨勢。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10個省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32.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校時會“偶爾被欺負”,另有61%的受訪者表示,在校會“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由此可見校園霸凌的嚴重態勢。
二、霸凌的域外治理經驗
我國過去并未過多關注校園霸凌問題,隨著霸凌問題的愈演愈烈和網絡曝光引起的群情激憤,霸凌問題才逐漸被重視起來。相比于歐美等國家地區,其則較早關注這一問題,并且在長期的治理實踐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具體措施大體可分為教育型治理、保護型治理、強制型治理:
(一)教育型治理。教育型治理是指通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守法意識,來避免學生成為霸凌者。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澳大利亞出臺的《全國德育教育框架》,指導學校培養學生愛心、同情心以及寬容心和理解的品質,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德國則積極開展“善良教育”,即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就著重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引導學生保護和幫助弱者。從2005年起,英國即每年11月舉行反欺凌周活動,期間集中開展各種宣傳工作。并且英國和美國教育當局高度重視教師在解決校園霸凌問題上的地位和作用,撥付專款經費來培訓教師,幫助教師掌握識別校園霸凌和矯正教育的方式方法。一般來說,教育型治理是基礎和暢銷的治理,成本相對較低。但其見效慢,且效用有限,無法完全防止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因此仍需必要的法律手段。教育型治理可以作為霸凌治理體系中基礎長效一環,成為其他手段的重要補充。
(二)保護型治理。保護型治理是指通過運用安保力量,來阻止潛在的霸凌行為發生,保護可能受到霸凌的學生。其中較為典型的是韓國的“免費警衛服務”。韓國教育部決定為申請特殊保護的學生安排警衛到達學校或者特定地點進行保護,以防止可能發生的霸凌行為,讓申請人免受校園霸凌的侵害。美國的某些州也規定向一些學校派駐警察,以防范危及校園安全的事件。日本則由文部科學省成立專門的檢查小組,監督教育無視甚至縱容校園霸凌的教師,并向學生調查校園安全情況,以進行必要保護。保護型治理相對直接,只要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可以產生立竿見影效果。但是,運用安保力量進行直接保護成本較高,尤其是在人口基數和學生人數極高的我國。因此,保護型治理應該作為一種補充和應急手段,在一些如城鄉結合部學校等校園霸凌“重災區”施行,可緩解特殊地區的校園霸凌問題。
(三)強制型治理。強制型治理指的是通過制定校園霸凌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制霸凌者和相關責任人承擔責任,并懲治校園霸凌行為。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挪威的“零容忍方案”和美國的《反霸凌法》。挪威以社會心理學為依據,在146所小學開展反校園霸凌實驗,進而依據實驗結果制定了“零容忍方案”。該方案強化了學校和教師對霸凌行為的干預態度,對出現的霸凌行為立即懲戒,以實現其防治的目的。 美國也對校園霸凌持“零容忍”態度,到2015年4月,美國50個州已經全部通過《反霸凌法》。此外美國嚴加打擊校園霸凌,僅聯邦層面就制定細化了《校園槍支法案》、《改善校園環境法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午餐法》、《校車法》等事無巨細的法案,并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設置了少年執法、司法體系。一些州如紐約,還專門強化了州立法,對校園持槍、故意傷害、猥褻等嚴重霸凌行為可以判處有期徒刑,且嚴格規定了最低執行年限,杜絕判而不罰。強制型治理是校園霸凌治理體系的核心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強力手段制止霸凌侵害行為的發生,并能夠形成長期的制度保證。但要注意打擊的寬嚴相濟,注意區分行為失范和違法犯罪的區別,注意打擊犯罪和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相結合。
三、我國霸凌治理的難點
霸凌治理在我國之所以效果不佳,重要原因是有原則價值矛盾與制度法律缺陷交織。出現了針對校園霸凌打擊無門,保護不力的困境,霸凌問題自然就得不到根治。 原則價值矛盾,具體說來就是霸凌治理面臨未成年人既是法律保護對象,又是失范或違法行為的實施對象時存在法律適用的困境。根據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往往難以權衡懲處、保護、教育三者的力度,加之缺乏切實可依的法律標準,就更加難以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以致受害人權益沒有得到應有保障,施暴者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處和教育,還會給社會造成“縱容未成年人犯罪”錯覺。制度法律缺陷,具體指對未成年人行為失范、輕微犯罪的法律規制又存在諸多不完善。首先法律中并無霸凌的專門表述,立法關注不夠。這就導致法律根本無法對一些侮辱、孤立、輕微欺凌等霸凌問題作出有效調節。對于霸凌中的暴力行為,則散見于《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法規中,適用分歧較大。其次法律中關于霸凌問題的規定操作性不強、權責不明確,落實困難。校園霸凌問題的相關法律,包括許多替他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原則性規定、道德性號召較多,而缺少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如規定學校對學生的行為有教育指導責任、對學生有看管保護義務,而一旦出現霸凌問題,學校往往以學生之間矛盾沖突為由免除自身責任,使得上述規定完全流于形式。四、我國霸凌治理的啟示
近年來我國對校園霸凌已經有所注意,并且以及開始積極采取措施,發生在中小學生之間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遏制。但由于在健全制度措施、落實主體責任、實施教育懲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少數地方學生之間欺凌和暴力問題仍有發生,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結合當前我國治理霸凌的問題不足,參考域外的成熟經驗,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專門立法建設。這對我國當前反霸凌立法的匱乏,應抓緊研究和完善相關立法。首先是頂層立法,應該在《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體現霸凌條款,并且從概念到責任,應該和暴力傷害、侮辱誹謗等行為進行明確區分。其次是有必要針對霸凌問題進行細化的專門立法,針對上下學安全,教室、宿舍、食堂、校車等安全校園環境營造等進行立法規范,使責任細化,安全環境營造無死角。再次要對學校、教師、家長、政府主管部門、社會機構、營業組織在學生人生安全、心理健康保障方面的責任進行明確,進一步法制化制度化,避免出現責任盲區和推諉糾紛。最后針對網絡信息泄露、謠言、誹謗、淫穢色情等導致的網絡霸凌泛濫現象,要加緊研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二)完善執法、司法措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依法治理霸凌問題,實現矯治失范行為、打擊違法犯罪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平衡,關鍵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執法、司法措施。首先要建立切實可行的裁量基準。即依照立法者意圖及比例原則要求并結合執法經驗總結,按照裁量涉及的事實情節,將法律規范預先規定的裁量范圍加以細化,并設以相對固定的具體判斷標準。尤其是針對涉及違法犯罪的霸凌行為,建議參考霸凌的情節性質、損害程度、實施者的行為能力等指標,結合當前的法律規定,設計一個懲處的合理梯度標準,避免同案不同罰和寬嚴失當。此外對校園霸凌問題要設計有利于未成年人保護的特殊制度。如法院可以針對霸凌受害者出具保護令;針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霸凌實施者,建立包含檔案封存、監督聽證相結合,既保護未成年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又具有信服力的少年執法、司法制度。
(三)堅持源頭治、理綜合治理。霸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
社會經濟背景。如城鄉差距、社區管理空洞問題、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家庭教育、家庭關系、暴力色情犯罪亞文化影響等都是滋生或加劇霸凌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因此根治霸凌問題,是一項社會工程,要把制度和法律、教育和引導、保護和關心相結合,要把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力量相結合,堅持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才能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解決好霸凌問題。
參考文獻
[1]Dan·Olweus. Bullying at School[M]. Blackshell Publishing. 199:2
[2]這個國家對校園欺凌說不[N].法治周末.2016.05.20
[3]謝銀迪.美國:“霸凌零容忍” [J].上海教育.2015.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