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佳樂
摘要:我們通常所講的語言風格其實就是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對自己的想法用一系列的語言手段表現出來,這些語言表達手段根據不同的表現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特點,這些特點綜合起來就是語言風格,所謂語言風格并不是單獨存在的概念,它必須通過一系列的物質材料為載體表達出來,而充當表達載體的就是語言表現手段,這就是兩者之間的關系。語言要素主要是語音、詞匯及語法,這些不同的語言要素作為手段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是不同的,我們接下來對其進行細致的分析,本文首先就語言要素和語言風格的具體含義進行分析,然后分析了以語言要素為手段構建的語言風格進行了細致的闡述,這些研究對于充分認識語言風格的構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語言要素;語言風格;詞匯;語法;表現載體
1.語言要素與語言風格的概述
“語言”是一種系統,在使用功能上,人們把語言當做是一種表達工具,是對人們思想的一種體現工具,通過語言的表達,人們將自己的想法、意識表達出來,構成語言的要素有語音、詞匯和語法,這三種語言要素是表現語言風格的表達手段、思想最先是在人的意識中產生的,但是只是一種意識,只有通過語言將這些思想轉化為真實的語言才具有思想本身的意義,才能夠進行交流溝通,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人們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這也就形成了語言風格,首先我們來分析什么是風格,風格也就是特點、特征,所以語言風格也就上課語言表達的特點、特征,它是人們在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時候所體現的綜合特征,無論是在口語表達中還是在正規的語言表達中都有語言風格的存在。對于任何語言的形成都必須要以一定的物質作為載體來呈現,這也就是語言的風格手段,體現了語言表達的特征。下面我們對以語言要素為主要手段構建語言風格進行細致的分析。
2.以語言要素為手段構建語言風格
2.1 將語言風格在語音中體現
聲、韻、調構成了漢語言的音節結構,音節又分為元音音節和輔音音節,其中元音音節在音節中是必須存在的,但是輔音不是必須的,元音是樂音,它能使得音節的特征清晰,漢語的每個音節都有四種聲調構成,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不同的聲調去表達語義,這就是漢語言的多樣性,不同的聲調表現的意義不同,通過漢語言音節的語言韻律,使人們感受到漢語言的美感所在,根據漢語言的語音特點,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語言風格,例如,根據聲調的不同,我們把四聲分為平仄音,平仄音將漢語言的音樂美呈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表現出了漢語言的豐富性,根據漢語言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我們選擇是否使用平仄音,在漢語言的表現形式中詩歌所用的平仄音最多,通多平仄音的表現,將詩歌的優美和旋律感表現的非常到位。然后我們來分析漢語言語音中的用韻,它也是一種重要的語言風格表現手段,通過用韻能夠將語體本身的特點和想要表達的意思生動的表達出來,在需要表達明朗,亢奮的語境的時候通常用韻母來表示,突出所要表現語言的生動和豪邁的特征,例如李杜的詩,在表現時就經常用到用韻。押韻是一種文藝語體,特別是在詩歌的中經常用到押韻,押韻使得語句通順,朗朗上口,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容易引人入勝。除了這幾種表現形式,諧音、兒字音等語音表現手段促進了語言風格的多樣性。
2.2 將語言風格在詞匯中體現
語言風格構建的另一種重要物質材料就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詞匯”,詞匯的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不同的時期,所使用的詞匯種類是不同的,也就是由于不同時期的詞匯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歷史性合格時代性的特征就更強了,將這些詞匯表現在文章中,就能在很大程度反應時代特色,很多詞匯雖然字面是一個詞,但是將這些詞匯應用在不同的場合,所表達出來的語義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通常所講的一詞多義的現象,也有很多詞義大體相同,但是它們所使用的場合是大不相同的,當然表現出來的含義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小氣和吝嗇,兩個詞匯的含義都是指一個人斤斤計較,小心眼,但是它們所適用的語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很大程度上,吝嗇是一個完全貶義詞,而小氣是一個中性詞,從文字表達方面來講,小氣口語化比較嚴重,而吝嗇則是書面化嚴重,更傾向于嚴謹的表達。豐富的詞匯構建了豐富的語言風格。
2.3 將語言風格在語法中進行體現
語法也是語言風格形成的重要構建手段,漢語言的書面表達的語法是非常繁瑣復雜的,這些豐富的語言為語言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例如根據所要表達語言的語氣可以把一個句子分為陳述句、疑問句、反義疑問句、祈使句及感嘆句等形式,不同的語句語氣使得語言的風格也不盡相同,不同的語氣豐富了語言的表達,也為不同語言風格的形成形成了條件。
結語:綜上所述,以語法、詞匯、語音等語言要素為手段,構建了豐富多彩的語言風格,漢語言的物質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在語言的運用中,靈活運用各種語言要素和其他構建語言風格的手段,就能促進語言的表達,達到良好的語言表達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馬林.論以語言要素為手段的語言風格的構建[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
[2]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 高明新.語言風格與言語方言[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