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敏
摘要:表演藝術能夠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經營困難是所有演藝團體面臨的共同難題,同時臺灣演藝團體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確等問題。2004年臺北市“政府”確立了演藝團體非營利性質,這使得演藝團體和資助者具備享有相關賦稅優惠的資格。臺灣演藝團體以非營利組織方式構建市場主體是臺灣演藝團體發展的重要經驗,拓展了演藝團體經費來源,有助演藝團體實現永續經營。
關鍵詞:演藝團體;非營利;臺灣;原因
前言:2003年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在《創意產業先期規劃報告》中指出促進表演藝術產業發展必須要明確演藝團體的法律地位:“應該對產業發展應有的經營主體先進行組織分類,確立組織的法律地位,讓整體表演藝術的環境健全,視為目前藝術界面臨中長期發展最緊迫的問題。”①2004年臺北市政府將臺灣演藝團體定位為非營利組織。繼臺北市之后,臺灣其他縣市政府也紛紛效仿此舉措,相繼出臺了各地區的演藝團體輔導規則。
一、確立演藝團體非營利性質
2004年4月和7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分別發布《臺北市演藝團體輔導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和《臺北市演藝團體輔導及管理條例》,這標志著臺北市政府率從政策和法律層面上賦予了演藝團體非營利身份。以《規則》為例,其重要變革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明定演藝團體為非營利組織;
(2)明定演藝團體不得有經營與設立目的無關的業務,不得有分配盈余或變相分配盈余的行為;
(3)明定演藝團體要建立會計制度,實現財務透明化,接受監督;
(4)剩余財產屬于演藝團體指定的演藝團體或者主管機關指定的機關團體;
首先,《規則》指出演藝團體向相關部門注冊備案即可獲得非營利身份,其次,登記的演藝團體在盈余分配、解散后財產分配等問題上要受到嚴格制約。《規則》第七條規定“演藝團體展演活動,其門票或代價全部收入應作為本事業使用”,即不能參與盈余再分配,這是演藝團體享受娛樂稅等免稅政策的前提條件。《娛樂稅法》、《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等都對稅收減免資格進行約束,即所有收入必須作為本事業之用。根據臺灣《稅法》和《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個人資助教育文化、慈善機構或團體,申報綜合所得稅時,作為當年度列舉扣除額,但資助總額不能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的20%為限。而企業對于演藝團體的資助以不能超過營業所得額的10%為限。另外,企業也可對演藝團體進行廣告性質的資助,用于其廣告宣傳,此費用沒有資助限額的限制。資助演藝團體的個人或者企業,可以直接從受資助的演藝團體手中,獲得資助享受賦稅減免優惠的憑據。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個人和企業對演藝團體資助的積極性。
二、臺灣演藝團體非營利定位的原因
(1)表演藝術的“準公共性”
公共產品理論是理解演藝團體準公共性的重要概念,薩繆爾森認為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會導致其他人對產品消費的減少,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所謂非競爭性,就是指增加一個人的消費不會減少其他任何消費者的收益,其新增消費者使用該產品的邊際成本為零。所謂非排他性,就是指產品一旦被提供出來,任何人都可以不負代價的消費而不能被排除”②。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坎(JamesM.Buc hanan)對薩繆爾森的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指出對產品的劃分不能簡單劃分為公共產品和私有產品,因為有些產品“公”和“私”的界限并不明顯,這類產品被稱為“準公共產品”,介于純公共產品和純私有產品之間,具有有限競爭和有限排他性特征。從此理論我們可以看出表演藝術產品多屬于純公共產品。
(2)表演藝術行業發展的經營困境
臺灣表演行業一直存在經營困難的問題,收支狀況上仍然面臨很大挑戰。文建會”2007年對266個演藝團隊進行抽樣調查3,2005年這266個演藝團隊總收入為1,782,847,266元,總支出為2,116,772,806元,該年虧損333,925,540元。其實經營困難問題并不是臺灣特有的現象,而是世界表演藝術發展普遍存在的頑疾。“巴摩爾理論”(Baumols Law)指出產品成本日益增加是這種頑疾存在的重要原因,巴摩爾通過對美國表演藝術公司的考察,得出三個最重要結論:(1)表演藝術的產品成本比其他行業產品成本增長的快;(2)表演藝術從業者的薪資比其他行業從業者增加得慢;(3)表演者的薪資占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在表演藝術中,產品成本并不會因生產力的提高而降低,它實際上是不可能被壓縮的勞動成本相關。”③因此,“對表演產品而言,成本難題使演藝團體必須依賴政府財政或社會資助的支持”。④從2005年臺灣表演藝術團隊收入構成數據看,總體上演藝團隊嚴重依賴補助和資助,無法實現自負盈虧。
由上表可知,演藝團隊業務經營收入(票房收入、演出費收入、周邊商品及其他收入)占比51.65%。補助資助類收入(“文建會”補助、“國藝會”補助、基金會與企業或個人資助、其他政府補助等)占比48.35%。補助和資助類收入中,政府補助占13.92%,基金、企業和個人資助只占8.21%,可見臺灣表演藝術資助主體還是以政府為主。因此促進資助主體多元化,吸引社會力量資助表演藝術解決表演藝術經營難題,是臺灣表演藝術行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演藝團體法律身份不明
“文建會”2003年在《創意產業先期規劃報告》中指出“目前,臺灣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演藝團體各性質團體的法律定位仍模糊不清,使得政府對演藝團體的組織分級經營無法實行。”⑤ 1979年(2000年廢止)臺北市政府頒布的《演藝事業既演藝人員輔導管理規則》與2000年頒布的《臺北市政府演藝事業暨演藝人員暫行輔導要點》,都規定演藝團體可登記為藝文團體,但是未明確的法律地位,未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規范。無法獲得法人資格導致演藝團體獲得資助困難。一般演藝團體公信力形象比較弱,并且資助者無法證實演藝團體的經營狀況,因而更傾向資助財團法人,嚴重影響資助者積極性。
小結:臺灣將演藝團體登記為非營利組織,明確其法人地位。一方面演藝團體可以根據相關稅收政策,享受稅收減免優惠,例如營業稅、所得稅、娛樂稅等,同時演藝團體建立會計制度,實現財務的公開化、透明化,更易于獲得企業、個人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資助。另一方面,登記的演藝團體具有開具資助收據的資格,資助者憑借收據獲得稅收減免等優惠,有效提高社會資助的積極性,有助演藝團體永續經營。
注釋
①“文建會”(2003).創意藝術產業先期規劃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stan wit.blo gspot.tw/.訪問時間:2015年12月3日.
②郭慶旺,趙志耘.公共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56頁.
③[加]弗朗索瓦·科爾伯特,高福進譯.文化產業營銷與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243頁.
④陳庚.演藝團體改革與發展的路徑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147頁.
⑤“文建會”.創意產業先期規劃報告[R].“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stanwit.blogspot.tw/.訪問時間:2015年12月10日.
參考文獻
[1][加]弗朗索瓦·科爾伯特,高福進譯.文化產業營銷與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陳庚.演藝團體改革與發展的路徑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147頁.
[3]郭慶旺,趙志耘.公共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56頁.
[4]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Q&A 經營加值·藝術加值—演藝團體經營手冊[R].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2010年.
[5]“文建會”.表演藝術產業調查報告.“文建會”,2007年.
[6]“文建會”.創意產業先期規劃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sta nwit.blogspot.tw/.訪問時間:2015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