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228)
摘 要:在體育教學中,由教師“逼著學”變成學生“搶著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措施包括:關注運動興趣,化解枯燥的教學內容;遵循新穎原則,開拓新型教學素材;著眼未來發展,篩選優化運動項目。
關鍵詞:體育;教學改革;課程選擇;運動興趣;新穎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7-0085-01
教育改革從關注教學模式到強調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優化、組合,或者根據地域特征開發校本課程,可以說正一步步走向深入。不管是教學模式的改革,還是教學內容的改革,目的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當前體育教學正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改革,把體育課程由教師的“逼著學”變為學生的“搶著學”。本文對此進行相關研究。
一、關注運動興趣,化解枯燥的教學內容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會讓學生情緒高漲、精神振奮,這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最佳狀態。所以,體育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考慮是不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課程標準明確闡述了體育教學的各級水平目標體系,但并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這就為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大膽改革創造了條件。在“水平二”的“身體健康”教學中,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是跑步教學,讓學生通過跑步發展體能,形成正確的跑步動作。跑步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部分學生缺少興趣,不愿意參與。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采用情境游戲與比賽的教學方法,把跑步有機融合在體育游戲中,營造生動活潑的體育教學環境。活動一:老鷹捉小雞。這個傳統的游戲簡單易于組織,能鍛煉學生的奔跑能力和躲閃能力,學生們非常樂于參與。活動二:多人迎面接力比賽。即把學生分成兩組,每組再分成兩隊,每隊分別站到相隔三十米的場地兩端,一端同學持棒跑向另一端同學,另一端同學拿到棒后再跑回這一端,先到達終點的小組獲勝。本課的重點在于多人參與比賽,個別體質較弱的學生也不會對本組成績造成太大的影響,重要的是整個團體的成績。因此,學生們都盡自己最大努力奔跑,既發揚了團結合作的精神,又在比賽中提高了跑步能力。
二、遵循新穎原則,開拓新型教學素材
好奇是學生的特點,學生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喜歡嘗試。現代社會涌現出一大批新興運動項目,這些項目很多都充滿樂趣,具有全民健身的性質,深受學生的喜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與時俱進地把這些項目引入課堂,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給呆板陳舊的體育教學注入活力,讓體育教學煥發時代的風采。體育課有利于學生放松身心,但由于學生對體育內容太熟悉,如跳遠、籃球、跑步等,沒有新鮮感,難以產生興趣,致使上課拖拖拉拉、懶懶散散。學生在教師的命令下才跑一跑、跳一跳,教學效率低下,起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學生還會因厭惡教師的命令而厭倦體育課堂。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進行大膽的改革嘗試,讓新型體育項目進入課堂。比如,可以選擇深受學生喜愛的滑旱冰(輪滑),這項運動可以充分鍛煉學生下肢的力量,提高學生身體平衡和各部分的協調能力。上課時,教師首先進行演示,講解滑動過程中的動作技巧,并通過自己跌倒演示怎樣“安全跌倒”,把跌倒的損傷降到最小。然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教師的鼓勵和保護下,學生們紛紛滑動起來。這節課必需的“器材”是旱冰鞋,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渠道為學生準備,學生自己有的也可以帶到學校分享使用。這一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鍛煉了學生的身心素質。
三、著眼未來發展,篩選優化運動項目
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養成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把目光放長遠些,不要為了今天的教學而教學,而是選擇那些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又能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的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物質基礎,“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是著眼于學生的未來,二者密切結合是體育改革的出口。開展乒乓球教學時,可由學生熟悉的我國乒乓球球星導入,讓學生自由講述自己喜歡的球星,目的是用球星以及他們的成績鼓舞士氣,激勵學生。然后,進行熱身激趣。教師可以設計幾個教學游戲,例如端著乒乓球跑、把乒乓球打過帶圓洞的紙板、對著墻打球。學生可自由選擇游戲,目的是熟悉乒乓球,培養對乒乓球的興趣和感覺。接下來進入學習體驗階段,教師選擇球性較好的學生進行對打,在對打過程中講述一些簡單的技巧和知識。需要注意的是,講解不能過于“專業”和煩瑣,技術難度過大會讓學生失去興趣,只要學生能夠你來我往接住球就算成功。乒乓球項目是我國的驕傲,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教師可將乒乓球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
四、結束語
體育課程自主選擇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體特點和心理特點,從豐富的體育素材中,選擇那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的身體發展和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的內容。教師要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改革、優化和重組,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鍛煉、主動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李靜亞(1982-),女,江蘇蘇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體育教學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敬.小學體育教學中“動愛樂情境教學法”的實施與應用[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5(02).
[2]胡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調查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