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敏王 琦
“課標”引領下的個性設計與表達
——三種版本數學教材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特色專題例談
孫 敏1王 琦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綜合與實踐”領域提出了宏觀的、綱領性的目標,但沒有對該領域具體的編排內容給出明確的要求,這樣就給予了各版本教材廣闊的自主空間和展示特色的機會。文章通過對三種版本教材中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中別具一格、匠心獨運的編排,以期能給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三種版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盡管對“綜合與實踐”的性質進行了描述,但沒有對該領域具體的編排內容給出明確的要求。這樣就給予“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空間、教學形式更大的靈活性,給予各教材更自主的發揮空間。各教材都根據自身對《標準》的解讀進行編排和設計,使得不同版本教材的“綜合與實踐”呈現出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局面。本文試圖挖掘蘇教版、人教版和北師大版三種版本教材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中別具一格的編排,希望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綜觀三種版本中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都是以數學本體知識為依托,在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后安排的。對比三種版本各專題緊扣的數學內容,發現所涉及的知識點有部分不謀而合,但由于這些專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所處年級和個性特點等不同,因而在設計編排和呈現方式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
例如:三種版本在一年級上冊都緊密聯系“認識10(或20)以內的數和加減法”的知識點編排專題。
人教版為學生提供了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材料——數學棋盤,把相關2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大小比較和加減法等知識的練習巧妙融入下棋游戲中,真正實現“玩中學”。值得一提的是棋盤的設計別具匠心,從起點開始可以有多種路徑到達終點,為學生的自由選擇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滿足不同走法的需求,也增加了游戲的可變性和重復使用率。在下棋的過程中,學生每走一步就是一次經歷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樂無窮。
北師大版和蘇教版教材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開展場景型實踐活動。北師大版創設了淘氣校園的情境,熱鬧的校園里同學們正在歡樂而有序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蘇教版創設了果園里大豐收的情境,小動物們在果園里收獲水果、玩耍休息。這些場景生動有趣、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學生把“物”與“數”對應聯系起來,“從整體到部分”“從粗略到細致”“按一定順序”地觀察,從中不僅可收集到大量的數學信息,而且觀察能力和數數能力也都得以強化。
不僅如此,教材還將“情境”和“問題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和數據,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發現、提出并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體會數與計算的應用價值,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數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積累數學學習情感。
此外,北師大版教材在活動結束后,還設置“自我評價”欄目,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從數學思考、問題解決、課堂表現等多方面進行反思,以實現情感態度與知識技能等目標的同步達成。
再如:蘇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在一下“認識100以內的數”單元結束時,都緊扣相關內容安排了一次“綜合與實踐”活動。但由于教學目標的設定各有側重,所以在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的編排上迥然不同,從多個視角給人啟發。
蘇教版《我們認識的數》側重于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培養估計意識,發展數感。專題一共安排了三個活動:“說一說”——引導學生從數的角度觀察日常生活,尋找數量在100以內的事物,并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猜一猜”——先抓一把蠶豆,數出粒數,然后借助一把蠶豆粒數的感性經驗,猜一把花生米的粒數,并通過數一數加以驗證;“數一數”——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里選擇一些事物,試著用不同形式的數量表達,可以是簡單的數數,也可以是簡單的測量,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事物在量的方面的特點。本專題著重設計關于“用數刻畫客觀對象的量的多少”“估計客觀對象有多大、有多少”這兩方面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數感。
人教版《擺一擺,想一想》側重于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數位和位值的概念,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排列規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歸納能力。專題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操作活動,通過把一定數量的圓片分別擺在數位表的十位和個位上,得到不同的數,進一步加深對100以內數的認識。擺數活動的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安排了三個層次:先用2個●在數位表上擺出不同的數,并根據數位寫數。通過初次操作,學生了解到同一個數字放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出來的數就不同;接著用同樣的方法探究3個●在數位表上擺數的情況和規律,并根據教材中 “把擺的結果按順序記錄下來就是……”的提示,使無序操作活動走向有序思維活動,最后研究“用4個●、5個●……分別能擺出哪些不同的數?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不僅要會擺數,更要學會利用活動經驗從中發現規律,利用圓片的個數和所擺出的數的個數之間的關系直接得出答案。經歷這個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學生的收獲是全方位的,不僅在動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領會列表整理的好處,學會有序思考和利用規律解決問題,而且能夠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思想以及合作意識。一串抽象枯燥的數卻能“玩”出數學道理,“玩”出數學智慧,“玩”出數學能力,“玩”出數學興趣。
三種版本在“綜合與實踐”編排時,努力尋求自身特色,獨具慧眼地挖掘出可供活動的內容進行個性化表達,其中不乏經典之作。
例如:北師大版一下《分扣子》滲透的主要數學思想是分類思想和集合思想。教材由淺入深地設計三個層次的分扣子操作活動:第一次活動中提供了同一種顏色的扣子,引導學生按一個標準(“形狀”或“扣眼數”)將扣子分成兩類,幫助學生體會 “分類是需要標準的”“按不同的標準分,結果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次活動在觀察第一次分類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可以再按不同的分類標準繼續往下分,由此讓學生感受可以按兩個指標作為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從關注一個指標過渡到兩個指標,實現了認識上的遞進。不僅如此,教材還引導學生觀察第二次分類后的結果,體會到盡管分法不同,但最后分的結果都一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分類的意義。第三次活動難度更進一層,增加了“顏色”指標作為新的分類標準,將關注兩個指標向關注三個指標跨越。學生根據之前的活動經驗,經歷更復雜但有序的分類過程,加深了對分類方法的掌握。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積累了分類的經驗,初步提高了把握圖形特征、抽象出多個圖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數據的能力。
又如:人教版三下《制作活動日歷》設計了用4個正方體木塊和一個底座制作一個活動日歷的實踐活動。由于日歷要能同時表示出月、日和星期幾,因此學生需依托年、月、日的相關知識,結合正方體的特征,運用排列組合的方法,經歷“月”的設計、“周”的設計、“日”的設計三次創新實踐,每一次設計活動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次挑戰,更是一個發明與創新的過程。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自己的活動日歷設計一個新穎的底座,加強了與美術、勞技等學科的融合,也體現出綜合與實踐課可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形式和“長作業”的特點。這種以“綜合”的視野開展的實踐活動,真正實現數學內部知識之間的綜合、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再如:蘇教版三上《多彩的分數條》將知識與游戲、活動與思維、實踐與能力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教材按“活動準備”“搶1游戲”“清0游戲”“回顧反思”四段編寫。“活動準備”:通過做“分數條”,使學生感受到“1”與幾分之一、幾分之一與幾分之幾的內在聯系,喚醒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搶1游戲”:兩人一組輪流擲小正方體,比一比誰先用表示不同分數的彩條鋪滿“1”。學生一邊鋪分數條,一邊還需估計已經鋪了幾分之幾,還要鋪幾分之幾,大大增加游戲活動的智力成分。在“邊鋪邊估”的活動中,學生感受到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和“1”的內在聯系,從而對分數的本質進行了再認識,也為今后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積累了一定的思維基礎。“清0”游戲:從“1”里面逐次拿走表示不同分數的彩條直至清0。玩這項游戲,要把一個較大的分數換成若干個較小的分數,才能拿走相應的彩條。學生的智力活動就在一次次的“換數”中進行,數感也在等量替換中得到發展。“回顧反思”:引導學生對游戲過程展開回顧,幫助學生把游戲中獲得的知識加以適當提升,初步感受事件的隨機性,正確地看待游戲的輸贏,豐富解決問題的經驗,鍛煉思維的靈活性,從而努力為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和提高核心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每一版本教材的“綜合與實踐”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優秀的設計,給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和自己的獨特理解進行創造性地加工和應用,從而更好地完善這一領域的教學。
G623.5
A
1005-6009(2017)41-0065-03
1.孫敏,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無錫,214000)數學教研員,高級教師,無錫市數學學科帶頭人;2.王琦,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無錫,214000)數學教研員,一級教師,無錫市數學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