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鄭麗梅
制造強國戰略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解讀《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陳曉明 鄭麗梅
制造強國;《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產教協同;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中國制造2025》,描繪了我國向世界制造強國邁進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集結號。根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部署,2016年12月,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至此,《中國制造2025》的“1+X”規劃體系全部發布,標志著《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全面轉入實施階段。深入貫徹落實《指南》關于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造就一支適應制造強國戰略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是制造業突破發展瓶頸和短板、搶占未來制高點的重大戰略舉措,更是職業教育的時代使命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
《中國制造2025》發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有關方面著力完善頂層設計和工作機制,多部門協同作戰、上下聯動,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重大工程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一是編制并發布了“1+X”規劃。“1”指《中國制造2025》,“X”指11個配套的指南,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5大工程實施指南,發展服務型制造和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2個專項行動指南,新材料、信息產業、醫藥工業和制造業人才4個發展規劃指南。二是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自2015年起,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陸續頒布了一批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進核心競爭力提升、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優質制造和工業強基等重點領域項目的工程化和產業化;積極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創建工作,已批復寧波、泉州、沈陽等8個試點示范城市和江蘇蘇南五市、廣東珠江西岸、湖南長株潭3個試點示范城市群,加快智能制造發展進程。三是加強對地方的指導,促進區域差異化發展。為引導解決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等問題,制定《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6年)》。截至2016年末,已有29個省(區、市)出臺了實施方案或指導性文件,推動效應也初步凸顯,已形成了東部轉向高端裝備制造、中部產業升級、西部優勢產業突破的不同發展思路,相比我國傳統的東中西部“老三極”格局,制造業“新三級”格局正在加速成型。四是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研制成功,推動了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和業態變革。自《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我國在航空航天、北斗導航、高鐵裝備、發電裝備、工程機械和高檔數控系統等領域不斷實現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在《中國制造2025》不斷推進實施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人才問題成為企業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制造強國戰略順利實施的瓶頸,特別是在技術技能人才領域問題尤為突出。根據2016年機械行業對287家企業的重點調研顯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一是關鍵基礎制造領域人才急缺的狀態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高端制造領域人才培養與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三是對與產業轉型升級和制造強國戰略相適應的教育培訓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四是“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還不夠濃厚,制造業相關專業一線人才培養呈現下滑趨勢。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出支撐《中國制造2025》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人才發展環境優化和產教協調發展力構建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指南》在分析我國制造業人才隊伍現狀和發展形勢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了五個發展目標、七項主要任務,確定了五項重點人才工程,并提出了四項保障措施。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一二四四”,“一”就是實現一個目標:為制造強國戰略提供堅實人才支撐;“二”就是堅持兩個導向: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第一個“四”就是秉承四個理念:創新、融合、協調、精準;第二個“四”就是突出四個重點:抓改革、強基礎、補短板、優環境。其重要意義集中體現在:第一,《指南》不僅是完善制造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大舉措,更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協同創新的長期性,對社會各界具有普遍的感召和推動作用。第二,《指南》是“人才為本”強國戰略方針的重要體現,集中反映了國家層面對產教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協調發展的新要求和新高度,將對行業企業和相關院校的發展理念、戰略定位和轉型升級產生深刻影響與優化驅動。第三,《指南》以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為目標依據,闡明制造業人才必須支撐這一跨越并伴隨其一起完成這一歷史進程的必然性,使其成為推動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風向標。第四,《指南》聚焦難點,突出重點,著力破解瓶頸問題,分別從“形成格局、造就隊伍、確立優勢、奠定基礎”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而系統的任務要求,是為實現2020年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目標提供堅實人才保障的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競爭格局下,引導我國制造業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進而實現制造強國目標的行動綱領,并且正從發展理念、技術升級、業態變革、管理提升和資源要素優化等幾方面,驅動一場制造業的深刻變革。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一是更加注重產教融合與協調發展,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堅持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二是產業發展定位由重“制造鏈”向重“價值鏈”聚焦。三是產業形態由傳統大而全的“分段式”發展,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全鏈式”延伸,向多業交融與協同的方向發展。四是產業布局由追求規模增量,向更加注重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和協調發展方向調整。五是技術升級由縱向提升為主,向“代際更迭”交錯與多領域、多門類復加與融合發展,智能化成為主攻方向。六是產品由滿足一般性需求的批量化生產為主,向更加突出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化協同制造轉變,提升質量和精益化成為供給側改革的主題。七是產業結構由傳統產業占絕對比重向淘汰落后產能,重構更加綠色、合理、現代的產業關系方向調整。八是發展由傳統的需求和要素拉動,向激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發力,將更加依靠創新驅動和人才支撐。
《指南》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分別對企業高水平經營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員等三支隊伍建設以及各類緊缺人才、領軍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規劃。《指南》將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作為核心任務之一,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這些都揭示了產教協同發展的新理念和產教關系的新變革。深入學習領會《指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第一,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深度將愈加成為企業、院校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第二,在某些高新制造領域,職業教育對產業的服務能力將從單一的“伴隨服務”向“前導性服務”轉化。第三,“就產業說產業,就教育看教育”的體系思維和評價規則將加快破除。第四,“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將成為今后一定時期產教兩界共同創新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新任務。因此,《指南》的深刻內涵在于,不僅回應了制造業變革的根本問題,同時還明確揭示出產教關系變革的新動向和新要求。
在制造強國戰略催發的產業與產教關系變革中,就與產業關系最為密切、最為直接的職業教育而言,將發生以下幾方面的變革:一是秉承《指南》“創新、融合、協調、精準”四個理念,優化發展定位和頂層設計,加快形成新優勢、新特色。二是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以優質專業(集)群對接優勢產業群,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同步,加快人才供給結構改革。三是聚焦產教融合工程和關鍵環節,創新“職前教育與職后培養相銜接,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構建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和體制機制。四是圍繞提升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強化時代工匠精神培育和精益化培養,加快厚植造就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的核心資源。五是面向制造業發展重點領域和人才緊缺領域,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實施高水平院校和高質量專業專項建設,大力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加快建設服務和支撐中國制造的核心力量。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肩負著實施強國戰略的重任。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規模以上企業8.6萬家,占全國工業的22.6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55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1.32%;實現利潤總額1.69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4.51%。實現外貿出口647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的17.57%;實現貿易順差1020.8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20%。雖然發電設備、汽車等主要產品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依然是制約機械工業發展的主要癥結。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共性技術缺失,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等矛盾尚未根本緩解,轉型升級面臨嚴峻挑戰。實現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根本靠人才、基礎在教育。目前我國機械行業人才現狀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人才支撐和產業發展保障的基礎與能力還很薄弱。因此,深入貫徹落實《指南》對推進機械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更加突出和專業的意義。
《指南》提出的“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加快實現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人才關鍵能力和素質”“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等七項任務和“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及相關舉措,尤為契合當前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要求,更符合機械行業職業院校創新發展的現實需求,對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協同優化、協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跨越性新機遇。機械行業素有“重教育人”和“人才強業”的優良傳統,在構建《中國制造2025》戰略人才支撐體系方面,同樣負有重要職責。這些先進理念和優良傳統必將轉化為深入領會和細化實施《指南》的新動力,形成引領機械行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風向標與具體行動措施。
(一)推進《指南》與機械工業“十三五”人才規劃同步實施
在《指南》的指導和引領下,進一步完善《機械行業“十三五”人才培養規劃》,制定并實施《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支撐“中國制造2025”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在開展機械行業《中國制造2025》人才需求專項調研的基礎上,加強產業發展需求與人才培養預測分析,回應《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技術發展、“工業強基工程”對人才培養的緊迫要求,對相關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和質量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篩選并發布機械行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重點觀測專業目錄,引導專業設置結構優化和內涵提升。
(二)推動建立具有行業特色的產教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在政府領導下,進一步健全完善產教融合工作機制,推動建立起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以企業院校為主體、社會支持、協同共進的工作新體系新格局。統籌機械行業國家級專業協(學)會的力量,發揮“機械工業人才培養行業聯盟”的整體優勢和作用,積極組織行業代表性企業發揮用人主體作用,積極支持和深入參與院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探索教育制度與用工制度相融合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多措并舉加快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培養。
(三)加強機械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創新建設
針對同一專業教學內容千差萬別、同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之類的亂象,著力構建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發揮行業組織的資源優勢,了解企業對機械行業技能人員的共性規格要求,深入分析當前機械行業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及不足,凝聚各方力量,研究提出行業技能人才規格、崗位標準、專業標準等,建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并實行定期調整修訂機制,推動《指南》任務要求落地。
(四)大力推進在職人員繼續教育
按照建設學習型組織要求,在全行業大力推進學習型組織建設,推動行業建立職前教育、職后培訓相統籌的系統人才培養機制,協調推進“三支隊伍”建設。通過制定《機械行業職工繼續教育科目指南》,大力組織行業、職業院校開展繼續教育活動,多種形式培養培訓一大批關鍵崗位或技術攻關中的技術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先進技術研發、先進裝備推廣應用、企業職工隊伍培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名師帶徒”的代際傳承,通過技術交流、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等活動,促進企業人員成長成才,努力使《指南》成為機械工業由大變強的新動能,推動產教協同發展,把行業職業教育鍛造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的利器。
(作者單位: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
G710
A
1005-6009(2017)44-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