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祥
遵循規律:職業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前提
馬永祥
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規律遵循
2016年12月,高技能人才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會上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和優秀代表,是創新技術技能、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動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但高技能人才緊缺又是面臨的現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公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指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職業教育規模偏小、職業院校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
影響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內部的主觀因素而言,迎合領導意圖、不按職業教育規律辦學是影響職業院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比如近年來,為引導職業學校有效培養技能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了技能大賽,一些職業學校進行管理創新,組建特長班,特長班不分專業,混合編班,學生不按教學計劃學習,而是瞄準技能大賽訓練和學習。一些校長認為,學生經過特長班的學習也確實披金掛銀,既讓學校受益,大賽成績成為社會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依據;也讓教師受益,獲獎學生的輔導教師在評優評先、職稱評定中優先,還得到一份不菲的獎金;更讓學生受益,獲獎學生比一般學生技高一籌,獲得省一等獎的學生還能被保送本科院校。但這種不按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揠苗助長的做法,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的權利。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其實,職業院校提高教學質量沒有捷徑,必須遵循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要以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規律;要以育人為目標,遵循教育規律;要以學生為根本,遵循人的身心成長規律。
職業教育為經濟發展輸送人才,人才培養必須滿足經濟發展需求。這表現為五個對接:一是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的對接,即根據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二是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即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標準提出的新要求,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即強化工學結合,加強實習實訓環節,培養符合產業標準的人才;四是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即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五是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的對接,即根據產業發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長需要,拓寬繼續學習渠道,為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因此,職業院校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向,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要深入社會調研,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培養與行業持續發展需要相匹配的合格人才,滿足行業的需求;要深入企業調研,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技術開發,培養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人才,滿足企業的需求。
職業院校采用的主要是與區域經濟相配套的發展模式,但也有其他模式,比如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發展模式、為第三世界國家培育人才的“國際輸出”模式、欠發達地區職業學校的“人才輸送”模式等。無論哪一種模式,遵循市場規律的屬性都不會改變。
職業教育也具有教育的屬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院校也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表現在要有科學的辦學理念、完備的實驗實訓資源和過硬的師資力量,即辦學思想與人才培養相一致,辦學條件與人才培養相匹配,管理制度與人才培養相配套等,形成符合時代要求、與學校資源實際相一致的辦學模式、辦學特色和學校品牌。要創新辦學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用精細化管理確保科學教育思想有效落實,強化學校教學管理,用思想引領管理、用制度規范管理、用流程引導管理、用反思優化管理、用文化提升管理,比如建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開展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引進“現代學徒制”辦學、采用智慧校園管理等。
由于職業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還必須尊重學生身心成長規律,要把核心素養放在首位,按照整體建設、職教特質、銜接貫通的原則,通過課程設計和實施建構核心素養,通過強化德育實踐培植核心素養,通過教育質量評價強化核心素養,建構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環境,建構學生廣泛參與、自主管理的制度體系,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定期開展家長調研,建構學校溝通機制和家長參與的學校管理制度,滿足家長的需求,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人成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G710
C
1005-6009(2017)44-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