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庚
生態課堂建構“三”字經*
陸春庚
生態課堂是理想的課堂形態。建構生態課堂,要“重三生”,關注課堂主體的生命存在和生活經驗,促進課堂的生成;要“養三心”,教師要守住初心、培養耐心,喚醒中職生失落的信心;要“促三頭”,營造寬松、開放、靈動的課堂氛圍,使教師發展有盼頭,學生成長有奔頭,課堂環境有看頭。
中職校;生態課堂;課堂建構
在對課堂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生態課堂”這一概念浮出水面。生態課堂是在生態思維指導下建構的課堂,是課堂生態系統健康的標識,是理想課堂形態的目標追求。如何建構這種促進師生發展、整體關聯、動態發展的生態課堂?
要建構生態課堂,首先就要關注課堂主體的生命存在和生活經驗,創設動態開放的課堂氛圍。
(一)關注生命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師生在課堂上不僅僅是教與學,還在不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課堂上對生命的關注,就是要求教師把課堂看成是促進自己生命成長的場所,而不是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職業學校教師尤其要承認學生的獨特性與自主性,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獨特體驗和發展樣態。生態課堂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自主發展、最優發展。
(二)基于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與生活的分離,是造成學生精神不能集中的最大原因。同時,杜威也指出最好的教學是尋找教材與現實生活的接觸點與相互關系。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育性生活,生態課堂就是要讓課堂從“書本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學習活動。職業教育是和生活聯系更為密切的一種教育,課堂教學設計更應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做中學”。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的課堂,無疑是沉悶低效的課堂,也是封閉的、沒有活力的、“缺氧”的課堂。
(三)推動生成
課堂生態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課堂中傳遞的信息與能量(知識與情感)也是具有發展性和建構性的,因此,課堂不可能是靜態的、封閉的實體。傳統的課堂看重的是預設,教師往往會采用各種手段來防止“意外”的發生。生態課堂恰恰相反,它倡導的是動態開放,追求的是課堂中的認知沖突、意外驚喜、冒險挑戰,這些“偶發事件”不斷地刺激著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課堂呈現復雜多變的景象。當然,良好的預設是精彩生成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要留給學生體驗分享、主動參與、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課堂上不斷推動師生生命的動態生成,而這種動態生成又刺激著課堂環境的不斷革新。
生態課堂的生命性特征要求教師要守住初心,堅持立德樹人的宗旨;要求教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要求教師喚醒中職生失落的自信,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守住初心
于漪老師強調:教育不能只有“育分”,更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可見,課堂教學不能背離“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本質規定性。教師如若懷著“我是來教書的”這一觀念走進課堂,這樣他只能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完成一件差事。于是,教師關注的是僵死的知識,課堂上只有知識在不斷堆積,學生靈動的思維火焰被掐滅。教師如果持著“我是來育人的”理念邁進課堂,他就會研究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是在“上課”,而是在“學習”。職校教師要守住初心,就是要始終保持對職業教育事業的忠誠信念,堅信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就是要做到甘于無私奉獻,堅信職業學校會不斷發展;就是要堅持對學生成長成才的真情關愛,堅信職校學生也會人生出彩。
(二)培養耐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慢”的事業。由于職校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職校課堂教學更要面對全體學生、學會等待。職校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自己,同時因材施教。課堂上,教師不能一見學生“不會”就心煩、訓斥,要把學生的錯誤或“不能”看成是寶貴的資源,用寬容、幫助、關懷、鼓勵代替抱怨、訓斥、譏笑和懲罰。要耐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
(三)喚醒信心
當前,上職業學校是家長和學生無奈的選擇,厭教厭學之風成了課堂的“廢氣”,課堂生態主體的生命異化,能量傳遞受阻。針對這一現象,課堂上教師要秉持積極教育的理念,全面客觀地理解和評價當代職校生,引導學生強化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和進取心,讓職校生心理世界充滿和煦陽光。喚醒學生學習的自信,首先要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讓“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指引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其次要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讓學生會學、學會、樂學,體驗成功的喜悅。最后要對學習資源進行整合,既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要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讓學生感到學得“有用”。
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課堂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循環與交流。通過積極地“教”,教師的生命得以成長,專業發展有了盼頭;通過積極地學,學生的生命也得以整體發展,學業提升有了奔頭;通過積極的交流互動,課堂氛圍寬松、開放、靈動,課堂環境有了看頭。
(一)教有盼頭
葉瀾教授指出: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學校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她)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每一節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如何上好每節課呢?首先要精心預設,眼中有學生、心里有問題、手中有技術。眼中有學生就是要研究學生,利用“最近發展區”展開教學;心里有問題就要有焦點意識,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手中有技術就是要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有效融合。其次優化過程,將學生生活經驗、學生所學專業的前沿資訊融入課堂,促進課堂不斷生成新的觀念、新的情感、新的體驗和感悟。最后是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
(二)學有奔頭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的活動,教師的教要通過學生的學起作用,學習有法,學貴得法,得法則事半功倍。職業學校教師首先要改變對學習狹隘的理解,不要把“看書”作為學習的唯一形式。學習意味著一種改變,某種程度上持久的改變就是學習。教師對學習寬泛的理解,有利于教師接受學生那些“不愛學習”的行為。其次,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早期經驗、記憶、情緒、知識等,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沖動,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或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和獎賞。再次,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反思情境、挑戰情境,把學生的合作、探究、體驗等活動嵌入一定的社會情境之中。最后,促使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進行重構,實現學習的遷移。
(三)景有看頭
師生敞開心扉,在彼此交互融攝中走向生命的真實呈現。課堂不再追求井然有序、整齊劃一,而是呈現豐富多彩、變動不居的動態生成樣態。靜態的課堂,獨白、灌輸、規訓、改造充斥其間;動態的課堂,師生積極投入、思維活躍、真情交融、全神貫注。課堂里流動著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是怦然心動,是悠然心會,是茅塞頓開,課堂的生命和諧、健碩,讓人百看不厭。
G712
A
1005-6009(2017)44-0060-02
陸春庚,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揚州,225212)教學診斷與改進中心主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第三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職業學校生態課堂構建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YB203,課題主持人:陸春庚)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職成教重點自籌課題“職教名師成長途徑與培養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15/03/103,課題主持人:張毅)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