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梅
讓課堂因錯誤而精彩
黃紅梅
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必然會有出錯,面對這些錯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善于挖掘其中合理部分為我所用,如能合理利用課堂中學生出現的錯誤,那一定能引導學生做出更深刻的數學思考和更高效的探究。
錯誤;真實;思維;精彩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中,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過程,必然會經常出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該怎樣做才會更好呢?以下談談一些常用的策略。
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我們如果能抓住學生錯誤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利用,往往能促進課堂教學更高效。如在講授《三的倍數的特征》這一課時,開始的時候先安排學生回顧二和五的倍數不一樣的地方,目的是喚醒學生原來獲得知識和學習的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在復習完2、5的倍數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3的倍數也有這樣的特征,引導學生順勢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反思,引起思維沖突,進而萌發出探究沖動,使得學生很快進入自我否定、反思、討論……不知不覺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最終學生在討論、交流、反思中發現3的倍數的特征的同時,并進一步歸納出2、3、5倍數特征的共同點。
反思:我覺得在探究中學生出現錯誤這是必然的事,作為老師我們不應該刻意避免學生犯錯,也不能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最好的方法就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去設計,將錯就錯,再引發學生回頭觀察、反思、討論,從而產生沖突,發現問題,激發出學生的主動鉆研精神,接著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得出最后的結果。
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是否能夠順利進行,關鍵在于老師是否能夠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景并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如在上《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在做實驗這個環節上,我故意給各小組多些其他不一樣的材料:其中有的實驗小組安排了一樣底邊一樣高度的圓柱體,有的則安排些不一樣底邊不一樣高度的錐柱體。因為實驗材料各不一樣,有的小組把沙子裝在錐體上,接著再把沙子倒入柱體中,這樣重復三次后柱體里的沙子也滿了;有的小組重復四次后才將柱體里的沙子也灌滿,有的小組重復不到三次柱體里的沙子就滿了……所以在實驗中各組結果也就不盡相同。在交流實驗結果時,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教室一下子就沸騰了。這時,我不急不慢地說:“看來不簡單,我們一起再來認真試試?!边@時我故意拿了兩個大小相差很大的圓錐和圓柱對大家說:“先將圓錐裝滿水,再倒入圓柱里,1、2、3、4、5,五次剛好倒滿??梢妶A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五分之一?!鳖D時教室又議論開了,這時有個眼尖的學生說:“老師,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的圓錐太小了,圓柱又太大了?!庇谑俏易穯枺骸澳阌X得用哪個合適?”“圓錐與圓柱要等底等高?!痹谒慕ㄗh下我重新做了一次實驗,三次正好倒滿。各小組迫不及待地調整學具,重新再試,結果大家的答案都是三次倒滿。此時有個學生舉起手說:“老師,我想到了,只有在底邊一樣高度也一樣的時候,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苯浰@么一說,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是學具的問題?!?/p>
反思: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認識、更深刻地體會,我故意在實驗材料上做了手腳,誘導學生出錯,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讓探究欲望在相互交流中自然產生,當學生經歷了一些障礙后,老師再巧妙地通過追問,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反過來思考,這個時候學生在頭腦中的思維經過了從混亂、細碎到完整、正確的這幾個步驟,學生依靠的是自己的動手實踐、深入思考、不斷反思,最終成功地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都會出現錯誤,因此教師要因時制宜,積極應變。如在教學《游戲公平》時,我根據教材主題圖創設了一個情境:小明和小華一起玩下棋,他倆誰都想先下,你能幫他們想個好辦法,到底誰先下?當問題提出后,同學們紛紛想出了很多辦法:剪刀、石頭、布,拋硬幣,搖骰子。于是我追問:如果用搖骰子方法來決定誰先下,那你能為他們設計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嗎?其中有一個同學如此設計:點數大于3的小明先下,點數小于3的小華先下。此時我并沒有馬上給予否定,而是采用反問,把問題拋給學生:你們覺得這個游戲規則對雙方公平嗎?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后反饋:這個游戲規則不公平,大于三有三種情況,小于三的有兩種情況,因為情況各不一樣,游戲規則感覺就不是那么平等了。于是我趁火打鐵,如果讓你來設計你打算怎樣設計游戲規則?學生獨立思考后,組內交流,最后全班探討得出多種不同的設想。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在設計游戲的玩法時要考慮什么?學生想想并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剛開始需要考慮雙方各有幾種勝利的情況,機會一樣多,游戲玩法就能平等,否則就無法體現平等性了。
反思:當學生在設計游戲規則出錯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否認學生的設計,而是巧妙地把問題引向全班同學,學生通過思考分析明白設計游戲規則出錯,進而引發學生自主修改游戲規則的強烈欲望,這時教師順水推舟,讓學生設計出公平的游戲規則,學生在設計中經歷不斷分析累積豐富的經驗,并獲取設計出比較平等的游戲玩法,最終頓悟出:情況都一樣,游戲的玩法才會平等,情況不太一樣的時候,游戲的玩法就沒有完全平等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表面的“無為”,實則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從而引發了學生實實在在的“有所為”,學生在不斷思考、不斷糾錯中成長了。
[1]段萬奇.讓數學課堂因“出錯”而更精彩[J].科技信息,2010(21):875-875.
[2]張穎麗,李湘琳,周莓.“誰先走才公平”教學紀實與評析[J].黑龍江教育(小學教學案例與研究),2007(3):37-39.
[3]陳子愛,王超,丁自立,冉毅,席江,張冀川.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圓錐體積的教學[J].可再生能源,2014(7):137-141.
黃紅梅,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師范學院附屬豐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