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行走中感受教師成長的幸福
于曉平
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職業幸福
一個人如果停止了學習,也就變成了一潭死水,遲早有一天會枯竭。有些英語教師工作了幾十年,其實也只工作了一天,因為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重復相同的事而已。為了教學不產生“高原現象”,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進修深造是十分必要的,而我有幸遇到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2013年8月,我參加了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為期8周的江蘇省中小學英語教師赴澳大利亞培訓活動。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深知能夠親身到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去學習、去生活,這是多么寶貴的機會。但同時,我重任在肩,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交際能力,學會調節適應生活;另一方面要積極參加文化活動,了解異國文化習俗,開闊視野,多搜集一些資料,為回國后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做準備。經過56天的培訓學習,我對澳大利亞的教育教學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中西方教育觀念有了更深的體驗。
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簡稱 QUT)英語培訓學習期間,我們有機會與澳洲人零距離接觸,親身感受到異國他鄉的風俗民情和文化差異,確實受益匪淺。這次由江蘇省教育廳和昆士蘭科技大學聯合舉辦的英語培訓項目稱為“TESOL Immersion Program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也就是為來自母語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師親身體驗英語所設立的培訓項目。TESOL課程項目主要由4個部分組成:借住澳大利亞友好家庭、TESOL教學法的學習和文化差異的研究、體驗學校生活以及集體游覽。
為期8周的培訓學習,我們有6周半的時間是在昆士蘭科技大學度過的。昆士蘭科技大學位于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學生人數超過4萬,其中12%是留學生。學校的教學計劃注重結合實際應用,研究和教育方向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為目標,為學生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完美平衡,因此被譽為“實用大學”。
澳洲培訓開學的第二天,我們的老師Simon對我們進行了口試,主要了解我們每個人的基本情況,并讓我們提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惑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針對我們江蘇教育的特點,QUT給我們設置的課程主要側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介紹多種教學法,如任務型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等,并指導我們如何在教學中收集、整理語言資料庫和進行互動式研究。除了教學法的學習,文化課上還給我們介紹了澳大利亞的節日、動物、歷史上的名人,澳大利亞英語與美國、英國英語之間的差別以及澳大利亞的教育、宗教、婚姻、體育等各方面的知識。
澳洲的課堂是開放、自主、民主、輕松、快樂和個性化的。他們特別強調嘗試 (taste)與體驗(experience)。課堂上教師講的內容很少,讓學生記憶的知識也很少,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相互合作。教師對學生沒有批評,只有提醒和暗示;沒有否定,只有發表自己的意見供學生參考;沒有嚴格的檢查,只有個別指導或交流。他們幾乎不要求學生記住什么,而特別強調動手實踐與親身體驗。
QUT的教學果然名不虛傳,享譽全球。如果說其硬件條件世界一流,那么它的管理、服務和教學水準就是超一流。在圖書館,幾乎沒有你找不到的資料,無論哪個國家、時代的資料都可以查找到,通過電腦系統自主借書,還有無數臺電腦可供免費上網,自帶電腦也可使用免費無線上網。我經常“泡”在圖書館里,盡可能地多吸收各種“營養”。
寄住澳大利亞友好家庭可以說是TESOL課程中最令人難忘的一部分。我寄住在布里斯班郊區的一戶人家,家里僅有AZY老太太和她的孫女Miki兩人。她們住在一幢兩層的小洋樓里,有兩部私家車,有前后花園。房子建在小山坡上,門前是一條僅容一輛車通過的柏油路,房子周圍是翠綠的樹林、草坪和盛開的鮮花,非常干凈漂亮。AZY老太太有接待國際學生的經驗,她提供我們一日三餐。
我們也充分把握與寄宿家庭溝通的機會,談論各自家庭、教育、工作、收入、醫療、交通的情況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等。通過每天吃過晚飯與房東的交流,我的英語溝通能力在不知不覺間有了顯著的提高。幾乎每個周末,AZY都要帶我們出去參加她朋友的聚會,或是到著名的風景區游覽,這又給我提供了一個直接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機會,加深了我對中澳文化差異的理解。
相對于中國學校重視成績,澳大利亞的學校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紙上談兵。我們在Fraser Coast Anglican College見證了教師是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那是一節地理課,課題是“月球”,上的是第二課時。之前課上教師已經把月球的基本情況介紹過了,然后讓學生選取一個方面做報告,那天我們聽的就是報告前的自我準備課。當學生插上自己準備的U盤后,我很驚詫,他們的PPT竟然如此精彩,每個學生就不同的方面找了很多資料制作成PPT,為后一天的展示報告精心準備著,這在我自己的課堂里幾乎是不可能的。仔細想想,是學生沒有能力做還是我從來都沒有過這方面的要求和鍛煉?而這樣一節課下來,如果能用心準備,那學生不僅僅是知識得到了積累,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獨立探究問題的能力,這是有益于他一生的學習能力。
一轉眼,從澳大利亞培訓回國已經有4年時間了,在這期間,我盡可能地學以致用,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英語觀摩課、研討課或評優課,這些往往傾注了全體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員的集體智慧,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好催化劑。賽前的“磨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認真傾聽每一節英語公開課,領略授課教師的“萬千風情”,取長補短,也是成長過程中“取經”的最好方式。平時,我一方面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拜師學藝;另一方面,抱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態度積極參加優課評選和教科研實踐等,發現自己在課堂上慢慢找到感覺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多次的磨煉,我才能一步步從縣教學能手成長為市學科帶頭人,去年還有幸參加了江蘇省第14批特級教師的評選和鹽城市中考命題工作。
目前,很多教師由于沒有動力、追求和理想,在碌碌無為的忙碌中迷失了自我,他們覺得教師的生活很“悲慘”。其實,只要我們更新觀念,博覽群書,積極參加培訓學習,變“要我成長”為“我要成長”,同時積極探索,敢于創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我們就一定可以具備“厚積薄發”的素養。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一生是清貧的、平淡的。與其追逐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不如面對生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享受屬于自己的幸福。教師的幸福應該在專業成長中得到體現,努力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逐漸上升到更高的境界,這是我們應該追求并且可以實現的。幸福是一種美好感受,是一種積極心態,是一種快樂習慣,是一種價值追求。作為教師,只要超越了功利境界,把教育作為終生奮斗的事業來追求,就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坐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G451
B
1005-6009(2017)78-0027-02
江蘇省濱海縣陳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