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一生只做一件事
——對話薛法根
本刊編輯部:百年現當代語文,高耗低效的頑癥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您提出的語文組塊教學,可以解決哪些語文教學問題呢?經過了哪幾個研究階段?
薛法根:語文教學是怎么造成高耗低效的呢?我們不妨來看一個教例。《軍神》一課中沃克醫生對劉伯承說:“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教學時都會聚焦在這個比喻句上,以此深入體會劉伯承那種鋼鐵般的軍人意志。一位教師是這么教的: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把劉伯承比作一塊鋼板?這樣比喻有什么好處?這“四問”分別指向比喻句的辨識、本體與喻體及相似點、比喻的作用,停留在語文知識的靜態認知。如果換一個思路,可以這么教:這個句子什么意思?沃克醫生這么說有什么用意?這個比喻一般用于什么樣的人?你想怎么夸贊劉伯承?這“四問”分別指向比喻句的意義理解、說話人意圖的揣摩、運用的對象與語境,以及比喻的創作和表達形式的轉換。很顯然,這樣的教學實現了“化知為用”,真正促進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生長的是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智。
呂叔湘先生說:“每逢在種種具體問題上遇到困難,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時候,如果能夠退一步在根本問題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會使頭腦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個教例揭示了語文教學存在的三個根本問題:一是目標模糊。語文教學要培養的是會運用語言的人,而非語言學家,教學目標應定位在“運用語言”,而非“研究語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只有在人的語言的運用實踐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統一。二是內容雜碎。文選型的語文教材,教學內容往往隱藏在選文中,需要語文教師去發現與提煉。我們常常從文字學、詞匯學、修辭學、文章學、閱讀學、寫作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去解剖課文,所選擇的教學內容龐雜、零碎、無序,更關鍵的是不確定,不同的教師可以教出不同的內容來。三是活動低效。教學內容的碎片化造成教學活動的低水平重復;教學內容的龐雜又造成教學活動匆匆而過,學生學得不充分、不透徹;更因聽說讀寫之間、與其他學科之間、與學生生活之間相互割裂,語文學習難以真實地發生。
1997年,我們將“組塊”這一心理學概念運用于教學領域,原創性地提出 “小學語文組塊教學”;2001年,“小學語文組塊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為江蘇省“十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2006年,“智慧解放教育理論下的小學組塊教學研究”立項為江蘇省“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2012年,“關聯理論視域中的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研究”立項為國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學一般課題。三輪課題研究分別從“教學論、課程論、語用論”三個不同的視角,力圖解決語文教學的三大問題,提出了我們的破解之道:一是目標的“言語性”。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言語性”,即運用語言的科學。發展言語智能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指向“言語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正道。二是內容的“結構化”。圍繞“言語智能”這個核心,將學生的語文經驗與教材的語文知識進行整合,形成以能力為內核的內容結構,重構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言語認知結構的改善。三是活動的“板塊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將結構化的語文內容轉化為具有聚合功能的活動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契合教學邏輯,呈現言語實踐的發展階梯。語文教學活動從“線性”走向“塊狀”與“網狀”,實現一個板塊活動達成多方面發展。目標、內容、活動,是一個互為因果的教學整體,唯有“組塊式”整合思維,才能認得清、把得準、做得透。
本刊編輯部:教學目標不聚焦、教學內容不確定、教學活動不充分,這三個都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也是一線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組塊教學有哪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呢?
薛法根:組塊教學基于長期的課堂教學經驗,從改進日常教學的視角,采取課例研究的方式,分階段突破“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與學科統整”三大核心研究內容,并建構便教利學的組塊教學課堂范式。簡單地說,就是“1+3+1”研究模式,即圍繞一個核心目標,通過三大研究主題,建構一個教學范式。
一個核心目標:為言語智能而教。言語智能是運用語言進行認知與交際的言語創造力,表現為對語言的敏銳感、熟練的駕馭力及自我的效能感。言語智能的基本要素為言語材料、言語法則及言語思維,是一個以言語思維為主線的整體結構,其發展取決于以語義為內核的言語組塊的數量、質量以及結構化水平。言語智能內隱為言語思維,外化為言語能力,其道德性情感衍化為人的言語品格,共同構成語文核心素養。
三個研究主題:課程內容、學習方式、統整實踐。
組塊教學改變以文選為載體的課程建構方式,采用以語用為主線的課程開發方式,即形成以語用為核心的主題系列,建構以問題情境、范例閱讀、模擬運用、體驗反思、情境延伸為內容的結構單元,采取以資源組塊、意義組塊及情境組塊為策略的組塊實踐,從而形成明晰的組塊課程理論和課程開發模型。
聯結性學習是一種個體發現、把握并重構知識經驗之間的邏輯關系而得其智能意義的學習方式。基本形式有3種:一是連鎖學習,將若干個同時出現在工作記憶的詞聯結起來,形成多個詞的組合,并按照語法與語義知識形成詞語的組合意義。二是類比學習,對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進行概括,發現并把握同類語言現象的共同特性。三是問題學習,在特定語境中運用多項言語規則解決問題,并形成具有個性特征的語用法則。教學形態:字根識字、詞串識記、句群誦讀、段落仿寫、類篇教學、整本書導讀等。
統整型實踐是將語文與其他學科、兒童生活融合、統整起來的語文深度學習。實踐方式也有3種:一是階梯閱讀,通過閱讀得以學習。跨學科的綜合性主題閱讀,如數學閱讀課程、科學閱讀課程、名人傳記閱讀等;二是任務寫作,借助任務學習寫作。貫通學科的寫作教學,如數學小論文寫作、科學實驗報告寫作、綜合實踐社會調查報告寫作等;三是主題演說,依靠言語解決問題。圍繞核心問題的辯論、演講、表演、闡述等,發展語文思維力。語言本身就是思維,借助語言進行思維活動。
一個教學范式:組塊教學。語文組塊教學基于組塊原理,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設計成有序的實踐板塊,引導學生通過聯結性學習和自主性建構,實現“聽說讀寫”的生活轉化,獲得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首先,選擇生長性的教學目標。圍繞“言語能力”,根據文本教學價值及學生發展可能,確定最具生長價值的核心目標,以實現多方面的教學功能,體現“聚合性”。
其次,整合本體性的教學內容。聚焦“運用法則”,選擇語文本體性內容,并整合為板塊化的教學內容:以語言材料為內核的板塊、以語用法則為內核的板塊、以言語策略為內核的板塊,實現以少勝多,體現“簡約性”。
然后是設計階梯性的教學活動。基于“活動功能”,將教學板塊內容轉化為適合學生的言語活動板塊:以積累為內核的誦讀板塊、以理解為內核的述演板塊、以遷移為內核的讀寫板塊、以創造為內核的問題解決板塊,并設置為具有邏輯關聯的階梯式活動,實現一項活動達成多方面發展,體現“增值性”。組塊教學刪繁就簡,確立了“讀、悟、習”三段式課堂教學基本結構,其靈魂是“聯”。“讀、悟、習”的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與教材語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聯系、相互融合,達到共振,進入新的學習境界的過程。組塊教學著力培養學生構建聯系的能力和自覺聯系的意識,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最后,采用“一致性”的教學評價。根據“目標達成”,適時評判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水平層級,以調整教與學的節奏,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體現“有效性”。
在此教學范式基礎上,根據文本的不同教學功能,建構了“教讀、導讀、練讀、自讀”等課型,便教利學。為了讓一線教師準確把握組塊教學的操作要義,項目組進行了“語文板塊式微課教學”研究,制作了板塊式微課樣本:
(1)解讀教材文本,確定內容板塊。路徑是發現關鍵點,形成內容塊。
(2)圍繞核心目標,設計活動板塊。路徑是設教學支架,定活動流程。
(3)借助信息技術,制作教學微課。路徑是制作內容課件,鏈接教學音像。
(4)網絡投放微課,及時反饋改進。路徑是分析點擊數據,修改微課制作。
本刊編輯部:組塊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沒有領會組塊教學的思想精髓和實踐要義,可能會在教學中 “形似而非神似”。我們想知道組塊教學是怎么進行研究的?
薛法根:組塊教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扎扎實實、持續深入的實踐研究。我們組塊教學研究團隊采取了兩種研究方式。
第一種是“專著寫作式”理論研究。將組塊教學研究的各個專題整合起來,整體設計成一部《組塊教學論》專著綱要,而后根據各章主題分課題組承包研究,每個課題組根據章節內容列出需要解答的關鍵要點,每個要點舉行多次專題討論,形成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及時寫成文稿。這樣的“專著寫作式”研究,化整為零,化難為易,一點一點啃下理論建構的硬骨頭。
第二種是“舉三反一式”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既有理論假設與建構,更有實踐驗證及經驗凝練。課題組教師將課題研究融入日常教學,邊教邊研,邊研邊教,就一個主題作多輪次的研究,從中舉三反一,發現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有效策略。
一書三讀。圍繞研究專題,每個課題組一學期選擇一部專著,每個人至少讀三遍,力求讀深讀透。課題組深入研讀的專著有《言語心理學》《語言心理學》《語用學》《言語交際學》《言語教學論》等。
一課三磨。圍繞一篇課文,每個課題組從“教材解讀、活動設計、課堂調控”三個環節,反復研究,在教學內容研制、學習方式轉變及言語活動設計上積累經驗,提煉具有普適性的實踐方法與策略。一課三磨將課題研究的新思想逐漸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理解力與實踐力。具體方式有“一課三人上、一人上三課、一課三備”等多種形式。
一題三講。圍繞一個研究話題,采取三個人以上的主旨講述,難解的話題采取多次講述,直到講得通透為止。
一文三改。圍繞研究主題,總結實踐經驗,并通過同伴閱讀、專家指導等反復修改,直到將研究論文寫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從“三”到“一”是探索規律的艱辛過程,非磨礪不能見到課題的精髓,也無法得到化蛹成蝶的飛躍。
本刊編輯部:組塊教學已有近20年的教學實踐,以“便教利學”贏得了廣大語文教師的贊譽和模仿。組塊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薛法根:“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顧小學語文組塊教學20年的實踐研究,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教學研究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需要足夠的定力和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終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組塊教學是一項實踐性的課題,研究成果呈現在“課、文、人”三個方面。
其一,“課”的精彩呈現。組塊教學范式下的語文課堂,呈現出“清簡”的風格特征:目標明確、內容簡要、過程清晰、效果明顯。《臥薪嘗膽》《愛如茉莉》等經典課例,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推崇與仿效,“板塊結構”已成為一種語文教師自覺的設計理念,特征鮮明且卓有成效。比如2016年,廣西桂林象山區語文教師劉艷紅運用組塊教學設計,一舉奪得區、市、自治區三級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
其二,“文”的思想結晶。2014年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薛法根教育文叢”:《為言語智能而教》《現在開始上課》《做大寫的教師》;同年由文心出版社出版 《薛法根教閱讀》;2016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文本分類教學》文學作品卷和實用作品卷;在《語文建設》《語文教學通訊》《小學語文教師》等發表系列論文和教學實錄100多篇。《言語智能論》《組塊教學論》《“一課三磨”——一種校本化的科研方式》等正在修訂或編撰中,更為豐厚的課題成果值得期待。
其三,“人”的拔節成長。組塊教學極大地改善了語文教學的現狀,學生學得輕松而又扎實,在學習興趣、能力及生活交際等方面,有了快速的發展;參與組塊教學研究的教師,聽到了自己拔節成長的聲音。5年來,僅21名核心組成員中,沈玉芬、徐國榮先后成為江蘇省特級教師,王曉奕成為江蘇省教學名師,金潔萍等10多名教師成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
正因如此,組塊教學于2014年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2015年獲得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獎,獲評江蘇省基礎教育研究前瞻性項目;2016年獲江蘇省首屆教育研究成果一等獎、江蘇省第四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精品課題獎。
我最想說的是,人的一生,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選擇一個有價值的課題,用一生的時間和畢生的精力來研究,如果有一點突破和貢獻,將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