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強金玉玲
走進傳統 傳承文明
——“感受古代文明”書法文化體驗特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邵華強1金玉玲2
江蘇省無錫蘭亭小學確立了“童化”書法的教育主張,立足“以兒童喜歡的方式親近傳統”的教育基點,開設了“活字印刷”“造紙”“書法創客”等書法文化特色體驗課程,從課內到課外,古今融通,讓孩子玩中學,學中做,啟迪智慧,傳承文化。
書法文化;文化體驗;特色課程
走進江蘇省無錫蘭亭小學的書法教育體驗館,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孩子活躍其中,有的三五成群,圍在桌子邊交流、討論;有的在電腦邊津津有味地看著視頻,不時模仿;有的卷起袖管,用力地搗著紙漿、撈、烘,不亦樂乎;還有的拿著鬃刷在咚咚敲打著,他們忙碌著,神情專注,額頭上還沁出了汗水。老師穿梭在學生之中,時而俯下身子,時而起身指點……這是一堂堂別樣的書法課,一場場古代書法文化的探索之旅。
近年來,蘭亭小學確立了“童化”書法教育的主張,立足“以兒童喜歡的方式親近傳統”的教育基點,從兒童立場出發,根據其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書法學習內容,引領兒童運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融入傳統文化。
為此,學校創新開設了“感受古代文明”書法文化體驗特色課程。書法文化體驗,就是用體驗的方式來學習書法文化,學生用自己的觀察,自己的體驗去感受、理解、認同書法文化,提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并促進綜合素養內化提升。文化體驗課程的建構突出“改革變化”四個關鍵詞。
“改”的是模式。傳統的書法教育往往偏重于兒童書寫技能的訓練,書法課就是講練結合,剝奪了兒童學習的興趣,制約了優秀書法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揚。體驗課程的開設,能讓學生去探索漢字筆法練習以外的世界,拓展了內容,學習形式也從單一的聽變成了活動、體驗,創新了課堂形式。
“革”的是觀念。傳統觀念認為書法課就是老師教,學生練,就是口耳相傳,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校課程設置跳出了原有的藩籬,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做中學、玩中學,以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程。真正讓書法教育“更有立人成長的價值,更有締造幸福的尋味,更有點擊未來的功效”。
“變”的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真正成為學習、探究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變化,可以自主進行選擇,用自己喜歡的動手方式來學習別樣的書法。課堂的組織形式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化”的是心靈。通過體驗活動,學生感悟到中華傳統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感受到工匠們執著與勤奮的韌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動手、合作交流、自我探索的精神。
學校成立了課程開發小組,制定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的方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學生視野,學校開發了“古代發明”“書法創造”“書法夢工廠”三大主題,每個主題下各包含如“造紙”“做筆”“篆刻”等10多門子課程。
“古代發明”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古代的優秀發明創造,如“活字印刷”“碑拓”“制筆”“造紙”“裝裱”等,讓學生對歷史、制作工藝、現代傳承等做初步的了解,并親自動手參與體驗、感悟古代書法的博大精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書法創造”則是將書法融入學生的實踐生活中,突破教材、課堂、紙張的局限,在各種材質上進行書法相關活動的體驗。如“篆刻”“紫砂陶刻”“手繪青花”“線裝書裝訂”“扇面看過來”等活動,增強了書法的藝術性、豐富了書法表現形式,提升了書法的品位。
“書法夢工廠”則是放眼未來,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我們讓學生運用科技來改造現有的學習工具。例如,我們近期在做的通過傳感器、3D打印、工業設計等方式,讓學生改造毛筆,可以智能化地判斷執筆的傾斜度,從而糾正學生執筆姿勢。
為了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編撰了校本教材《童游文墨林》。教材編撰突出圖片為主,減少文字描述,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對于文化進行歸類,例如筆,按照筆的歷史,制筆的材料、分類,筆的用途等進行安排,主題式、圖示化。教材不僅是紙質,我們還開發了體驗材料,完善了學生體驗的視頻資源,分步驟講解體驗過程,建構完整的課程資源包。該套課程獲得無錫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江蘇省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
學校將一棟三層圓樓改造成書法文化體驗課程基地。其中一樓是傳統體驗,走進正廳,迎面而來的是柳斌先生氣勢磅礴的“書法教育體驗館”題詞,廳內古色古香,朱紅的廊柱、鏤空的窗格、翹頭的案幾,透露出東方的典雅。16個小展柜,里面陳列各種文物,琳瑯滿目,背后蘊藏著有趣的文人故事。活字印刷、古碑、裝裱墻、大理石撈紙池、烘紙臺等體驗設施擺放有序,拓包、鬃刷、紙簾等工具懸掛旁邊,寫字、印刻工具應有盡有,透出淡淡的墨香。二樓是書法展廳,懸掛著歷代書法復制精品和名家、學生優秀作品。三樓則改造成現代化的書法創客工廠:拼接大投影、數字書法實驗桌、3D打印機、物聯網傳感設備和各類工程器械。觀者仿佛走進了一個好萊塢夢工廠,學校3D形象、各類立體漢字堆放其間,孩子玩轉其中,樂此不疲。校園中也有體驗的場所,書苑中的詩歌臺、學生書寫的木簡、鐫刻在墻裙的碑廊等,都是學生體驗活動的樂園,教室門口懸掛的中隊精神印,也是學生書法體驗活動的成果展示。
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我校成立教師書法資源研發中心,挑選書法骨干教師和其他學科的青年教師加入,定期舉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和書法文化體驗實訓,加強對他們的培訓指導,使之盡快適應課程教學的要求。我們學習借鑒國家文物局“指南針”項目的優秀課程,對書法文化課程進行教學內容、活動器材、活動資源的整理和編撰,通過文化學習、課程研發提升對課程的理解力和領導力。學校還外聘一些制筆、裝裱、陶刻、做紙的民間工匠進校園,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技藝的傳授。
“體驗課程的課時如何安排?”“體驗課程和活動有什么區別?”“書法文化體驗課程該如何上?”一直困擾著習慣了學科課程的老師們,也是當初書法課程推進的一個癥結。為此,搭建課程實施平臺,嘗試構建體驗活動流程,規范課程實施尤為重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踐,學校確立了書法課、綜合實踐課、社團活動課、少先隊活動為課程實施的四大陣地,并探索出體驗活動六步教學流程,即教師介紹活動項目的背景——學生分組搜集整理資料——學生自主匯報交流——教師活動指導、示范——學生自主體驗——活動體會感悟。
1.書法和綜合實踐課人人參與。
學校一到六年級每學期的書法課中,都會將一節書法課和一節綜合實踐課合并安排,形成長課來落實書法體驗活動。每個年級安排一項體驗活動,三年級是做筆,四年級是造紙,五年級是裝裱,六年級是篆刻。書法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走進中華文明,玩味經典。例如趙星玥老師的《小小碑拓師》《我是快樂的裝裱匠》等、江闞闞老師的《小小文物修復師》《我是篆刻家》等都是這類課程的優秀課例。課堂上,老師們按照確定的六步開展實施。以《小小碑拓師》為例:
(1)教師布置活動任務。
碑拓,是南朝時出現的一種印刷技術,它完整、準確、生動地再現了古代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神韻。在我們身邊也能找到制作碑拓的材料與工具,學校詩苑中的刻字木板恰好成為制作拓片的最佳材料。所以,我們就讓每一位學生當一名小小碑拓師,去領略碑拓的奧秘。
(2)小組合作讓學生真正探究起來。
探索碑拓的文化,學生在課前分組進行搜集材料的準備工作,把整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春曉組、鹿柴組、憫農組、登鸛雀樓組。每一組擬定一個有關碑拓的題目進行材料搜集與整理。每組選擇一個主題:碑拓的起源與發展、碑拓的欣賞、拓碑的各種方式、拓碑的工具與材料。教師則協助學生篩選材料。體驗式文化課程是要求全員參與的課程,所以需要全體孩子的參與。對于其中參加過社團體驗、動手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組織、引領、示范的作用。
(3)互動分享讓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各個小組分別請代表上臺分享材料搜集的成果,有的制作ppt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各自的材料,有的繪制成了小報,生動地在實物投影儀下為同學們展示,有的直接拿實物展示,還有的通過采訪,做成小視頻播放……學生各展其能,全體學生共享文化大餐。
(4)學生分組體驗領略文化的奧秘。
教師對學生的展示交流總結進行分析,并對學生碑拓的制作過程,尤其是關鍵性步驟進行實物操作指導,老師的部分操作可通過微課視頻來展示。學生分組制作,兩位同學合作完成一張拓片(每個小組是一首詩,每兩位同學完成詩中一句)。教師提醒學生注意相關事項,活動中學生個個投入地體驗,個個臉上洋溢著自信而愉悅的笑容。在活動中引入競爭、比賽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5)展示體驗成果,分享體驗感悟。
學生拓片制作完成后按照詩歌的名稱組合成完整的一首詩,整個班級四首古詩連起來排列成一幅橫幅的作品。隨后師生評價活動成效,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認為拓片的制作過程很辛苦,特別是在敲打時要特別細心,有的表達了對民間工匠辛苦勞作與技藝高超的敬佩,有的則總結不足,提出改進意見。老師也提出了制作中的細節,同時對碑拓鑒賞進行指導,為后面臨寫碑版字帖中的讀帖打下扎實的基礎。
2.社團活動自主選擇。
學校還創新開設周五主動發展社團活動,其中書法文化體驗活動也是重要的課程。形成了“手繪青花”“古籍裝幀”“陶刻”等10多門活動與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平等對話,沒有了束縛,沒有了各種制約,學生們自己發現,自己表達,知識強化了,實踐體悟了,能力提升了。每到周五社團活動的時候,學生們盡情地沉浸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之中,一大批軟筆、硬筆書法特長生、小小碑拓師、小小造紙師等脫穎而出。其中史佳瑋老師的《活字印刷》、吳文淵老師的《碑拓》,周李昌老師的《數字書法》、錢建元老師的《創客書法》等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課程。
3.少先隊班隊活動陣地展示特色。
少先隊活動是書法各類體驗、主題活動的重要陣地。每學期,少先隊都會圍繞書法文化體驗、書寫技能舉辦各類活動。如《追尋漢字的足跡》《書法嘉年華》等,上學期隊部還圍繞班級文化開展了“我刻中隊印”的體驗活動。各班集思廣益,提煉出體現自我特色的中隊精神,并選派學生,在社團指導老師江闞闞的帶領下,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將這些班級精神在特制的石頭上進行雕刻和上色。在“小小篆刻家”們的精心努力下,35方體現蘭亭班級特色的“中隊印”新鮮出爐,結集出版,并召開隆重的“蘭亭中隊精神”發布會,由中隊代表闡述含義,帶給全體學生激勵前行的力量。其中三(2)班的“爬山虎,爬爬爬”,一群快樂的爬山虎在郁郁蔥蔥的綠葉下蘊藏著強大的力量,一點一點地向上攀爬的永不放棄的精神,給所有學生和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受古代文明”書法文化體驗課程的探索與實踐,讓我們深切感悟到:翰墨文化,不光是筆墨之道,也是書法所承載的文化,更是學習、體驗過程中感悟出的文化意蘊。從而,我們深刻理解到傳承中華優秀書法文化,需用現代的姿態去演繹,去升華。這將成為我們光榮的使命。我們已經走上了無比精彩的舞臺,相信下面的路會更寬廣。
J292.1
B
1005-6009(2017)85-0013-03
1.邵華強,江蘇省無錫蘭亭小學(江蘇無錫,214011)副校長,一級教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2.金玉玲,江蘇省無錫蘭亭小學(江蘇無錫,214011)副校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