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華
解讀
“你”在課中央
——結合《學習臥鉤》談我對“人在課中央”的理解
肖瑾華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知識的人只能被稱為“教書匠”,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人。掌握了學習能力的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由此,我認為“人在課中央”,是要求教師要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成為發現者,成為知識的主人,成為站在課堂正中央的人。
下面,筆者結合軟筆書法課《學習臥鉤》,談談對“人在課中央”的理解。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出:3-4年級軟筆學習應開始接觸楷書經典碑帖,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
課前,教者以投影出示索靖等名家作品,教師與學生共同欣賞,細心品味書法帶來的美感,導入歐體楷書的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位學生獲得發展。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猶如一塊塊海綿,迫切地渴望吸收知識的養分。課前交流時,教者設計了在優美的古箏音樂中欣賞經典的名家作品的環節,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讓他們在欣賞之余,產生追尋美、創造美的欲望,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身心特點,教師應根據其特點設計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十分有限,教者從“趣”出發,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心理學中把思維分為動態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在兒童學習中占有十分主要的地位。教者根據他們的特點,在欣賞作品后,以沉浸在書法世界時間過得很快,月亮都升起來了導出詢問學生,月牙兒像什么筆畫。把本課的筆畫學習由抽象變具體,學生們迅速地把月牙兒和臥鉤聯系了起來。臥鉤的書寫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教師把寫臥鉤的動作分解為畫月牙形和變魔術。每個孩子都喜愛繪畫,月牙形是他們所熟悉的圖形,用“畫”的形式表現,讓孩子們對軟筆書寫不再害怕,更加樂于動筆展現自己心中的月牙兒。中年級的孩子好動且好奇心強。教師用變魔術的方式吸引孩子認真觀察,把“鉤”的動作牢牢地印入腦海。
在課堂教學中,一切從孩子出發,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中年級的學生掌握書寫的正確坐姿和正確的毛筆執筆姿勢。教者在請學生動筆之前,檢查坐姿與執筆姿勢;在學生執筆書寫之時,時時關注兩姿:表揚兩姿好的學生,一旦發現不規范的立即予以糾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傳統的教師觀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它過分地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把老師放在知識傳授者的位置,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好奇心強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填鴨式的教學早已被淘汰,機械性的灌輸往往收效甚微。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引領者,要引導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已有知識,對新的發現加以認真思考,形成新的知識。如在學習書寫“思”字時,引導學生借助幾何圖形,通過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總結字形特點,掌握書寫訣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者”們的書寫技能得到了提高。
在學習書寫臥鉤和含有臥鉤的字時,教者采用了“觀察—書空—實踐—議議—練練”的方法,體會形態之美。單純的教師批改評價,反饋速度慢,效率也十分低。為此,教者采用了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學生點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點評,為學生評價樹立了一個范例;學生間的互評和點評,加深了學生對書寫口訣的印象,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到了課堂和學習中來。在評價中,他們對書寫要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學生間平等關系的評價,激起了他們的反思意識,促進他們在二次練習中的進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學生是課堂的真正的主人,他們才是那個在“課中央”的“你”。“人在課中央”就是那位“伊人”。作為教師,利用好身邊的一切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才能追尋到那夢寐以求的“伊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東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