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華
【名家點評】
教真語文 臻至真境
陳明華
戴繼華老師追求語文“真境”教學,以語言為能源庫,以意旨為原動力,以情思為神經元,構建了自然、真切、深沉、韻味的語文課堂境界,既對語文教學有“根性”思考,又對語文教學有“真趣”還原,還凝練了“養根俟實”的操作方略,值得提倡。
語文;課堂;真境;理想
我與戴繼華老師同道,都是語文人,時常在一起切磋教藝。在當今多元時代,根于文化與教養的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至真之性、至惘之情、至曠之懷?語文當然首先是為了交流和表達,但是在“工具”“應試”的功能之上,如何才能有一種豐沛、博大而精致的美?……追問逼出思考,思考應用于實踐,所以戴繼華老師一直倡導“語文真境課堂”,并在實踐中形成了自然、真切、深沉、韻味的風格。
何謂“真境”?用戴繼華老師的話說,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最佳方式,獲得最佳效果,形成最佳境界。從他多次上的 “示范課”“公開課”來看,這樣的“真境”可以解釋為三個界面:一曰“真”,原味的,質感的;二曰“珍”,精品也,佳制也;三曰“臻”,動態的,生成的。而且,理想中的這三個界面,不是孤立和靜止的,而是交叉與變通的;不是單向和分離的,而是雙向與輔成的;不是重疊和均衡的,而是圓融和異量的。或言之,語文真境,在不同的時空里和不同的群體中,呈現出不同的期待與不同的蹊徑。借用呂叔湘先生的話來說,語文教學真境應該是“活”的境界。
“活”在自然。葉圣陶先生早在1977年為《中學語文》復刊題詞時就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自然”的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去辨識、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不就不需要教了嗎?但,怎樣達成這樣的境界,都非易事。戴繼華老師做出了可喜可贊的探索,他從語文的本真出發,教會學生學語文的方法和途徑,讓語文融入生活,使生活充溢語文,漸漸走進“不需要教”的自然境界。
“活”在真教。戴繼華老師設計了這樣幾條“不需要教”的達成路徑。(1)施行“交往式”課堂教學。把過去單一、呆板的“報告型”課堂組織形式變為多樣的靈活的“沙龍型”課堂組織形式,師生、生生之間,創設了一種寬松、民主的氛圍。(2)拓展“個性化”課堂活動。放大語文課堂的外延,拓展全方位的課堂設置,依據學生的興趣、能力、特長,組織相應的研究課堂和爭辯活動,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3)建立“開放性”保證機制。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創意性的活動,歡迎師生的角色易位,圍繞學習主體,創設生動活潑的自主時空,讓“世界”成為學生的“課本”。
“活”在有深度的韻味。教學是教師創造學生,學生創造教師的過程。創造的關鍵在于“新”字,有新見地,有新思維,有新異感。戴繼華老師的課堂做到了這一點,并常給人以內涵豐富、蘊意深刻之感。他的做法,一是“意在象中”,通過描摹、渲染、博喻等手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二是“情理交融”,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深刻的哲理具象化,讓學生在回味、尋思中獲致不期而遇的快感。三是“曲徑通幽”,他的課堂敘述串理時曲而不直,隱而不顯,渲染出最實在的暗示性、啟迪性意境,既山窮水盡,又柳暗花明。
這可能是每一個語文人所要深長思之且不懈追求的境界。因為有一個永恒的追問在前方等候:怎樣教,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終極價值?
G633.3
A
1005-6009(2017)35-0079-01
陳明華,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江蘇南通,226010)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