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星玥
孩子與漢字在課堂中一起“成長”
——《愛學習的“子”》書法教學課例淺析
趙星玥
【設計理念】
漢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表意文字,但經過隸變、規范、簡化等一次次改造與改革,今天學生們看到的楷書已經基本喪失了象形的意味,表意的關系也模糊不清了。傳統漢字的特點:形象、傳神、意蘊豐富。這在簡化字中很難體現。書法的學習不僅僅是寫好漢字,更需要理解漢字。而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漢字就要追溯漢字造字的本源,探尋古人造字的初衷,讓漢字返璞歸真,依照古人的造字思路與方法來學習,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輕松易懂。
漢字是從原始的圖畫演變而來的,每個字的字義附著于漢字中的幾個字根,只要找出這些字根,并且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漢字放入圖像脈絡中去理解,就能以每個字根為核心,將幾千個常用字串聯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每一個復雜的漢字背后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漢字,一幅圖畫,一個故事,一串字型,讓書法的課堂生動有趣。在這樣有趣的漢字“成長”的解讀過程中把書法中的文字結構、用筆用墨等內容滲透其中,使得書法練習不那么枯燥無味。
本課中“子”就是一個字根,由它引出了“學”與“教”這兩個部首不同但意義相關的字。筆者以《愛學習的“子”》為例,談一談書法課堂教學中的一點創新教法。
【教學目標】
1.通過認識、創造象形文字進行古今文字特點對比,掌握楷書“子”的本義、結構與書寫方法。
2.通過“子”的成長故事衍生出“學”與“教”,了解“學”與“教”的字型與字義的關系并掌握其結構與書寫方法。
3.通過設計書籍封面文字的活動,了解書法字體在生活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審美眼光。
【教學活動及意圖】
(一)認識象形字
出示甲骨文的“山”字,學生大多能夠認出這個字,教師便追問:“你是怎么看出這是‘山’?”生:“因為長得像‘山’啊。”然后教師出示自然界中山的圖片并小結:“這個山字用線條表現了山的外形特征,這就是象形字,也是中國最早的一種造字方法。”
【設計意圖:書法教學不能脫離漢字,而字的本源與造字的方法學生知之甚少,從象形字入手更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造字的奇妙,由對大自然的萬物的特點的仔細觀察才能創造出有趣的漢字。從文字到圖片讓學生了解象形文字是如何被造出來的,甲骨文的“山”用概括的線條勾勒了大自然中山的基本造型,變抽象為形象。】
(二)造個象形字
出示一個小嬰兒仰面平躺伸展手臂的圖片,讓學生用剛才造字的方法,也來創造一個字。學生在作業紙上畫出各種各樣造型,有一些很形象,很具體,也有一些很抽象,挑出最簡潔概括的作業,提問學生:“你覺得這是一個什么字呢?”然后出示古文字“子”的寫法(“子”是象形字,正如一個圓圓小腦袋的孩子兩只小手高高舉起揮舞著,本義是嬰兒)。
【設計意圖:從圖片到文字讓學生體驗造字的過程,形象的“孩子”又是如何成為抽象的文字。文字的創造不是簡單的事情,從這個造字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古人的聰慧之處,漢字的精妙所在,這個環節更增添了書法課堂中的趣味性。】
(三)學習書寫“子”
出示“子”的不同寫法(金文與楷書),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兩者有何不同。生:“圓圓的腦袋變成了三角形,彎彎的手臂變直了,長長的身體多出了一個小鉤子。”教師由學生的觀察總結出楷書“子”的結構特點:頭要方,臂要直,身要長。
【設計意圖:通過古今文字的對比讓學生直觀感受文字在歷史長河中的巨大變化,從外形特征,到用筆方法等都在演變,并在觀察過程中一步一步地發現“子(楷書)”的書寫特點。在書法課堂中引入文字的演變,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認識、了解,更要在觀察中學會如何寫好它們。】
(四)教師示范
在示范書寫過程中,強調“子”的特征,并補充每筆的用筆特點。
1.頭要方:提撇呼應夾角要小,有提有按。
2.臂要直:中橫斜長左放右收,有輕有重。
3.身要長:彎鉤略彎鉤須飽滿,逆鋒出鉤。
最后強調:筆筆呼應書寫連貫。
【設計意圖:書法的用筆方法在課堂講解中,說萬遍不如寫一遍,所以在書寫時,教師更多的講解應側重于用筆方法。】
(五)學生練習,作業點評
(一)“子”在學習
1.教師通過聊天引入情境:“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朋友逐漸長大了,像你們現在這般大的時候他在做什么呢?”生:“肯定是在學習。”(出示孩子在課堂中進行書法練習的照片)
2.揭題:愛學習的“子”。
3.教師追問:“那么你們是在哪里學習呢?”學生齊聲作答:“學校。”然后教師在投影儀上用毛筆在原來的“子(金文)”上添寫完成“學(金文)”,并總結說明“學(金文)”表示孩子()在屋里()練習寫字()。
4.出示范字“學”(楷書)。
(1)師:“‘子’作為字底時有何變化?”
(2)請學生在作業紙上為“學”(缺少“子”部)添寫一個“子”,寫完后回答問題。
(3)教師總結:當字的部件作為字底時,一般寫得較扁。
【設計意圖:這是漢字的第一次成長,原來的小朋友(子)長大了,走進了學校學習,小朋友長大了,漢字也長大了,教師在對話過程中一步一步把金文的“學”字根據學生的答案用象形文字表現出來。學生在這個交流與演示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學”字這樣造的原因,回歸漢字的本源,返璞歸真,生動有趣,這更是書法課堂中書法文字文化滲透的一種方式。】
5.多媒體出示“學”的范字,用圖形分析法讓學生選擇幾何圖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概括“學”字的另外兩個部分的結構,并讓學生說說如此選擇的原因。
(1)上部:上寬下窄呈梯形。
(2)下部:橫鉤細長呈平行四邊形。
6.教師示范。
7.學生練習,作業點評。
【設計意圖:學生在觀察漢字時是盲目沒有方向的,特別對于”學“這樣筆畫繁多的字,用幾何圖形概括漢字部件可以令他們簡單快速地掌握字的結構特點,以便書寫。】
8.出示古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所書寫的“學”,引導學生欣賞不同書寫風格特點下“學”的相通之處。
教師提問:“你喜歡哪個書法家寫的‘學’?為什么?”
小結:不同書法家寫出不同風格的字,各有各的美,但是在結構上“學”的上部都呈梯形,中部左右伸展,而“子”部略扁。
【設計意圖:書法課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寫好漢字,這個環節中列舉了歷史上其他書家所書寫的“學”,不妨讓他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也會多一種審美的眼光。】
(二)“子”學有所成
1.教師聊天延續情境:“我們每個同學都像‘學’中的小朋友一樣善于學習和觀察,這個小朋友在學習中慢慢成長,長到像老師這般大了,他又會做什么呢?”生:“做老師,把學會的知識教給學生們。”
2.多媒體出示“教”(楷書與金文兩種寫法)。
(2)師:“這時‘子’出現在字的哪里呢?它與之前有何不同?為什么這樣寫?”生:“‘子’出現在左下部,橫變為提,為了避讓反文旁。
3.教師示范書寫“教”。
4.學生練習。
【設計意圖:“子—學—教”這是漢字的第二次成長,學而優則教,由一名“學”生成長為一位“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使得學生形象地理解漢字創造時最初的意義,“教”正如“學”一樣,也是和“子”密不可分的,學生也通過觀察發現,“子”出現在不同字、不同部位時如何變化使得字更美觀。】
(一)書籍封面欣賞
1.實物展示。
師:“每一個愛學習的人都愛讀書,老師這有一本書《紅樓夢》,這本書的書名是用書法的字體書寫設計的,有什么特別之處?”生:“有個性,很特別……”
2.圖片欣賞。
讓學生欣賞用書法字體設計的各類書籍封面,感受不同字體帶來的不同感受。
(二)書籍封面文字設計(教師提供彩印好的書籍封面)
作業要求:
1.用“學與教”三個字作為書名進行書籍封面文字設計。(“與”字用字母代替)
2.文字的大小比例、排版、位置、字體等都可自行調整,但文字要突出。
3.作品由同桌合作完成,每人各負責設計書寫一個字。
4.作品合作完成后,集體評出一組“最佳學習獎”。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環節中,讓學生做一個書籍封面的文字設計,文字的大小比例,如何排版、位置的確定和字體的選擇等都旨在培養學生有一定的審美意趣。書法藝術在書刊、報紙和一些產品包裝的名字和文字標題中的應用,以其清雅、蒼勁、古樸、靈動等藝術特點有別于一般的印刷字體。書法的恰當應用使得設計的作品更有藝術魅力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散發中國古典雅致的人文的氣息。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書寫的形式,用學會的“學”與“教”字設計書寫于書籍封面上,把傳統書法與美術的設計應用課程結合在一起,使得學生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