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
“學術型教師”的內涵及培養建議
沈茂德
建設學術型高中的基礎是有一批潛心教育研究,在關注學生共性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基于學科又能超越學科進行教學和教育的學術型教師。培養學術型教師,須從修正內涵定位、優化培養課程、優化教師管理等方面入手。
學術型教師;學術型高中;內涵定位;培養
在35年的教育經歷中,我相遇、熟悉了許多“學術型教師”,像梅村中學的許伯敏、李德周,天一中學的胡琛、張頡,南通的李吉林、李庾南等,這些老師既有眾多優秀教師敬業愛生的共同特征,更有“博學、深研、精進”等學術性特征。任校長20多年,還享受著一些前瞻又接地氣的學者、教授的指導,像華東師范大學的霍益萍、陳玉琨,臺灣師范大學的吳武典、陳昭儀,江蘇的成尚榮、楊九俊等,與他們工作交流,聆聽他們的主題講座,不僅心潮起伏,更是收獲滿滿。
在江蘇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向“深水區”推進,又實質性進行“重壓性改革——高考改革”的關鍵時期,厘清“學術型教師”的內涵,關注學術型教師的培育,確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線教師中,成千上萬的“敬業愛生型”教師正支撐著基礎教育的常態運行;在近十年的課程改革和各類“賽課”中,也活躍著一群“表演型教師”。剖析這兩類教師,我們會發現,這兩類教師中的相當部分,離學術型教師的內涵標準仍是有差距的。尤其值得警覺的是,某些“表演型教師”在引導教師專業發展上起著錯誤的價值引領作用:這類教師常以“創新者”的面貌存在,總是千方百計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如誦讀“名人名言”謂之“教育思想”,編造“新概念”“新說法”謂之教育創意,以“包裝”“打造”為教育改革的基本形式,以“轟動”“媒體報道”“領導肯定”謂之成果,這樣的價值導向是危險的,必須予以當頭棒喝。
在我看來,學術型教師與一般教師應有品質性區別,他們既有高校的文化滋養,也有長期實踐的磨煉。他們不僅愛學生,也愛自己的職業生活,愛校園生活。他們內心寧靜,心無旁騖,人格特征表現為“純粹的教師”,他們的行為與浮躁、表演無關。他們雖然學富五車,但常態生活中仍以學習和研究為基本生活方式。他們對工作精益求精,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們的性格特征一般表現為儒雅、平和,言語間絕無顯耀和狂傲之感,但絕對有自己的教育理解和個性化的教育行為,有自己的個性化教育語言。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們躬身深耕,形成了既有前瞻意義,又可仿效的教育樣本,如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如于漪先生的“教文育人”。
學術型教師,他們對職業之愛必是“從心底里長出來的”,因愛而生心,因愛而深情,他們踐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信仰,他們必有“學生為本”的教育信念,他們的思維、行為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深研”“精進”是他們專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當前,普通高中發展正經歷著由外延到內涵的轉變。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如何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我們認為,文化變革是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的“頂層設計”,育人模式的變革是走向優質特色的關鍵。
36年前,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天一中學和國內一批優質高中一起,開始了“超常教育”(臺灣、港、澳稱之為“資優教育”,歐美稱之為“天才教育”)實驗。在長期的教育探索中,我們和中國臺灣、香港以及歐洲、美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地的很多高中有了學術型課程的系統建設和學術型教師培養等方面的交流。2011年,我校成為江蘇省14所創新人才試點學校之一;2015年,我們成為中國中學生英才計劃試點學校之一;2016年,我校又成為省首批科學教育綜合示范學校、省課程基地聯盟牽頭學校。在STEM課程、AP課程、CAP課程、中學生發展指導等眾多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們大量研究了歐美(尤其是美國)一批“學術型高中”的課程結構和教師發展。2017年1月學校教代會上,我們明確了“高舉‘學術型高中’旗幟,推進學校高水平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在深入的研討中,我們對“學術型高中”和“學術型教師”培育有了一定的實踐性認識。
1.關于“學術型高中”的內涵認識。
“學術型高中”(或者“學術性高中”)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準確定位其特征要素,逐步形成學術型高中的整體構建框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實踐探索中有幾個基本方向是可以先行界定的:
①有鮮明的學校教育哲學和獨立精神;
②學校規模和班級規模適度;
③有完善的以追求卓越的學術素養與高尚人格為兩大目標的豐富課程體系,有一定量的課程具有學術的前沿性、研究性,學生常態學習有較高的選擇性、自主性;
④畢業生學術水平很高,絕大部分學生進入一流大學深造,學生關鍵性素養高;
⑤教師的師德修養與專業學術水平極高,有一批研究型教師,有一批具備跨學科開設選修課、指導社團活動能力的教師;
⑥有廣泛的國際、國內交流;
⑦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
⑧有豐碩的課題成果和可推廣的實驗性項目。
2.關于學術型教師的培育。
學術型高中是學校高位發展的品質性定位。在實踐中,我們對學術型高中的任務有了如下認識:選拔具有創造潛質的高中學生,進行整體設計、系統培養,努力創新拔尖學生培養模式。但辦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尋找一些突破口,形成一些工作課題。近幾年,我校“資優教育項目”“AP課程項目”“課程基地項目”“英才計劃項目”“CAP項目”等“內涵性項目”的推進,顯性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和辦學影響。在眾多探索性項目的推進過程中,也實質性錘煉了一批教師,形成了一批教研結合的學術型教師工作團隊。2013年,我校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項目獲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改革成果特等獎。2014年,“天一科學院: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探索”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我校學術型高中學生發展指導項目在省首屆基礎教育前瞻性項目中期評估時獲全省第一名。
但在這種以項目為抓手的深度探索中,基礎是有一批潛心教育研究,在關注學生共性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基于學科又能超越學科進行教學和教育的學術型教師。可以這樣說,沒有學術型教師團隊的形成,絕無學術型高中的品質發展。實踐中,我們逐漸對學術型教師提出了以下行為要求:對工作有無限熱情;對課程建設和教育研究有無限專注;對學生潛力有無限信任;對每天工作取得一點進步有無限渴望;對每天來到教室中的這些具有特殊才能和天賦的孩子有無限欣賞。
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是創建學術型高中的基礎。
1.修正內涵定位,催生利于學術型教師健康成長的文化。
為什么我們缺少學術型教師?或許我們首先必須對學術型教師的內涵予以重新定位。我們認為學術型教師一定是具有深度教育理解,具有學生為本的教育信仰,潛心教育研究的職業人。其次我們必須著力培育有利于學術型教師脫穎而出的肥沃土壤。這種教育人的培養需要各方面文化機制的支撐,有保證其潛心研究的學術文化,從而催生由內而生的成長激情。我們應該為這種“學術匠人”的成長,提供學術型研究院、項目研究實驗室、科研助理和豐裕資金……
長期以來,我們高度關注了教師隊伍與校長隊伍的普惠性建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我們確實缺少那種長期潛心研究教育規律、研究人的成長規律,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校本性的教育哲學,實踐模式形成了深遠影響,教研成果具有超越地域性示范意義的學術型教師。扎根帕夫雷什中學33年、任校長26年的蘇霍姆林斯基,潛心基礎教育40多年、影響遍及全球的“三環理論學說”創立者——倫祖利教授,潛心研究“情境教育”40多年的李吉林先生等,為我們培育學術型教師樹立了標桿。
2.優化培養課程,促進學術型教師的成批成長。
在大量的比較教育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師培養基本著力于兩個方向,一是學科教學的方法,二是學生管理的技術。而我們可以發現,歐美教師的繼續培訓更多指向學生發展需求和課程規劃與建設。直至今日,我們師范教育的課程體系仍然比較傳統,我們的繼續教育則直面問題不夠,主題研討不夠,形式主義偏多,培訓方式仍是傳授式為主。但我們必須看到,我們許多優秀的一線教師其實并不缺乏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但確實還需要開拓教育的視野,涵養教師職業之文化根基,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之境界……一方面,我們必須著力優化師范大學的課程體系,從培養學科教師走向培養學術型教師;另一方面,必須著力改變繼續教育的方式,從“一碗水”“一桶水”的培訓走向文化的滋養,走向主題研討,走向師生相伴成長……
3.優化教師管理,激勵學術型教師自我成長。
由于編制的原因,基礎教育的許多一線教師課務偏重,加上目前的升學機制和教師考核機制(如職稱晉級、崗位聘任、教師年度考核)存在的問題,許多責任心強、有能力、有潛力的教師負擔尤重。可以確認,負擔過重使人膚淺。由此,我們呼吁,為了更好的教育,為了學術型教師的健康成長,相關部門應加強投入,優化目前的編制管理,讓一些有學術型教師潛質的教師有時間反省,有空間遐想,有資金去學習。我們還應該優化傳統的教師考核,拋棄一些形式,更多一些直面問題的研討;減少一些功利評估,讓我們的教師更多一些寧靜;去掉一些過分的苛求,更多一些職業的愉悅,讓我們的一線教師有更多自主的學習時間和自然生長的激情。
G451
A
1005-6009(2017)46-0013-03
沈茂德,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無錫,214171)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