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萍
中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及對策
丁利萍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緩解中職學生習得性無助的教育策略包括:幫助中職生設定合理可達成的目標;創造成功的條件,幫助中職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積極的期待,強化中職生的自信心;營造關愛和寬容的環境。通過關注和研究中職生的習得性無助現象,促進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管理。
中職學生;習得性無助;自我效能感;積極期待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習得性無助不但會發生在動物上,同樣也會發生在我們人的身上,特別是正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青少年脆弱而敏感,渴望得到關注和肯定,但當他們受到來自學習、情感、考試、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挫折時,如果沒有很好地克服失敗和挫折,就會歸因于自己的無能,“我不會”“我不能”成了他們口中拒絕學習的借口。有些學生選擇放棄努力,導致學習動機、交友動機、自我展現動機減弱。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一直處于教育領域“三等公民”的地位,盡管這一局面正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而日益改變,但人們頭腦中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遠未根除。一些基礎差、學習困難的中職學生無法從家長、教師及成績優秀的同學那里得到認可,他們就會從與自己一樣學習水平的同伴那里尋求共鳴,從而結成一個厭學、棄學的習得性無助的群體,并相互影響。習得性無助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1.幫助中職生設定合理可達成的目標。
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在有重要意義、有一定困難并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中能取得優異成績、超過他人的動機。高成就動機的人積極參與競爭,在失敗之后傾向于更加努力,因為他們喜歡挑戰和競爭;而低成就動機的人盡力回避競爭和任務,在失敗面前往往一蹶不振。
對中職生而言,目標的設定往往決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設定的目標一定要適合中職生個體本身。在中職教學中,目標設定要立足中職生現有的發展水平,讓目標處于他的 “最近發展區”,使他們通過努力,能夠達到要求,完成任務。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基礎水平、接受能力、個性差異出發,幫助學生制定既易于接受又利于激發潛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減少習得性無助的壓力,使每位中職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發展。在實訓課程中,教師對不同學生的零件加工和操作要求可以“因材施教”、難易區分,特別是在教授較難的知識時,教師要分解學習目標,設計小的步驟,讓學生可以通過努力達到。
目標的實現必然會帶來成功的喜悅,能增強中職生繼續前進的勇氣和信心,為下一個目標的實現奠定心理基礎,在這種良性循環中,中職生的成就動機會被潛移默化地激發。同時,還應該幫助中職生形成正確的成就動機指向,強調學習的收獲目標,而非表現目標,強調學習內容的價值和實際意義而淡化分數或其他獎勵。
2.創造成功的條件,幫助中職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當人們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去進行那一活動。習得性無助的中職生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持懷疑或不確定的態度,他們的思維模式是“我不行”“我不能”,遇到問題不經嘗試就心甘情愿地放棄。另外,中職生學習活動的進行還有一個價值判斷和成本判斷的問題,如果他們覺得學習活動本身并沒有任何價值,那么,即使他們覺得有能力做好,也不會愿意去做。這體現在中職生對專業課和公共基礎課的學習態度上,如果學校只強調技能學習,他們會覺得在文化基礎課上付出的精力、時間與收獲不成正比,即便他們認為多花點時間就能學好,也很可能選擇放棄。要改變中職生這種思想認識,中職學校要根據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給中職生創造多元成功的“可能性”。例如,根據中職生的個體需求和優勢,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關于專業技能的操作,關于公共基礎課的實用性,關于文藝、體育、組織管理的活動等,并在這些活動中給予他們多元的評價和肯定,讓中職生在多元的成功體驗中發現并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樹立成功的信心。
3.建立積極的期待,強化中職學生的自信心。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指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期望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成就動機和學業發展。學生在許多方面往往是有意識地依據教師的期望和態度而行動,教師建立對中職生積極的期望,是矯正“習得性無助”的重要手段。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一般性格較內向,自我意識強、感情脆弱,十分重視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教師對他的任何不滿和批評,哪怕稍有表露,都能使其產生很深的情感體驗,并長時間記在心中,引起不良心境,反之信任和期待則可以激發其自信心。因此,教師應當以欣賞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職生,相信每個人都有取得成功的潛能,相信他們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通過教師的期望激活中職生自身的力量,即積極的自我期望,讓他們變得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
因此,教師對于中職生取得的點滴成績要及時、明確、經常地進行積極強化。但是積極強化并不是越多越好,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多不適當的表揚和獎勵,不但不會促進中職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無助感的消除,反而會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和無助感的惡化。這是因為每個中職生對自己都有一個自我認識和評價,如果教師的評價遠離他們的自我評價或事實,他們就會感到教師的表揚和評價不真實、不真誠。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緊緊抓住中職生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優點和進步給予客觀公正的肯定和表揚。教師的積極評價同時還應具有持續性,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
4.營造關愛和寬容的環境,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
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是一定合力的作用,家庭成長環境過于苛刻和冷漠,學校教育評價機制過于功利和數據化,社會輿論的壓力和社會競爭的異常激烈,這些外在的壓力讓一些學生被籠罩上習得性無助的陰影。緩解學生的這種困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營造關愛和寬容的成長環境。
家庭構建新型的親子關系,營造關愛、理解、寬容、尊重的家庭成長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比如家長要懂得傾聽,關注青春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要結合中職生自身的實際,不要盲目地把他們置于“比較”的環境中,要相信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學校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重點關注“人”而非成績。教師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的承認是對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尊重和關愛。人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對被邊緣化的學生要多一份肯定、多一份微笑、多一份關愛,這樣學生自然會慢慢走出自我封閉的陰影。
至于社會,隨著2014年6月23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的重要批示,社會對中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視。整個社會輿論對中職學生少一些“冷眼嘲諷”和“鄙夷”,多一些關愛和肯定,這樣的社會環境也會逐漸降低中職學生的習得性無助。
G444
A
1005-6009(2017)48-0049-02
丁利萍,浙江省紹興技師學院(浙江紹興,312000)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