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俊
·評析·
觸發體驗,引導兒童走出困境
潘月俊
體驗;心理咨詢;角色扮演;空椅對話
三個特殊的孩子,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也不相同。可是,透過心理健康教師的分析我們發現,孩子們內心對愛的渴望、對美好自我的追求是一樣的。總想證明自己也是寶的浩,渴望被親人愛的陽陽,期待學習能夠專心、考個好大學的小美,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都有可愛之處。
三則個性鮮明的輔導案例,雖然都是面對中小學生,但心理健康教師所采用的輔導理念與技術卻各不相同:夏老師借助沙盤治療技術陪伴浩一步步走向自我整合,彭老師從家庭治療的視角促進陽陽家庭成員的良性互動,鄧老師憑借元認知干預技術改善小美的分心狀態。閱讀這些輔導個案,我們不僅覺察到心理健康教師的善與愛,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專業素養。三位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恰當運用輔導技術,現場觸發與豐富兒童的真實體驗,從而為改變奠定基礎。
角色扮演技術,是指在輔導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設置情境,引導來訪者扮演相關人物,重新體驗矛盾或引起沖突的情形,以促進覺察、增進理解。角色扮演可以協助來訪者覺察與疏解情緒,來訪者重演事件發生的過程,在心理健康教師的催化下,覺察過去未覺察的感情,通過語言表達與非語言動作的釋放,內在情感得以疏解。角色扮演可以改變來訪者對他人的了解,當來訪者扮演他人時,有機會體驗他人的感覺、想法與行為,這種體驗可以轉化他對人的態度,改變他的觀點。角色扮演可以協助來訪者對自己的行為、感覺與想法有新的認識。心理學家證實,只有個人內心世界之中具有與他人相同或類似的體驗時,他才知道在與別人發生相互聯系時該怎樣行動和持怎樣的態度。
《我是不是一塊寶》中的浩在班級里經常會為一些小事和同學發生矛盾,大打出手。究其原因,除了內心缺乏安全感,更重要的是沒有習得正確的交往方式。夏老師在引導其家長改變教養方式、給孩子樹立榜樣外,更是特意設置了角色扮演活動讓浩體驗規則:一個情境,上課借水彩筆;兩個同學,經常鬧矛盾的明與浩;三種交往方式,浩搶過明的水筆,浩在一旁焦急地等,浩一邊等一邊先做其他的事情。每一種方式的扮演,都讓浩真實體驗到自己的內心感受,促使浩學習調試與控制自己,選擇最舒服的方法與結局。每一個孩子都是向善的,當他們能夠體驗到對方的感受時,自然就能夠明辨是非、正確選擇了。
空椅對話又稱“空椅子”技術,是指心理健康教師為了處理來訪者個人內在或人際沖突,使用不同的椅子代表來訪者個人內在或人際的不同沖突力量,并使之對話;通過對話,讓不同的力量與沖突達到協調,進而促使來訪者人格統整,或與外在環境和平共處。空椅對話有三種常見的形式:傾述宣泄式,把一張椅子放在來訪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這張椅子上,來訪者把想要對某人說的話說出來,從而使內心趨于平和。自我對話式,如果來訪者內心有很強烈的沖突,又不知道如何解決,放幾張空椅子在來訪者面前,來訪者坐在不同的椅子上,扮演自己的不同部分,依次進行對話,從而達到內心的整合。與他人對話式,放幾張椅子在來訪者面前,一張椅子代表自己,其他椅子代表他人,坐在不同的椅子上展開對話,幫助來訪者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然后去理解別人。
《奏響愛的協奏曲》中陽陽內心最大的痛苦就是對愛的懷疑,他茫然困惑:誰才是真的愛我?當彭老師與陽陽建立了良好的輔導關系,并發覺隱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糾結點后,便采用了空椅子技術來幫助陽陽澄清并面對問題。彭老師用空椅子依次代表陽陽的生母和繼母,讓陽陽與她們說說心里話。這種非對面交流的方式,打消了陽陽的顧慮,讓他感到安全,激發了他的表達意愿。當陽陽面對椅子說出自己的懷疑、抱怨、期待與渴望時,一方面達到了傾述宣泄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讓彭老師對陽陽有了更深的了解,清晰感受陽陽與繼母的緊密聯結,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是指通過認知調整和暗示性學習,幫助來訪者了解正確的元認知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產生積極情緒,進而形成適應行為反應的心理學應用技術。它的工作要點在于:在放松狀態下,向來訪者輸入一套新的積極的程序性知識,通過幾次鞏固練習,讓這個新的程序性知識系統具有在大腦中優先運行的興奮性,以體驗積極狀態。因此,通過元認知干預技術輔導焦慮學生,引導其進入放松狀態非常重要。引導學生進入放松狀態僅靠言語暗示不夠,必須讓學生真實體驗,這就需要放松訓練。心理健康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暗示語引導來訪者集中注意,調節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從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在《我與雜念糾纏不斷》案例中,為了讓小美真正體驗到放松狀態,鄧老師指導她做肌肉放松訓練,從前額—眼—頸和咽喉部—肩背部—腹—臀—大腿—小腿—腳,讓小美進行全身主要肌肉收縮—放松的反復交替切換訓練,使之體驗到緊張和放松的不同感覺,從而更好地認識緊張反應,最后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當小美放松下來覺得整個人很舒服時,鄧老師引導她去分析焦慮的源頭,并嘗試感受積極狀態,獲得了小美的認可,使她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信心。
眾所周知,體驗是來訪者成長的重要媒介。人的情感體驗反映了人真實的存在,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種經歷,如果沒有這種經歷和由經歷構成的切身體驗,那么個體就不可能對認知產生深刻的認同并進一步改善行為。心理健康教師在輔導中,除了言語溝通,更應當積極采取策略,靈活運用技術,想方設法觸發學生的真實體驗,促發他們成長的動力,引導他們走出困境。
“案例評析”欄目征稿說明
“案例評析”欄目長期征集咨詢個案,個案報告字數2300~2500。個案報告需要有四個大的結構部件:故事情境(來訪者的基本資料)+咨詢視角的分析(個案概念化)+咨詢過程(主要流程、運用的技術和方法)+咨詢師的反思。請特別注意保密倫理問題,不要出現任何真實的來訪者的背景資料,有可能導致泄密的特殊事件也不要寫出來,最好是通過個案分析既能展現學生發展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又能體現咨詢的創新性。特別提醒:國家二級心理師的個案報告格式不是未成年人心理案例輔導的格式,請不要使用這類格式。請將作者基本信息和咨詢資格附于文后。
欄目主持人:王天文,QQ:463376218。
G448
D
1005-6009(2017)48-0073-02
潘月俊,南京化學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44)副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