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耀
讓教學成為一種研究
李廣耀
四年前,上海紐約大學開辦時提出了一個概念:“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這是一個宏大的理想”——當時,誰也不明白,其中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2017年夏天,我參加了由昆山杜克大學舉辦的主題為“卓越教育:啟迪全球領導者”的教育論壇,觀摩了昆山杜克大學針對高中生的夏令營課程。它的學習主題有:1.密碼學與數論;2.歷史流行病學:病原體、瘟疫和第一感染源;3.學術寫作:思路、依據、學術性;等等。它呈現出全面的、以 “手法、挑戰、解決方法”為范式的體驗式學習樣態,與我們國內的課程設置和授課方式迥然不同。
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學生基本功扎實,外國的學生僅僅長于動手,并為此沾沾自喜。但是,為什么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缺乏有效的方法,甚至有了“錢學森之問”?自信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一直沉溺在盲目自信之中,失去的將是未來和整個世界。
我們常說,“未來唯一可知的是不可知”并驚呼“未來已來”。全球化的當下,以考高分為價值取向的“刷題式”教學,以考好大學為目標的教育真的可以應對未來嗎?雅斯貝爾斯認為:“自然科學的陶冶價值則在于精確而實際的理解訓練,它的內涵顯得并不是那么重要。物理和化學的結果是無足輕重的,但怎樣得到這些結果的方法則具有陶冶價值。誰要是只知道結果,而不知推導的方法,那么他所獲得的僅僅是一堆死知識。因此,單純地了解結果和掌握答案就與精神陶冶的目標背道而馳,這樣會出現把科學當作權威,把科學原理作為迷信的教條。”在此,我倡議:讓教學成為一種研究。我的思路是圍繞“創設研究文化”“建設研究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三個維度進行。
第一,以研究性學習的升級改造為切入點,使日積月累傳承與浸潤的研究成為師生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與行為品質。第二,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為基礎,確保學科教學高水平。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我們創建了江蘇省數學創新實驗課程基地;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以高中生生涯發展指導課程基地、斯坦福大學生化創新實驗室、創客空間和STEAM課程為核心項目,加強與華東師范大學、蘇州大學、中科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打造“未來工程師(科學家)”課程體系。第三,以學生的觀念生成與呈現作為教學的起點和歸宿,積極實施關注情境創設、問題質疑、動態生成,倡導批判意識、生活意識、合作意識、創造意識的研究性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鼓勵跨學科、主題式學習,推進學習方式的革命。
“讓教學成為一種研究”是對時代呼喚強有力的回應!
(作者系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