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萍 毛艷萍
讓閱讀真正發生
——自選文本“To refugees,it’s destination Germany”教學設計
姜莉萍1毛艷萍2
以閱讀認知過程模型為指導開展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就是通過輸入豐富的背景知識,提供學習中的評價,開展批判性閱讀,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元認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的發展。
英語閱讀;合作學習;批判性閱讀
閱讀技能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高中閱讀課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值得高中英語教師探討的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和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轉換教師角色,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為教育者的共識。根據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的“i+1”原則,教師教授的內容應稍高于學生的語言水平,從而真正做到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提高學生語言習得的效率。教材中的課文固然經典,但是有些課文的時效性略有滯后,筆者選擇這篇通訊題材的文章,主要看中的是它的時效性,它涉及的難民問題也是一個國際難題,所以想圍繞這個國際熱點讓學生進行討論,一方面可以激發他們關于國際國內大事件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們的閱讀量,培養他們課堂內外泛讀與精讀并駕齊驅的意識。
本次“杏壇杯”展評的主題是“人在課中央”,筆者認為這個主題主要突出了人的地位,也就是課堂中學生的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和主宰,實現教學“在學習,真學習”的目標,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結合這次活動的主題,筆者對課堂做了以下的架構。
1.閱讀材料的選擇。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材料的難易度把握就顯得至關重要。既不能過于簡單,又不宜晦澀難懂,既要有話題性,又不能脫離學生的知識體系。所以筆者選了這篇文章后又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使之成為一篇難度適中、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并有思想高度的閱讀文本。
2.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
筆者設計了幾個討論環節,首先是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其次是對文章細節描寫、人物刻畫的分析與掌握,當然還有對文章里個別字詞的意義猜測。這一切既為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Presentation做了鋪墊又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享受團隊合作的成果。
3.做好學案幫助學生更好地預習復習。
由于課堂中討論的話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學生對相關事件一無所知的話就很難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所以筆者布置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去查找與難民有關的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對難民的不同態度。同時在課后要求他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短文以期達到鞏固課堂所學的效果。
1.希望學生通過對語言材料的學習對難民問題有一個更為清晰透徹的理解。
2.培養學生對文章整體結構和一些比較復雜的句型結構的分析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意識,培養責任感。
4.幫助學生準確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
5.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1.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際教學法。
2.Whole language teaching整體語言教學法。
3.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務型教學法。
Step 1 Lead-in
課前一分鐘開始播放邁克爾·杰克遜的歌曲“Heal The World”,并利用歌詞中的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導出話題:我們能不能活在這樣一個沒有戰爭、人人幸福和平的世界?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不是理想的完美世界?同時呈現那張震驚了全世界的敘利亞男孩溺亡在海邊的照片,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開展對難民問題的熱身討論。為了幫助他們了解更多關于敘利亞難民的背景知識,隨后播放TED演講“Let’s Help Refugees Thrive Not Just Survive”的一段視頻,出示話題:敘利亞難民為什么要逃離自己的祖國?
Step 2 Fast reading and sentence analysis
通過導入部分的討論,學生對敘利亞難民的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時候進入閱讀材料,首先一起分析第一部分(第一、二段)。這部分主要是細節描寫、人物描寫。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讓他們簡單概括各小節的大意。然后要求學生再次閱讀、討論,用幾個形容詞分別來形容段落中提到的歡迎敘利亞難民的德國人的人物性格和受到接待的難民的心理狀態。第三次閱讀一、二兩段欣賞并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用典型例子加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連續使用短句,用一系列的動詞來加強效果,渲染氣氛。)
(設計意圖:學習語言是為了更好更準確地使用語言,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是為了讓學生在日后的英語寫作中能活學活用,寫出更地道更漂亮的英語。)
Step 3 Careful reading
進入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三至五段)的閱讀。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就兩個長難句與學生一起分析句型結構,猜測句中生詞和短語的含義。進一步分析人物心理,通過對 “redemption”這個生詞的詞義猜測讓學生分析德國人對難民的熱情背后深層次的原因(為了彌補二戰時期他們對別的國家的傷害,尋找心靈的救贖)。
Step 4 Structure analysis
對課文的兩部分進行了總體的把握和細節分析之后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為Introduction,第二部分(第三至五段)為Body,這時,教師提問:“文章到這兒完整了嗎?”學生會自然反應:“不完整,還差Conclusion”。這時自然過渡到文本的最后一部分。
Step 5 Reflection&Presentation
讓學生就怎么看待難民問題,并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小組分工、協作學習,有討論、有記錄、有報告、有呈現。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發展他們的人類整體觀,實現對閱讀文章內容的升華。)
Step 6 Consolidation
教師對整堂課進行總結,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和表揚,然后回歸到導入部分的歌曲“Heal The World”,帶領學生一起哼唱這首歌曲,這時候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感情顯然要濃于課前,突出歌詞 “If you care enough for the living, make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總結出和平反戰的主題。再次播放“Heal The World”以看著歌詞跟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歸文章,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更好地理解,同時也激發學生愛好和平的情感。)
Step 7 Homework
寫一篇散文并修改。
(設計意圖:家庭作業是對課堂最后步驟——討論的延續,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把課堂中學習到的寫作手法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板書是吸引學生融入課堂、參與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的板書設計根據課堂活動的一步步深入逐漸呈現,黑板的左側是課堂的導入部分,是學生觀看了敘利亞難民的視頻后的感受:心碎,同情,可憐,傷心,貧困……右側是讀完課文后對成功抵達德國的敘利亞難民心情的描述:感激,幸福,釋然,友愛……中間用他們課堂的討論結果來鏈接:反戰,和平,團結,攜手。
目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滿堂灌的現象仍然很多,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在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針對閱讀語篇“量大、文難、思維要求高”等特征,對文章的處理過于粗放膚淺,閱讀活動大多采用快速閱讀獲取信息的方式,文章內涵未能得到深層次挖掘,文本資源被浪費,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不匹配,學生參與不足。在寫作方面,學生語言的輸出內容單薄、語言單一,篇章結構布局比較凌亂,無法形成有效的交際篇章。
在本次“杏壇杯”蘇派青年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姜莉萍老師的課題選材與其他教師不同,她選擇了課外閱讀材料 “For refugees,it’s destination Germany”,這節課的突出特點是利用文本,指導學生先整體感知,形成表層理解,再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整體推進、循環加深,實現深層理解,真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對高中英語課堂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的大膽探索和嘗試。
姜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有三大步驟:閱讀準備、閱讀過程、閱讀輸出。
課前準備時,姜老師播放了Michael Jackson 的歌曲“Heal The World”,這首歌的主題是世界和平,學生在這首歌的感染下,開始了英語學習。課堂開始,姜老師給學生展示了幾幅圖片,引導學生表達對音樂和圖片的感受,引出話題“refugees”。之后觀看視頻,從視頻中獲取更多關于話題的信息: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refugees? 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video?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并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為接下來的閱讀做好準備。
通過圖片、視頻展示,學生了解了背景知識,并對閱讀文本進行了大膽預測。這時姜老師通過整體粗讀、領略大意,分段細讀、注意細節,整體再讀、深層理解等幾個步驟指導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查找關鍵詞語,通過分析語句,對人物性格特征進行探討,對篇章語言結構進行深層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完成歸納理解語篇主旨、提煉重要信息、分析文章結構邏輯、評價作者觀點及寫作策略等深層次的閱讀任務,既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又加強了思維品質的培養、思維能力的鍛煉,體現了“人在課中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閱讀輸出體現在讀后續寫的教學任務中,姜老師要求學生從閱讀材料中走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通過小組合作,探討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和方法,在實施任務前,給予適當的幫助。讀后續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話題中心、寫作意圖的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整個讀寫教學過程中,姜老師通過多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學習策略,培養獨立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能力,重在理解文本,讓學生整體閱讀,享受閱讀過程,做到師生互動,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相結合,讓學生真正快樂學習。
本節課教學內容突破了課本限制,對學生和教師都是挑戰,也讓我們聽課的諸位教師對當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刻反思。
“人在課中央”,學生在課堂中央,是課堂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不能控制、干預過多,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的指令要明確,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去獨立閱讀、推理、想象、發現、歸納、概括,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不要急于告知、講解,教學設計要與學生能力相匹配,不要拘泥于某種固定的教學模式,要根據文本體裁和內容大膽選擇、大膽嘗試,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中央學習、感知、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實現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和核心素養的發展。
G633.4
A
1005-6009(2017)59-0038-03
1.姜莉萍,江蘇省鹽城中學(江蘇鹽城,224005)教師,一級教師;2.毛艷萍,江蘇省鹽城中學(江蘇鹽城,224005)教師,一級教師。
(推薦人:毛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