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瑾
在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許瑾
英語閱讀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值得思考與探究。
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思維品質;文化意識
“核心素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焦點和熱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也隨即成為中小學英語教師的關注焦點。英語閱讀教學,不只是眼睛和文本的相遇,更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因此,閱讀教學推動著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筆者是一名有著20年教齡的一線教師,帶著“如何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一問題查閱、學習了相關文獻,并進行了梳理和闡述。
作為語言學科,英語學科首當其沖的核心素養便是“語言能力”,沒有“語言能力”,其他能力無從談起。基于對“語言能力”的內涵的理解,我們應在閱讀教學中使用一切有助于促進語言能力發展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主動的積累、對課堂的梳理和整合,達到對語言的建構和運用。
1.讀前: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
開展順利、行之有效的文本預測,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更能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配圖、標題、文本首末句或關鍵句讓學生展開充分想象,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
如在教學《牛津英語》(上海版,下同)8B U5 The Blind Man and Eyes in the Fire Drama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猜測標題中的“eyes”指代的是什么,然后讓學生預測這個故事發生了什么。一般標題總是體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中心意圖,是文章的“眼睛”。利用標題,結合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對課文的內容做出合理的推測,激發了學生的語言交流欲望。
2.讀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閱讀課不是讓學生悶頭讀課文,而是通過有效的設問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剖析,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英語課堂中的提問有多種形式,一方面,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問,構成師生間的雙向或多向互動;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之間互相提問,構成生生互動。
教師在提問時要適當增加深層次含義理解、推斷性理解或創造性理解等要求,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到相關信息后經過加工、整合,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從而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要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與探究,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3.讀后:拓寬學生的語言空間。
讀后對話題進行拓展延伸,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拓展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是一個鞏固、提升、拓展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通過復述課文、角色扮演、討論辯論、續編故事等活動形式,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運用,鍛煉語言技能,拓寬語言空間。
如教學9A U3 Head to Head一課時,在讀后環節筆者把學生分成兩組,分別闡述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aising a pet,讓學生圍繞特定的論題辯論,各抒己見。
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是思維和語言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英語閱讀亦是如此。(朱萍,201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是找準話題的切入點,與文本進行真正的對話,從而提升思維品質。
1.解讀標題和插圖,培養預測能力。
標題是作者對文本的提煉和概括。插圖是讀者預測文章內容的重要線索,不僅直觀,還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教學 9A U6 Protecting the Innocent這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看標題和教材插圖,預測故事的內容。當學生做出預測后,其實就是與文本產生了信息溝通。雖然預測不一定和文本內容相同,但是當學生帶著驗證的目的去閱讀時,就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
2.聚焦文章細節,培養推理能力。
閱讀是一個讀者主動參與,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過程。教師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如教學 8A U6拓展閱讀中的 Aliens Land on Our World時,在學生對故事大意有所理解后,筆者提問:“Does the writer tell us where the aliens come from?”學生回答No。然后筆者讓學生羅列出描述外星人的短語:“They have hair.They have round heads and silver bodies.They have no feathers.”教師繼續追問:“Did Tina have feathers?Could Tina fly?Where did Tina probably come from?”這時學生帶著質疑,根據羅列的信息做出推理和判斷:“Tina was not a human.She came from another planet.In fact,aliens in the story were astronauts.”如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過程中可多設計一些深層理解類的題目,讓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通過表面文字,理解文章的深層次含義,培養學生判斷、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3.引導整體感悟,培養概括能力。
在學生對文章整體有一定認識后,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深層理解的問題,讓學生相互討論。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意圖、預測事件情節發展或結果等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提高獲取、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學 7B U9 Mr Wind and Mr Sun的 Postreading部分,筆者呈現了一些proverbs,讓學生重讀文本,自主表述如何理解這些proverbs并從文本中找到相應依據。這樣重新引導學生深讀文章,激發學生潛能,深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認識。
1.尊重差異,汲取精華。
既然另外一種語言的習得就是另外一種文化的習得,我們就應該首先在思想上重視文化教學,在實踐中實施文化教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閱讀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感受英語文化。比如在教學6A U7 Rules Around US后,筆者推薦了美國年度優秀教師Ron Clark先生寫的The Essential 55讓學生閱讀。在這“55條班規”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中折射出的美國文化。教師可以結合學情,引導學生比較異同,讓學生學會以平等、開放、寬廣的心態面對文化差異,不褒不貶不排斥,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汲取其精華。
2.擴充知識,開闊視野。
我們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與文化有關的課文和材料,這些課文和材料是學生學習西方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9A U1 The Night of the Horse,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古希臘人用計謀打敗了特洛伊人的經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筆者先讓學生上網查了特洛伊古城和古希臘之間戰爭的起因,幫助學生了解了古希臘文化和特洛伊古城的歷史。通過這樣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有名的特洛伊戰爭,也了解了古希臘的文化。經過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學生擴充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加深了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學習能力是指主動學習、積極調適、自我提升的意識、品質和潛能,對實現英語學習目標、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至關重要。
1.主動學習的能力。
主動學習的能力是讓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和發現,使學生學會分析和判斷。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要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通過合作探究,有所感悟,有所收獲,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2.合作學習的能力。
人際交往既是課堂教學的手段,也是課堂教學的目的,既是課堂教學的條件,也是課堂教學的產物。教師在借助人際交往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培養了學生人際交往的態度和能力。合作學習可以貫穿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活動,鼓勵學生討論、合作,讓學生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彼此啟發、互助合作,獲得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與別人交流是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體會和經驗,并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然后進行改進。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使一些疑難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征,以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為切入口,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評價標準,以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為最終目標。總之,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釋放,這是對教者最為豐厚的回報。
[1]杜學增.英語閱讀的方法和技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2]王珕.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山西教育,2015(07).
[3]沈之菲.提升學生創新素養的高階思維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1(09).
G633.4
A
1005-6009(2017)27-0021-03
許瑾,上海市市西初級中學(上海,200042)教師,高級教師,靜安區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