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莉 貢和法
宏觀構建框架 微觀吃透細節
——高三政治二輪復習策略探究
張麗莉1貢和法2
高考政治二輪復習依舊在于夯實基礎,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換種角度,換種思維,換種方式教學,宏觀上構建框架,微觀上吃透細節,思維上激發學生活力,讓學生學得更帶勁,教師教得更高效。
二輪復習;構建框架;吃透細節
離高考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政治學科已進入了二輪復習。在經過第一輪的“地毯式”復習之后,學生對課本復習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以至于出現了“越是接近高考,基礎越是滑坡”的“二輪復習打空轉”現象。這就導致在平時的試卷和作業中,我們會發現錯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必須掌握的基礎題。因此,綜觀一輪復習后學生出現的各種現象,二輪復習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空間依然在于夯實基礎。在這一階段,我們依然要指導學生回歸課本,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精細閱讀,以鞏固已經理解的、糾正原來誤解的、尋找一直遺漏的知識點。
一輪復習注重夯實基礎,主要是以考點為基礎,要求“點點清”。二輪復習如繼續沿用此辦法,就會產生“復習少動力、課堂無活力、學生缺能力”的低效情況。所以筆者在二輪復習時嘗試換種角度來進行對課本的再次復習,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復習效率。
比如,在《生活與哲學》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復習中,筆者先是拋給學生一個相對基礎的設問:請你用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一課的知識談談你對“二十四節氣”由來的認識。經過第一輪復習之后,學生都知道用“唯物論”和“認識論”的相關原理、方法論就可以回答此問題。接著,筆者在學生頗為自得的狀態下,給了他們“當頭一棒”:作業中的兩個簡析題,類似的問法,卻有相當多的同學得了低分,兩個題目分別是:1.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對于“網絡約車”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6分)2.運用辯證唯物論的有關知識,說明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的價值所在。 (6分)
學生一看自己的得分,感受到了挫敗,并紛紛表示自己明明運用了相關知識,得分為什么不高。筆者見成功利用學生的挫敗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便趁熱打鐵,向他們展示參考答案(答案略),讓他們“借鏡觀形、取長補短”。
學生在看了答案之后從不服氣到心悅誠服,這時,筆者再次拋出設問:“從這兩個題目的解答中你能獲得的啟發是什么?”學生經過反思和交流,很容易就得出了三點啟發:1.要克服經驗主義,不能看到“唯物論”“認識論”這樣的設問,就不加思索地把原理方法論往上套;2.要仔細審題,緊扣關鍵詞,看清楚設問的要求;3.復習哲學時,除了原理方法論框架,還要掌握知識點框架。而怎樣才能掌握知識點框架,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一定要“回歸課本”。這種親身體驗過的教訓,對學生有更好的刺激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的“回歸課本”,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在宏觀上構建框架,除了鞏固已經具備的原理方法論框架之外,重點要構建知識點框架。筆者在學生自主復習前先舉例:知識點框架要以單元、課、框、目為單位,如第二單元標題是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共包括三課,其中第四課標題“探究世界的本質”,主要講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三大問題,其中“世界是物質的”即“世界的物質性原理”,“物質是運動的”要掌握“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兩對關系,“運動是有規律的”要掌握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然后第五課和第六課由學生通過復習自主構建,最后師生一起整理整個第二單元的框架。教師在學生復習的同時還提供曾經出現的相關試題以供學生參考和補缺。
在“自以為是”帶來的教訓的激勵下,在教師細致周全的引導下,學生對復習課本知識又有了新的動力和目標,復習效果和解題能力自然大大提升。
選擇題在政治考試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選擇題,筆者通常會重新整理、稍加變動后再次給學生練習,以期通過“以往鑒來”達到“補過拾遺”的效果。在復習“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這一單元時,筆者一共整理了12個具有典型性的選擇題,讓學生練習后在課上把練習情況統計展示給學生看:11人滿分 (全班一共38名學生);正確率有較大提高。但仍有42人次錯誤。其中,7人次,審題不清(第1題);7人次,課本微小知識不過關(第2題);4人次,材料把握不到位(第4題D選項、第6題A選項);24人次,不能排除本身表述錯誤的選項。
通過這樣的統計讓學生明白提升選擇題解題能力的空間仍然在課本上,但是由于哲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學生對于本身表述就有錯誤的選項經常會顯得“麻木”難以分辨,往往要點撥之后才恍然大悟,因此很多學生往往會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栽跟頭”。因此這時候的“回歸課本”僅僅靠學生自己盯著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通過新的途徑讓學生從“什么是正確的說法”的單一性掌握轉向“這句話可能出現哪些陷阱”的思辨性掌握上,這樣才可能全面吃透細節。為此,筆者嘗試通過用判斷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辨力,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排除法”來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題目來自歷次試題中的錯題或對錯題的改編和拓展。在這一單元的復習中,筆者共整理了20個典型判斷題:
1.物質和意識相互依賴,不可分割。2.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具有絕對性。3.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4.規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不能改變、消滅或者創造規律。……
通過對一系列判斷題的解析,學生收獲頗豐,糾正了不少一直隱藏著的錯誤認識,對這一單元的細節知識基本能做到“不遺巨細”了,學生做起選擇題來自然得心應手多了。
進入高三階段,尤其是二輪復習以來,學生的生活被各科大量的練習充斥,而且一直沒有新鮮知識的刺激,讓學生對日復一日的復習提不起興趣,課堂上的狀態可以用“呆若木雞”來形容,多數學生坐等教師講解,而任課教師囿于進度,索性“一路承包”講到底,至于學生聽進去多少,收獲有多少,恐怕只有學生自己知道了。因此不管是自主復習,還是講評作業,課堂效率實在堪憂。
筆者為改變這種狀態,除了嘗試著換角度、換思維刺激學生之外,還嘗試著換種教學方式,尤其是放開部分作業的講解,把講解內容提前告知學生,并明確告知某題由某位學生講解,在給足學生思考時間的基礎上,部分錯題的講解也由學生承擔。筆者在實踐中驚喜地發現,為了解答一個題目,這位被指定的學生通常要翻閱課本、要請教同學甚至要請教教師,才能自信地在課堂上為同學講解。也許一次作業、一題講解并不能讓所有學生動起來,但是聚沙成塔,加上教師在安排時的全面考慮,這樣就可以將影響力逐漸擴大,學生之間會慢慢形成思考討論問題、深層次解讀課本的氛圍,學習能力悄然生成。
G633.2
A
1005-6009(2017)27-0049-02
1.張麗莉,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43)教師,一級教師;2.貢和法,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43)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