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康/江蘇省灌南縣農業委員會
聚焦農業產業富民 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孫存康/江蘇省灌南縣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灌南縣將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創新思路抓產業,創新理念抓項目,創新辦法促富民,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強度推進,力促產業富民取得新成效,爭做全省脫貧攻堅排頭兵。
縣委提出今年農業結構調整按照 “擴規模、增效益、求精美、創品牌”的目標要求,堅持“總體規劃、頂層設計、產業主導、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五項原則,在產業富民布局上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與優勢特色產業相結合。重點發展工廠化食用菌、精品葡萄、畜禽養殖、優質稻麥、稻田綜合種養、淮山藥等六大產業,形成七大特色產業基地,即:以新安鎮為核心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新集鎮稻漁種養基地,百祿鎮生豬養殖基地,田樓鎮、張店鎮精品葡萄栽培基地,新安鎮、三口鎮淮山藥栽培基地,沂河淌片區肥羊養殖基地,省道沿線休閑觀光產業基地。二是與省農委“四掛鉤兩清單”相結合。依托省農委掛鉤幫扶,根據灌南縣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引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項目,組織一批科技專家、服務項目,扶持一批農產品經紀人、拓展市場,力爭每年都建成、推進、儲備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努力形成可推廣、可持續的發展新模式。三是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相結合。規劃打造 “一二三產業融合,點線面結合”的整村脫貧項目,著力形成前店后廠、生產銷售一條龍、村民綜合服務與電商綜合服務為一體的項目脫貧機制。
堅持把產業扶貧與科技扶貧相結合,提升為農科技服務水平。一是開展精準掛鉤幫扶。按照“全員參與、全程幫扶、全責落實”的工作要求,扎實開展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工作,抽調農業技術人員掛鉤到鄉鎮、聯系到基地、服務到農戶,確保每1個低收入農戶至少有1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認真落實產業富民項目。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一批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創建一批省市級示范帶動典型,培養一批產業帶頭人。三是提供菜單式精準服務。結合優勢主導產業以及農民實際需求,以省農委、南農大、省農科院等專家教授為依托,大力實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學習觀摩、現場指導等方式,每年新增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為產業富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四是大力爭取外地幫扶單位的支持。積極有效地對接省農委相關處室、南京農業大學、蘇州市姑蘇區、太倉市和有關龍頭企業,最大限度爭取幫扶單位在技術、人才、項目、資金、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幫助,為產業富民注入新的動力。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整合資源,擬定項目清單,目前已排出4大類10個具體項目。一是食用菌產業項目。突出新安鎮蘑菇文化小鎮建設,投資2.8億元,新建裕灌高標準菇房3萬平米,建立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1個,全縣食用菌年產值達50億元,帶動農民就業2萬人。二是稻田綜合種養項目。發展稻田養魚、養蝦、養蟹,重點打造新集鎮稻漁生態小鎮,稻漁種養面積新增1萬畝;李集鄉新民村“稻漁果”面積3000畝;3年內,全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擴增至10萬畝,年產值達10億元,力爭每畝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葡萄產業項目。引進陽光玫瑰、夏黑等新優品種,走精品高端路線,發展葡萄采摘休閑觀光農業,3年內,全縣葡萄種植面積擴增至5萬畝,年產值達6億元。四是肉羊養殖、淮山藥設施栽培、冷鏈物流等項目同步推進,讓每個項目落地生根、產生效益,農民獲利、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