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生
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小故事大巨變
郭玉生
基于年齡、家教、思維等差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既有賴于教師吃透教材、把握重點,又要針對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力求課堂引例的故事性、貼近性、系統性;惟其著眼童趣、巧融實例、今昔對比,方能使枯燥的概念化《品德與社會》課走心入腦、打牢印記。
小學生;生產與生活;教育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課,意在通過日常生活中目之所及的生產與生活,使學生初步了解與認知社會,以及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因。就教材內容而言,無論教育對象身處城市,還是居住鄉村,這種基礎性的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教學方法、教學邏輯的個性化,卻使得每位教師的教學效果差別難免。就此,現結合教學實踐,僅就四年級“生產與生活”一課的小故事大巨變,淺析如下。
當下小學生享受的美食可謂琳瑯滿目,隨便讓哪位同學打開書包,都裝有多種小食品,但因年紀小、閱歷淺,他們只知食物豐富,卻不甚了解食物生產的艱辛,更不一定懂得如何珍惜。對此,教師不妨先讓他們說說都吃過什么,再耐心引導這些食物是怎么來的,比如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等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以及農民付出的勞動與汗水。言此,再講述上世紀“大鍋飯”年代,在種子陳舊、缺少化肥的境況下,普遍吃不飽飯的苦日子,直至包產到戶和雜交種子、化肥普及后,吃飯問題才得以解決。以此告知學生,偏遠農村從溫飽到營養的轉變過程,也就是近些年的事,且至今仍有溫飽線以下的貧困戶。因此,不妨請家長配合教師,搞一次家庭憶苦會,以增進學習效果。
但凡50歲以上的人都經歷過窮日子,以60后為例,他們出生時還沒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無論城鄉每家都有幾個孩子,即便是計劃生育后,仍有人為了要男孩,一連生了三四個女孩才總算盼來個男孩,加之國家經濟困難,穿衣服都是個大問題:要么沒有布票,要么沒有錢。一件衣服往往從老大穿到老末,沒有美感可言,只能算是遮羞蔽體,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里女孩白天在坑上蓋被子(沒有褲子),絕非藝術杜撰,確實是那個年代的實情。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服裝才慢慢有了變化。另以鞋子為例,以前能穿上膠鞋、布鞋就不錯了,現在各種名牌鞋多了去,且不再強求衣服、鞋子的經久耐用,而是流行一時即可。當然,要引導小學生切不可一味追求名牌。
曾幾何時,貧瘠而落后的東北農村,幾乎每個村屯都是清一色的茅草房,最原始的是小馬架子,屋里是土地、土炕、土墻,墻角是酸菜缸。草屋冬季雖說不冷,但入夏后常常漏雨。改革開放后,這些草房才逐漸被磚房所取代。近些年,許多農民為了孩子的教育,在縣城買了樓房,過起了亦農亦城的小日子。住房的變化,看似簡單的由草房到樓房、由鄉村到城鎮,但給孩子和家人帶來的變化,卻是多重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人生視野等,悄然與城鎮接軌。以此為題,教師不妨讓在城鎮買房子的農村孩子,講述進城后的新鮮事,并讓他們以作文或口述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些親身經歷、當下發生的住所變化,如引導及時、得法,無疑會增進學生對社會的深層認識。
在小學生的視野里,有關“行”的話題,無非是打車、校車、公交車、私家車,即便是偏遠農村,也極少有人再步行上學(特困地區除外),基本上都是車接車送,且無不認為“學生就應該這樣呀!”對此,教師應在“生產與生活”一課補充此議題:過去,科技落后、國家貧窮,無論離學校多遠,只能步行上學;家庭條件好的,騎一輛自行車就相當不錯了。近些年,國家富強了、科技進步了,私家車多了起來,小學生也坐起了校車。這既是國家實力的外化,也體現著國家對少年兒童的關心關懷,作為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對自己的關愛。當然,從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該步行時還要堅持步行,切不可滋生出門必打車的習慣。
文化生活豐富與否,既是家庭經濟狀況、文化意識的標志,也折射了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但凡從上世紀貧困年代走過來的家長,在回首自己小學時期的文化生活時,無不感慨于當下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和過去的單調枯燥。彼時,偏遠農村的夜晚,孩子最大的樂趣是仰望星星、月亮;條件好的家庭,可能有臺半導體收音機,晚上左鄰右舍的孩子圍在一起,收聽小說、評書、相聲等文藝節目;為看一場露天電影,往往要跑上十幾里的山路;黑白電視、彩色電視、DVD播放機等電器普及后,文化生活才得以質的改變,尤其是網絡、電腦、手機普及后,大山深處不再寂寞了,足不出戶就可盡覽天下大事。如教師能將這些小視野大巨變,融于“生產與生活”課,必深受歡迎。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歌曲《草原之夜》再現了上世紀邊防戰士的愛情故事,也唱出了那個年代信件郵遞的無奈。時光荏苒,當下的鴻雁傳書已然今非昔比:縱使彼此遠隔千山萬水,只要打開電腦或微信,就可以視頻聊天,或將照片、語音、視頻等資料發給對方。
從郵票到鼠標的變化,不過是信息時代個人家庭生活的一個小側面;當下中國的通訊技術,不僅躍升至光纖時代,而且我們的北斗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盡管小學生不一定全然理解這些高新技術,但只要通俗形象(多媒體手段)地展示于課堂,必有助于學生胸懷祖國、堅定理想、刻苦學習。
小學四年級“生產與生活”課,看似內容繁雜、難以歸類,實則內在聯系廣泛,只要生活基礎扎實、平時留心思考、靈活再現素材,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小視野、小故事切入,再運用對比、展望、聯想等邏輯思維耐心導讀,必兼收教學的貼近性、趣味性、藝術性。
[1]楊文娟.小學品德課程中的資源整合[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2]陳孫義.試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97-99.
[3]張志鵬.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S2):79-80.
郭玉生,吉林省永吉縣雙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