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蘭
高中政治提高試卷講評實效性的策略與方法
吳玉蘭
對高中政治進行試卷講評是鞏固所學、彌補漏洞、培養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試卷講評中,一些教師遇到了講評效率低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對高中政治試卷講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講評實效的策略與方法。
高中政治;試卷講評;實效性;策略方法
試卷講評是高中政治教學的重要形式,對鞏固學生知識體系、彌補學習漏洞、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效用。然而,由于教師的講評策略與方法上的一些問題,講評效率并不盡如人意。
下面,就對高中政治試卷學生解題和教師講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依此提出提高講評實效性的策略與方法,以期對高中政治試卷講評的實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中生在政治試卷解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審題不清。一般來說不是不細心的問題,而是對試題所提供的素材的核心、層次及出題意圖抓不住。這可能是由于學生解析問題的能力有欠缺,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思考,也可能是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牢固,在面對試題時不能迅速關聯到知識點。
二是照抄照搬。在解題時,學生能夠找準考點,也能夠準確答出正確的答案。但現在的試卷一般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性,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事件。而學生在解答時脫離試題所給的素材背景,完全照抄理念,與試題脫節。
三是主次不分。學生在答題時往往會出現分不清問題的重點,不是答非所問,就是問一答三的問題。答案主次不分,不用答的內容也答上,既費時費力,又影響分數。
從教師講評的方面看,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對學生答題的問題沒有系統分析。對學生解題的問題,教師不了解,不清楚,在講評時也就會缺乏針對性和方向性。
二是對講評過程沒有設計。講評中,只針對具體試題進行講評,而沒有對整個講評過程進行把握。不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沒有條理。
三是對講評的理解有誤差。認為講評就是糾正錯題,這是片面理解。講評,不僅是對學生知識能力的糾正,而且是一次教學活動,要讓學生在講評中習得普遍的、規律性、拓展性的知識。
四是講評過于死板。因為是針對學生的錯題,教師在講評時往往板著臉,不是批評就是指責,嚴重打壓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下面,針對以上問題,圍繞提高高中政治試卷講評實效性提出具體策略與方法。
1. 給講評定框架
講評也是一個教學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是隨意的和隨機的,每一次講評都應依照一定的步驟來實施,才能保證講評的實效。
一般來說,講評應依照分析、講評、鞏固、總結四個步驟來實施。
教師在講評前應首先對試卷及答題情況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包括學生答題的問題、試卷試題類型及考點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對需要講評的內容和方向進行設計,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評。講評之后,教師可通過練習、討論、拓展等形式引導學生對講評的內容進行鞏固。最后,對本次講評的內容、知識、方法等進行歸納總結,使講評條理化、系統化。
2. 評語要學會借題發揮
講評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學會做某個具體的題,而且是要能使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某個類型的試題得到清楚的認知,使學生能夠通過這次講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講評中,教師應學會利用一個試題,由點及線、由線而面地展開教學,以調動學生思維,實現知識和解題能力的遷移。如,“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為什么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教師對題目進行分析,對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講解后,可以要求學生變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如,將題目改成“用唯物論來分析毛澤東思想”或“鄧小平理論與辯證唯物主義是怎樣的關系?”“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說明為什么要貫徹科學發展觀?”等等。
3. 講評過程應靈活開放
講評試卷也應像常規教學一樣,采用靈活開放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試題有深入把握,實現講評的實效性。
教師在講評時,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來調動學生思維。如,“這道題是考什么知識點?”可以請答對的同學來表述“你是怎么想的?”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讓講評的過程活躍起來。
講評,也可以是討論式的、探究式的。教師給學生具體題目,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個題目怎么解、怎么答,答錯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換個問法會怎樣等等。讓學生主動思考、交換有無,教師再進行適當的指導、補充、梳理,使講評既生動又高效。如,事件分析——“多名大學生為救落水少年而獻身”。在學生們進行“義和利”的價值討論后,教師應肯定學生們的思路都沒有問題,最后提示學生“從考試的角度、出題者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高中政治試卷講評的實效性,教師應避免講評的隨意性和隨機性。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按一定步驟,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講評,并注意講評的系統性、目標性和靈活性。
[1]呂俊年,陳科芝.高中政治試卷講評課教學過程研究[J].考試周刊,2015(55):4.
[2]周虹.淺談如何上好高中政治試卷講評課[J].新課程:中學版,2010(10).
吳玉蘭,贛南師范大學,江西省贛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