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泉
問題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周伯泉
問題是思維的鑰匙,是教師組織課堂的重要環節。初中歷史課堂中,如何優化問題教學,點亮歷史課堂?筆者以為,教師巧于設計,精于點撥,契合學生身心,通過創新問題設計的策略,必然會讓歷史教學沉浸在高效的氛圍中。
歷史教學;問題;策略
問題教學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恰當的問題教學,可以有效地啟發學生學習的思維活動。一般情況,問題教學是以問題為線,通過提出問題、細化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步驟,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認知過程。這一教學方法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它并不只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回答問題那樣簡單,它還包括了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以及課后的教學反思,特別是在準備階段,教師還應當對學生的總體情況有明確的認識,對教學內容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問題教學運用得較少,加大利用率對于緩解教師“一言堂”的情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著積極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雙向和多邊的交流,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善于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充分考慮施教對象的總體水平及各方面的經驗等,按照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盡可能地使陌生的知識熟悉化、趣味化、生動化,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學生的求知欲望。當把教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就能夠將現實和歷史進行對比,體會到知識的實用性,進而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自己學習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例如:在學習《海峽兩岸的交往》時,可以聯系時事:中國臺灣省現任領導人蔡英文(民進黨),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就大肆鼓吹“兩國論”及“一邊一國論”,并且期間蔡英文拒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千方百計地阻撓和破壞兩岸關系。而我們都知道臺灣歷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必然會實現統一。設計問題:①臺灣在古代稱什么?在歷史上發生了哪幾次大陸與臺灣密切往來的史實?②在近代歷史上,臺灣曾經有與大陸分離的歷史,是哪次?
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緊密聯系現實社會、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教師必須從現實社會和學生生活的實際中認真尋找和歷史教學內容有關聯的現象、事件、問題或內容,設計教學安排,進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分析,運用學到的知識分析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和主要的事件,并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玩游戲是每一個學生的天性。教學中可以創設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教學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能使他們在親身體驗知識和鞏固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開發智力,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繁榮一時的隋朝》一課中,關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概況時,利用等式“3+4+5=1”來完成隋朝大運河的概況的學習,對這里的“3、4、5”具體所指進行提問,根據地圖,學生可以演示這里的“3、4、5”,其中“3”代表“三點”[中心點洛陽,起訖點: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余杭(今杭州)],“4”代表“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5”代表“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1”代表“一條運河”。
通過巧妙的設計問題游戲,將問題融入到游戲中,借助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主動進行探究,主動進行分析,進而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問題游戲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
每一次教學活動都應當以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中心,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突出重難點,剖析重難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易化重難點。也就是說在教學活動中,合理設計指導學生進行思考,用一些直觀的內容和重點進行對比分析,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分析其中的聯系和區別,此外還可以進行直接啟發引導或者是分層次設計問題引導。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中,為了再現戰爭的殘酷情景,選擇《馬恩河戰役》影片的兩個鏡頭:一個鏡頭是在大雨滂沱的環境下,英法聯軍、德軍雙方戰士在戰壕里互相向對方射擊,而戰壕里的積水已齊腰;另一個鏡頭是圣誕節那一天,雙方戰士沒有繼續激戰,而是同時在戰場上尋找自己戰友的尸體并掩埋,甚至有的還握手問候。學生看了以后感到不可思議,同時又很感動。教師巧妙地選擇了兩個不可思議的場面,并提出問題:①戰爭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舉行?②為什么在圣誕節那一天雙方能如此默契地不發一槍一彈?③戰爭是為了滿足誰的需要?④我們從中可受到哪些啟發?我們應如何做?通過觀看這兩段影片,以及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使學生體會現如今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激發了學生要樹立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人生目標。
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重點內容和難點所在,通過認真分析重難點,巧妙地創設問題,靈活地運用圖片、視頻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分析,將學習的主動權、話語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創新的動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扎實地掌握教學重難點。
總之,問題教學法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充分體現學生進行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還充分體現了當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
周伯泉,江蘇省淮安市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