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平 朱金蘭/江蘇省泰州市農林畜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
泰州大力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許燕平 朱金蘭/江蘇省泰州市農林畜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生產者約束自己的生產行為,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更有助于提升農產品的信譽和形象,進而為農產品品牌的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助于政府部門更好地監管農產品質量,能夠及時發現農產品流通中出現的問題并追根溯源。
(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有力推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的開展
作為農業大市,江蘇省泰州市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一直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的開展。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環節多,需要通力協作,共同推進。為此,市農委成立了由分管領導為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小組,三市三區的市(區)委、市(區)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也專門組織力量,明確工作職責,部署落實階段性目標任務,指定專人負責生產主體的日常監管、監督抽檢、追溯平臺操作等工作,形成了“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上下聯動推進”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強化檢測體系建設,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以“市級農產品檢測中心區域檢測為重點,縣級質檢站為骨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監測點和生產(養殖)基地為基礎”的四級農產品檢測體系已開始形成。近年來,市農林畜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建設步伐加快,中心共投入資金2500萬元,其中儀器設備1500萬元,建成了總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實驗室,購置了儀器設備150多臺套,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2015年中心通過省級實驗室資質認定復評審加擴項的考核,重點增加農(畜、水)產品共93種藥物殘留定性確證的氣(液)相串聯質譜法,能夠對藥物殘留速測結果為陽性的農(畜、水)產品進行定性確證,中心的檢測能力顯著提升,檢測水平進一步提高。興化、靖江、姜堰等市(區)農產品檢測站順利通過省級雙認證,泰興市農產品檢測站已通過省級計量認證,各檢測站均能正常開展市區蔬菜農殘定量例行檢測工作,對速測結果為陽性的蔬菜能采用氣相色譜、液相色譜等方法進行復檢。全市所有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部分生產(養殖)基地都正常開展蔬菜農藥殘留的速測工作,全市所有生豬屠宰場也都將瘦肉精速測列為常態化工作。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建有農(畜、水)產品速測點270多家,其中蔬菜農藥殘留速測點200多家,生豬“瘦肉精”速測點51家,水產品違禁藥物殘留速測點22家,全年上傳農藥殘留有效檢測數據84000多個,生豬養殖、屠宰環節的“瘦肉精”速測27000多批次。靖江、泰興、興化市及姜堰區開始相繼承擔省下達所轄地區的水產品快速檢測工作,對所轄市的水產養殖基地、批發市場開展水產品中孔雀石綠、呋喃唑酮代謝物的快速檢測工作。
(三)強化追溯職責,健全工作機制,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的規范開展
為明確追溯管理職責,逐步建立組織管理體系,重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市農委積極推進農業“三品”認證,要求強化“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 加大農業投入品整治力度,深入開展瘦肉精、獸藥、飼料、生鮮乳專項整治活動,落實養殖、收購販運、屠宰等關鍵環節的投入品監督檢測管理,確保監管措施日常化、制度化,確保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切實加強追溯信息的核查,針對提供虛假信息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嚴厲打擊失信行為,以保障追溯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結合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生產檔案記錄、包裝標識、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等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逐步形成。
(一)部門之間尚處于磨合期
2014年,泰州對市級及各市(區)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進行了調整,泰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對食品實行集中統一監管,同時承擔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市農委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各市(區)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管三部門的職責以及衛生部門承擔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組建了市場監督管理局,掛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牌子,實行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合一”的管理體制。通過對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整合,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責任和能力得到了切實加強,而農業部門不僅要承接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還要負責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但是在充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能力方面卻沒有提出硬性規定和項目支撐。職能重新調整后農業部門和食藥部門在任務分工和業務銜接上還沒有完全厘清,部門之間的工作還在協調磨合過程中。
(二)相關主體認識不到位
一是生產主體沒有充分認識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強制性的要求,在建立可追溯系統時,必然會增加成本,而且不可能立竿見影,導致參與主體積極性不高。同時,部分參與主體覺得建立可追溯制度反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導致參與主體意識淡薄。二是消費者缺乏意識。消費者對可追溯的含義了解不夠深入,沒有建立起及時查詢相關信息的意識,更不愿意購買比普通食品價格高的可追溯農產品。同時,政府宣傳力度還不夠,大部分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對可追溯系統缺乏認知,推進的力度不夠。
(三)追溯成本較高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需要開發追溯信息系統,制定相應的工作制度,配備相應的信息傳遞硬件及軟件,購置標簽打印、信息采集等專用設備,制作并使用二維碼、信息條形碼等農產品質量追溯標簽,并對參與項目實施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人員進行專項培訓。這些前期投入對于一般農業生產企業或合作社來說,成本相對偏高,在沒有項目資金扶持基礎上單靠生產者自身難以推進。目前泰州市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追溯的認知度不高,有的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追溯根本不了解;追溯產品和非追溯產品的價格差距沒有拉開,優質不優價的現象比較普遍,參加追溯的主體付出了追溯成本,卻未能獲得較高利潤,導致相關市場主體缺乏參與意愿。另外,農產品初級生產環節還是以農戶為主,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低。分散的主體和經營,對采集全面完整的農產品追溯信息帶來了巨大挑戰,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的成本和難度,這些都影響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強化部門協作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管理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對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打造品牌農產品、建立農產品“從田頭到市場”全程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依法開展農產品生產環節、銷售環節質量安全監管等各項工作的綜合體現,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的重要手段。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需要農業、食藥等多個部門的大力配合才能貫徹落實。因此,國家應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涉及的人員、范圍、項目,不合格農產品的無害化處理及各監管部門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等,統籌協調好農業部門和食藥部門在源頭和市場的執法監管工作,為穩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廣泛開展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相關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的認識
通過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形式開展公益宣傳,普及追溯食品安全知識,強調建設可追溯系統的重要性,正確引導公眾消費。對政府工作人員,要通過培訓增長業務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和監管水平,盡快形成一支熟悉政策法律、通曉技術管理的可追溯系統監管隊伍;對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從業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職業水平和技術標準,學習可追溯任務和操作規范。這樣全方位的開展教育和宣傳活動,一方面能夠保證參與追溯企業的利潤;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到質量安全中,實現社會共治,有利于追溯體系更加順暢的運行。
(三)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的經費投入,強化各級追溯監管能力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伴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泰州市以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為切入點,落實“以環節監管為主,產品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責任分工,牢牢把握“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監管”的工作核心,在各市(區)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工作面廣量大,要求高,及時有效的經費投入是追溯監管制度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各級政府應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工作的補貼性政策,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專項資金,把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質量監管、產地環境保護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優化基層監管站的設備、技術,對監管力度大、投入精力多的基層監管人員要根據地方全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和績效考核,給予一定比例的經費補貼,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建立長效溯源機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工作常態化開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溯源管理主要體現在各級政府和部門工作責任的落實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與規范實施。一是完善考核制度。建議各級政府每年都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列入目標管理考核內容,農委專題下發文件明確工作任務和考核指標。二是層層落實責任。政府與部門、部門與職能科室簽訂質量安全責任書,職能部門與各生產經營企業、合作社簽訂承諾書。三是健全日常工作制度。督促企業全面建立完善各項質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標準化生產措施,建立健全生產銷售記錄臺賬,以各項規章制度來規范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促進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企業(基地)從質量安全組織管理、保障體系、標準體系、監測體系、質量追溯體系等方面按照標準進行制度化動態管理,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秩序。開展專項整治活動。針對隱患,開展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各類生產、經營違禁農業投入品的行為。開展生產過程中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通過制度化、規范化專項溯源檢查活動,促進企業提高質量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工作的常態化開展,提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