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敢/江蘇省海門市副市長
加快結構調整 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陳 敢/江蘇省海門市副市長
江蘇省海門市濱江臨海,區位獨特,是環滬重要節點城市,也是江蘇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市。做好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要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創新力度,持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著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壯大農業優勢和特色產業。做好農業六大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做大做強海門山羊、四青作物、優質瓜蔬、花卉苗木等優勢農業產業,推動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二是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園區。加快打造三廠星期七生態休閑農業綜合園、智谷綠海生態農業園、海永現代休閑農業園、悅來農業科技綜合園等市級重點農業園區;鞏固提升八大南通現代農業標準園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建設規劃、擴大規模、提檔升級,全年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4000畝。三是深化對接服務上海。加強供滬農產品基地和在滬銷售窗口建設,新建一批主營上海的農業園區、專供上海的生產基地,打造上海農產品首選供應基地。放大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效應。立足“江海風情、田園風光”,整合旅游資源,精心設計包裝,突出疊石橋購物游、蠣岈山航樂游、海永生態游、“羊家樂”田園風光游等四季旅游品牌,支持星期七、綠海智谷等爭創省級鄉村旅游集聚區,海永鎮爭創省級休閑旅游度假區,打造長三角地區鄉村旅游重要集散地。
(二)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優勢特色型、科技創新型、規模帶動型和出口主導型的龍頭企業。全年新發展農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新培育南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新培育自營出口企業2家。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000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35%以上。三是發展多種經營主體。重點實施智能家庭農場為主的培訓行動計劃,新培育家庭農場100家,新發展示范家庭農場12家,其中南通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6家,力爭新增家庭農場經營面積5萬畝以上。
(三)著力增強農業發展支撐能力。一是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突出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將農田基礎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園區建設、農村環境建設有機結合,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二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啟動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新建智能溫室項目3~4個,新建物聯網示范點3個。三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加快推進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培育南通市級農機化科技示范基地2~3家、海門市級農機化科技示范基地5家。
(一)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廣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的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積極培育“養殖場+農田、養殖場+沼氣沼液+農田”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經營主體5個,培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村1個,進一步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水平。
(二)大力發展綠色品牌農業。推進特色農業品牌化。重點在海門山羊、海門黃雞、沙河豬、芋艿、洋扁豆、香芋等特色農產品中,鼓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培育馳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推進品牌農業標準化。加快相關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和完善,形成相應的標準體系。加大農產品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省級以上產業聯盟的爭創力度。
(三)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規模養殖場設施設備改造升級,配套建設畜禽養殖戶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大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新建大中型沼氣糞便污水處理工程15處,新建沼氣發電并網工程3處,80%規模養豬場實施沼氣發電并網工程,進一步完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體系薄弱環節,確保已建無害化處理中心正常運行。推進禁養區57家養殖企業的搬遷關停工作。全面實現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積極推廣油菜機收,實現油菜秸稈還田。加大秸稈原料化、燃料化、飼料化應用推廣力度,提高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效率。
(一)加快特色鎮村建設。圍繞新型城鎮化,促進中心鎮和美麗鄉村梯次發展。推進中心鎮產業綜合體建設,加快產城融合步伐。全力培育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家紡小鎮”、臨江生物醫藥科創園“科技小鎮”、悅來“教育裝備小鎮”等特色小鎮,盡快進入中國特色小鎮行列。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分類有序推進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省級美麗鄉村、傳統村落保護、康居村莊、新型社區等示范項目建設。
(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扎實開展沿公路、河道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和農村環境整治百日行動活動。結合造林綠化、農村道路提檔升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水利工程等重點項目,全面推進農村綠化、道路亮化、村莊美化等工程,加快區域性中轉站基礎設施改造。深入開展省級“康居鄉村”和“水美鄉村”,“南通市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示范鄉鎮”和“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積極探索家紡業、農業綠色垃圾的能源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新路徑,選擇區域性試點,探索家紡、農業廢棄物分類收集、綜合利用新舉措。
(三)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推動基礎設施向鎮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鎮村覆蓋、管理功能向鎮村輻射,提高城鎮的承載能力和宜居程度。建設農村公路50公里,建設改造橋梁15座。疏浚縣鄉級河道17條(段)、完成土方80萬方,對2.5公里縣級河道進行塌方修復。實施第八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第二年度工程,完成8個村的水系溝通、河道清淤、護坡綠化、新建(維修)閘站等工程。
(一)千方百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繼續完善扶持政策,鼓勵各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市財政仍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扶持村級發展物業項目,力爭實現全市年營收入超35萬元村全覆蓋,超50萬元村占60%以上,超70萬元村占20%以上。全力推進經濟薄弱村、區鎮、幫扶部門三方合力購置物業項目工作,為經濟薄弱村持續增收打下基礎。
(二)想方設法拓展富民空間。
把促進轉移就業作為重點,統籌城鄉就業工作,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注重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培育農村電商、農家樂、鄉村旅游等農民收入新增長點。
(三)多方合力開展扶貧攻堅。
深入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策”原則,推行“供菜單”制度,精準施策到村到戶。做好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動態管理監測工作。對建檔立卡脫貧致富奔小康農戶實行動態管理,加強低收入人口的監測。全市累計脫貧率達60%。做好低收入農戶大病大災防范保障工作。繼續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繳納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加低收入農戶抗病抗災抵御能力,使低收入農戶在大病大災面前有保障。堅持開發式扶貧,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生活。做好整村推進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工作。
(一)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三權分置”。探索土地規模流轉新模式,通過全市土地流轉數據庫建設、土地流轉保險基金設立以及市場流入方準入機制等,結合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一步激發土地資源活力,爭創省級“三權分置”示范縣。穩步推進農村“雙置換”、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累改革經驗,爭取在面上推廣。
(二)創新城鄉管理體制。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引導市級中心鎮因地制宜、產城融合,推動設施完善、產業集聚、服務提升,加快向現代化小城市發展。鼓勵各地探索符合實際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路徑,構建成本科學分擔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鎮常住人口落戶率,全面推進居住證制度。依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
(三)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完善投入機制。整合涉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等措施,拓展“三農”投資渠道。破解融資難題。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和再擔保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鼓勵在符合條件的區鎮增設具有信貸功能的營業網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引導保險公司增加險種、擴大覆蓋面,提高農業規避風險的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