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群/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凌志群/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是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區、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試點區。近年來,該區遵循“試點先行、整體跟進”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著力培育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兩大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規模適度、價格適中、主體合格、效益顯著、服務完善”,符合本地實際并具有姜堰特色的“橋頭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模式。
一是明確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權能。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對集體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明確農民集體對承包地發包、調整、監督、收回等各項權能。對全區75萬畝耕地所有權進行了明確。二是明確農戶的承包權能。建立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制度,應確權的224個村完成權屬調查、審核公示,合同簽訂率達95%,基本完成證書頒發工作。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賦予了土地承包權人對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流轉和收益等權利。三是賦予經營主體經營權權能。賦予經營主體更有保障的土地經營權,土地經營權人對流轉土地依法享有在一定期限內占有、耕作并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利,有權在流轉合同到期后按照同等條件優先續租承包土地。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提升地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依法依規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
農場和為農服務組織兩大主體培育
一是培育家庭農場,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該區把培育家庭農場作為解決農村土地經營的主要路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兼顧土地流出方、流入方和村集體三方利益,嚴格把好主體準入、規模適度、價格適中等關口,堅持本土化原則,將種植經驗、專業技能、資信情況等作為競標依據,從種田大戶、農機手中擇優選擇經營戶,從源頭防范經營風險。截至去年底,全區共培植家庭農場1605家,其中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13家。二是培育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有效破解了“怎么種地”之困。以5000畝耕地為服務單元,全區統一規劃布點,建設為農服務綜合體。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引導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和專業服務合作社相互合作,利用財政扶持資金、村集體資金和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入股資金,集中建設糧食烘干中心、農機具集中存放中心、農資配供中心、育秧中心等硬件設施,為家庭農場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每個綜合體占地不超過5畝,區財政補助100萬元,既避免亂搭亂建、浪費土地資源,又節省了家庭農場設施投入。截至去年底,該區建有為農服務綜合體86個,今年計劃再建15個,實現全區50萬畝稻麥田服務全覆蓋。在為農服務綜合體基礎上整合原有的農機、植保、糧油產銷、為農綜合服務等合作社,組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加盟家庭農場集中提供農技、氣象、信息、培訓等公益性服務,以及農機、育秧、植保、農資配供等市場化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廣大農場主各種服務需求,更為基層組織更好地引領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同時,也為村集體增收開辟了新途徑。
為切實解決家庭農場“可持續發展”問題,該區加大扶持力度,近三年先后出臺各類政策性文件38份,為家庭農場健康發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保障。一是強化金融支農。區政府與人民銀行姜堰支行強化合作,區財政投入755萬元,建立新型經營主體資信評價系統,設立擔保風險補償基金,開辟土地流轉經營權、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開發“一次授信、隨借隨貸”的金陽光系列產品,創新富農貸、惠農貸、金農貸、保險保障貸款等,滿足家庭農場的資金需求。二是注重產銷銜接。組建區、鎮糧油產銷行業協會,與家庭農場全程訂單合作,主打“姜堰大米”地理標志品牌,通過訂單和電商銷往高端市場。區財政安排200萬元啟動資金,設立糧食訂單風險補償基金。全區訂單種植面積達18萬畝。三是夯實基建配套。整合資源,整鎮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投債貸”投入機制,投資4.8億元在姜堰東部干線4個鄉鎮建設連片10萬畝高標準農田。橋頭鎮整合4300多萬元建成家庭農場萬畝示范區,高標準規劃、高強度投資、高水平建設,保證了家庭農場高標準耕地要求和機械化作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