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明 嚴冬平 楊小麗/江蘇省泰興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泰興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探究
袁玉明 嚴冬平 楊小麗/江蘇省泰興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農業保險是一項惠民工程,對發展農業經濟、保障農民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推進,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現,農業保險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探究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江蘇省泰興市自2007年開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保險范圍逐步擴大、保障力度逐年增強,有效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較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2016年實現高效農業保險保費5906萬元,占農業保險總保費的68.67%,基本達到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要求。
(一)農業保險領域不斷拓寬,促進了高效農業穩步發展。泰興市在實現水稻、小麥、油菜等主要種植業保險應保盡保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高效特色農業保險的路子,于2008年簽訂了全省第一份大棚蔬菜政策性保險保單,率先實施了高效農業保險,并列入國家保監委高效農業保險條款。2014年,泰興市首創花生、芋頭種植保險條款,豐富了江蘇省種植業保險險種。高效農業保險險種從2007年單一的能繁母豬保險險種發展到2016年涉及山羊、肉牛、淡水魚、花生、芋頭等22項險種,涵蓋了全市高效種養殖業主要領域(具體險種見表),高效農業保險保費也從2007年的387.13萬元發展到2015年的5906萬元。
(二)財政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提高了農戶參保積極性。從2012年開始,泰興市建立了高效農業發展扶持獎勵與農業保險掛鉤制度、保費優待制度,將高效農業保險作為落實新增高效農業發展扶持獎勵政策的前置條件,對上年承保的高效農業無理賠的實行保費優待,優待部分的保費由市財政承擔。2016年,省明確了列入財政獎補目錄范圍的25項險種,泰興市結合本地高效農業資源現狀,對未納入省財政補貼目錄范圍的仔豬、花生、淡水魚等保險條款,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對仔豬保險,農戶只需自繳30%的保費,市財政承擔保費的70%;對生豬價格指數、肉牛、淡水魚、花生、芋頭等,農戶只需自繳40%的保費,市財政承擔保費的60%。同時,市財政局在規范編制各險種農業保險保費資金預算,并按實際承保進度配套到位的基礎上,根據高效農業續保量逐年增加的實際及時調整預算,追加安排資金。
(三)服務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增強了抵御災害風險能力。一是宣傳發動不斷深入。充分利用電視、報紙、鄉鎮(街道)為農服務窗口等載體平臺,接受農民的政策咨詢,廣泛宣傳高效農業保險政策精神。二是減災避災體系不斷完善。建立農業保險氣象預警機制,充分發揮氣象預警短信發布平臺作用,及時發布避災減災措施,增強投保農戶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意識。三是農險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各鄉鎮(街道)經濟服務中心成立了三農保險服務站,各村(居)建立了三農保險服務點,建立健全了市、鎮、村三級聯動的農村保險服務網絡。四是經濟補償功能不斷凸顯。建立了農業保險資金專戶,單獨建賬,封閉運行,確保農業保險資金專款專用。
(四)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助推了其他涉農保險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廣泛深入宣傳,以及越來越多的參保農戶從中受益,廣大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認識更進一步,參保意識逐漸增強,無形中助推了農村家庭財產保險、農村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諧鄉村家庭財產人身意外組合保險、農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其他涉農保險的發展。2009~2016年,泰興市累計實現涉農保險保費4699.61萬元、理賠3582.14萬元,農村風險防范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對轉移農業風險、穩定農業生產等方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業的基本特征和政策性保險在業務拓展、承保、查勘理賠等方面的復雜性,實際操作中尚存在一些難題。
(一)農民風險意識不強。有些農戶認為地小賺錢少,保不保險沒關系,遭災受損時只要找政府救濟;有的農戶參保之后,當年沒有出現災情,次年就不愿再參加保險;有些農民辦了保險之后,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過分依賴保險,導致損失擴大;還有些農戶對農業保險認識存在偏差,在遭受災害時對保險理賠寄予過高的期望,一旦達不到心理預期就容易滋生不滿,主動參保、自我防范的積極性不高。
(二)基層農保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等相關工作主要依賴于鄉鎮(街道)經濟服務中心、農技服務中心和畜牧獸醫站,基層站所本身承擔的職能工作較多,對于繁重的農保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應對。
(三)出險理賠定損操作難。由于泰興市水稻、小麥、油菜等主要種植業實現了應保盡保,播種、收割等又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遇到突發性自然災害,無法在短時間內按照規范程序完成查勘定損。同時,農保理賠工作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工作人員既要懂保險業務知識,又要懂農技知識,給查勘定損理賠工作增加了難度。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農業增效的安全網、農民增收的護身符,也是農村發展的保護傘。為更好地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惠農效應,幫助農戶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泰興市應立足當前農業發展新形勢,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奮力推進農業保險健康持續發展。
(一)積極推動高效設施農業,著力打造穩定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設施蔬菜,堅持以省和泰州市農業園區為載體,以“菜籃子”工程建設為重點,扎實推進蔬菜生產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不斷優化畜牧業發展布局和規模養殖結構,提高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充分發揮臨江優勢,堅持以現代漁業精品園、現代漁業示范場(基地)和現代漁業示范村為重點,扎實推進特種水產養殖。只有農民生產效益提高了,才能讓農戶愿意在農業保險上投入,舍得花“小錢”保“大平安”。
(二)全方位開展宣傳引導,切實增強農戶風險意識。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有效運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以及發放宣傳資料、進村入戶面對面宣傳等多種途徑,大力普及政策性農業保險相關知識,尤其是將高效設施農業保險的意義、主要險種、保費標準、財政補貼比例、保險金額和保險責任等宣傳到千家萬戶。
(三)著力強化創新驅動,逐步豐富農業保險險種。隨著高效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和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戶的多樣化需求。在繼續實行“聯辦共保”模式對水稻、小麥、油菜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品種進行保險的基礎上,要對規模經營主體創新開辦主要種植業附加險,提高保障水平;要創新保險條款,對品種和面積較少、種植分散、高投入高產出的小品種,開發差異化的農險產品,滿足農戶參保需求。同時,要積極探索新的參保模式,對一些特色農保產品可以參照農機保險模式,實行市場化操作,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支持保險公司獨立開展商業化自營。
(四)不斷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全力推動保險擴面增量。加強政策引導和財政扶持,將農業保險始終作為一項惠農政策來推行實施。要加強農業保險相關預算,不斷擴大省財政獎補目錄范圍的險種,逐步提高地方財政補助比例,激發農民參保積極性,為高效農業保險的擴面增量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
(五)注重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持續增強農保服務能力。一要不斷簡化理賠工作流程。要在進一步規范出險查勘理賠工作程序的基礎上,督促保險公司探索改進理賠方式方法,提高保險查勘定損技術,簡化理賠流程,確保理賠的合理性和時效性。二要健全完善減災避災工作體系。繼續依托氣象局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氣象預警機制,升級完善氣象信息預警服務平臺功能,實現平臺信息分類、分群組發送。三要加大農保隊伍建設力度。當前,基層沒有專職的農保機構和工作人員,主要依靠鄉鎮經濟服務中心、農技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等協助服務,而這些基層站所大多數人員少且年齡老化。因此,要考慮根據鄉鎮規模、工作量大小招聘1~2名思想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兼職人員,切實加強基層農保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