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法/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委農村工作部
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
鄭家法/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委農村工作部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需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又需要村集體既有“苦錢手”又有“聚錢斗”,更需要開展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通過采取“三個強化”,規范收支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為村集體經濟“節流”,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挖掘存量資產資源的增值潛力,豐富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為村集體經濟“開源”,促進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近年來,淮陰區先后出臺了《全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淮陰區村級權力運行制約監督辦法(試行)》《關于加強全區農經站賬戶管理及村級財務票據管理規范的通知》,把“三資”管理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為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進一步增強管理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叭Y”管理制度雖好、雖多,但關鍵之處是要落實到位、執行到位,做到把制度既“掛到墻上”、“放到桌上”,更“落到地上”、執行到“三資”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避免出現“重制定、輕執行”現象。淮陰區把強化制度的執行力作為加強全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重要抓手,真正把制度的各項規定一一落地生根。一是宣傳到位,解決“知”的問題。知曉制度是執行制度的前提。區鄉兩級業務部門要運用各種形式和方法,宣傳省市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規定),開展制度普及和宣傳活動,讓制度深入到鄉村干部的心中,讓他們正確認知在“三資”管理過程中的個人行為,為推行“三資”管理制度奠定思想基礎,使執行“三資”管理制度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避免出現讓制度止步于紙張上和干部意識中的現象。二是加強培訓,解決“用”的問題。盡管新出臺的“三資”管理制度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對一些具體業務人員而言也要有熟悉的過程,也要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平臺、財務公開微信平臺、“三資”管理監測平臺等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必須通過培訓的方法,讓財務管理人員學習和掌握其操作方法。三是檢查監督,解決“行”的問題。再好的制度,僅靠執行者個人自覺是難以保障執行效果的,檢查監督是確保制度執行必不可少的環節。區業務指導部門要通過實地檢查、網上監控等方法,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監督檢查,鄉鎮政府要加強村賬村財管理和農經站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制度落到實處,以提高制度的威懾力。四是嚴肅查處,解決“糾”的問題?!叭Y”管理制度出臺后,盡管有自律他律的措施,但有規不依、執行不嚴等違反制度的現象仍不可避免,給“三資”管理制度的威信大打折扣。要繼續開展農村集體“三資”處置重點抽查和村級財務區鄉兩級審計工作,嚴查不執行“三資”管理的人和事,對存在的問題要按要求按規定糾正到位。五是領導垂范,解決“服”的問題?!叭Y”管理制度對所有人都具有約束力,不針對某個人或特定人群。鄉鎮領導層面、農經站層面、村級層面的領導,都要率先垂范,帶頭執行各項財務制度,不壞規矩,為下級作好表率。這樣,領導帶頭執行制度了,上行下效,下級就會按制度辦事,心服口服地執行各項制度。
一是真正做到“雙代管”。目前,有極少數鄉鎮對村賬村財仍沒有完全“雙代管”,只管賬不管錢或管賬管部分錢。“雙代管”制度執行不到位,給村級集體“三資”管理特別是資金管理帶來很大的漏洞?!度珔^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明確要求“全面實行村賬鄉鎮代管”,凡至今還沒有實行“雙代管”鄉鎮,必須盡快實行“雙代管”,切實把村賬村財代管起來。二是切實把好收支關。村級“三資”管理要規范,資金管理是關鍵、是“總開關”。要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一個入口進水、一個出口出水”,村集體所有收入、收益都應及時入賬核算,做到應收盡收。所收款項及時繳存鄉鎮農經站(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專戶管理,實行票款同行,不準坐收坐支,不準“白條”抵庫,不準公款私存。要定期與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中心核對賬目,定期盤點庫存現金,做到日清月結、賬款相符、賬實相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支出的原始憑證,原則上必須為正式發票,并嚴格按照《淮陰區村級權力運行制約監督辦法(試行)》規定的審批程序進行審批入賬。三是資產資源處置一律進平臺。要按類別建立村集體資產資源臺賬,及時記錄增減交易處置等變動情況。要認真落實《淮陰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有關要求,凡是農村集體“三資”的出讓、租賃和發包、開發利用、采購固定資產以及村級工程項目等,一律進入區鄉兩級農村集體產權流轉交易中心交易(處置),同時進一步規范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從源頭上遏制“三資”處置過程中暗箱操作、從中得利的腐敗行為。
在日常監管上,要放大“三資”管理信息監測平臺作用。鄉鎮、村要及時錄入、及時更新“三資”管理信息監測平臺賬務數據,區鄉兩級農經部門加強平臺運行監督及平臺業務數據監督,認真查閱、認真分析各類數據,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實時預警、實時監控“三資”運作的作用。一是加強民主理財和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村里要成立5~7人的民主理財小組,嚴格實行“先理財后審批再入賬”的流程。村級財務收支審計原則上一年一審,村干部任期與離任經濟責任、征地補償款的使用與管理、“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以及村民反映強烈的“三資”問題實行專項審計,審計工作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審計結果向村民公開。二是加大財務公開工作力度。要在公開信息、公開交易、公開操作上下大功夫。要定期公布村級財務,各村在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設立財務公開欄,每半年公布一次以上。積極創新公開手段,有條件的村要學習借鑒太倉市半徑村、儀征市紅光村運用“e陽光”平臺公開推送村集體財務信息的做法。要規范財務公開內容,凡是財務收支、債權債務、干部報酬、征地補償及分配、集體資產資源處置交易發包情況及經營性收入、上級撥款、社會捐贈、“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支農惠農補貼、社會撫養費征收、城鄉低保、救災救濟款物以及上級下撥的其他幫扶資金分配使用情況等都要公開。要規范財務公開程序,所有公開項目公開前要經村“兩委”和農經站審核,以確保公開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建立財務公開“四簿一單一表”,即村務公開內容登記簿、村民議事登記簿、村民意見及處理情況登記簿、民主理財登記簿、村級民主理財報告單、村財務收支公布表等,既留下財務公開的印跡,也便于群眾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