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芳/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泰興分校
造就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孫建芳/江蘇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泰興分校
江蘇省農廣校泰興分校按照農民培訓項目實施總體要求,農民培訓工作早啟動、早實施,有力地提高了全市農民綜合素質,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推行“菜單式”培訓。組織培訓前,泰興農廣校通過召開座談會、到戶咨詢、深入調研等形式,全面了解農民對培訓的具體需求,并結合該市實際和農業主推技術,確定培訓專業、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方式;聘請有關專家,以畜禽、水產、蔬菜等規模種養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為主,編寫通俗易懂的農業實用技術明白紙。結合農業生產特點和各鄉鎮區位、產品特色,提供個性化培訓菜單,由鄉鎮根據農民需求自主選擇培訓內容,確定培訓項目,減少了培訓的盲目性,提高了培訓效率。
2、實行“上門式”服務。推進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聘請126名技術指導員,每位技術指導員指導20個示范戶,每個示范戶輻射帶動20個農戶,有效地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推進現代教育資源進村入戶,在地方電視臺開辟《農業科技之窗》等欄目,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組建了由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農牧科技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知名教授和該市農業推廣研究員等專家領銜,多名中高級農業、畜牧、林業、水產等專業技術人員為骨干的培訓講師團,深入農村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指導,幫助農民開闊眼界、解決難題,激發其學用科技的熱情。
3、推動遠程教育網絡體系建設。運用現代化遠程教育網絡體系,組織專家進行講座,定時向農民播放農業技術培訓光碟。建立農民培訓網站(泰興農業信息網),建立農技培訓、科技推廣、專家答疑欄目,讓農民通過網絡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解決疑難問題。
4、向農民發放農業科技書籍。
在充分了解各鄉鎮農民對農業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向專業大戶、青年農民、村農家書屋發放農業科技知識書籍,讓農民通過讀書學習,培育學習熱情,掌握農業科技知識,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2016年向農民發放農業科技書籍6500多冊。
強化工作措施
1、完善工作體系。2016年以來,先后6次召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專題辦公會議,商討培訓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組織機構,為全市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充實師資力量。根據全市培訓任務,由培訓講師團負責教材編寫、理論授課、實踐指導等工作,并將講師團成員的姓名、專業特長、聯系方法等內容打印成冊,發到各鄉鎮、村和參訓學員手中。二是科學制定培訓計劃。按照農民培訓工程的總體要求,結合該市實際和農業主推技術,在組織座談、到戶咨詢、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真制定培訓實施方案,從實施時間、任務分解、培訓內容、工作機制、資金管理、監督實施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保證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三是精心選擇培訓基地。以泰興農廣校為主陣地,在全市各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設立中心培訓場所,并將市黃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新街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泰興市虹潤家庭農場、泰興市維成植保合作社作為培訓實踐基地,使基地真正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學員參觀、咨詢、試驗的示范區。
2、廣泛宣傳發動。為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福音”傳遍千家萬戶,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泰興農廣校多次召開專題準備會議,對培訓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各鄉鎮也分別召開了由村干部群眾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廣泛宣傳培訓的目的、意義。市分校還向全市農民發出培訓實施公開信,并在各村村務公開欄張貼培訓公示材料;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進行廣泛宣傳,做到培訓家喻戶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參與積極性。通過舉辦培訓班,挖掘培訓的亮點和典型事例,組織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充分激發農民的培訓熱情,在全市營造了廣泛關心、熱情支持、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3、優化服務配套。在培訓計劃實施過程中,泰興農廣校不是就培訓抓培訓,而是積極為農民提供配套服務,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積極提供信息服務,充分利用農業系統的各種優勢,充分了解市場對農產品的供求信息,通過印發簡報等形式,及時向參訓農民反饋,讓他們及時了解市場需求變化,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及時調整農業生產,做農民“闖”市場的引路人。2016年以來,以市農委信息中心簡報為載體,提供各類農產品供求信息500多條,通過“買賣信息”,全市銷售農產品總金額逾億元。講師團成員為保障培訓取得實效,他們積極轉變角色,從“說給農民看”到“帶著農民干”,市政府出臺政策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自主創業,讓科技人員通過成功的創業典型帶動農民創業。對有創業意向但技術不過硬,底氣不足的農民,泰興農廣校牽線搭橋,技術人員專門指導。組織廣大農民參觀示范園區,開展現場培訓,進一步提高培訓的直觀性。市農技推廣中心焦維成研究員,多年從事稻麥新技術的推廣,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優秀講師,去年剛退“二線”,就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水稻、小麥,他在自己種植稻麥的同時,現場指導培訓班學員,通過電話解答、走訪學員等形式,將自己生產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農民。為保護好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化解農民銷售難的問題,市農業系統組織精干力量先后跑上海、南京等地多家企業,幫助聯系銷售農產品2萬多噸。組織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產銷對接,促銷農產品近10萬噸,全市農民種植的糧食、水產品、畜產品商品率達到93%。
1、規范培訓制度。為確保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圓滿完成好省、市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泰興農廣校高度重視培訓制度建設,確保培訓規范行為。著重建好五個制度:一是責任制。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領導小組與培訓主陣地(泰興農廣校)簽訂培訓責任狀,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要求。二是公示制。在培訓開班前,提前將培訓內容在各鄉鎮公示,征求群眾意見。每次培訓結束后,定期向全市各鄉鎮公布培訓人次、內容等情況。三是月報制。明確專人每月定期在江蘇農民教育培訓網上上報培訓情況,接受上級指導和社會監督。四是登記制。對各類文件、總結、匯報、統計資料全部裝訂成冊,輸入電腦進行規范管理。五是跟蹤制。定期對培訓班學習培訓后的生產情況進行跟蹤,了解學員農業生產情況,對學員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動向市有關部門反饋,協助解決。
2、規范工作考核。為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開展,根據省農委要求,該市制訂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考核意見,并據此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每季對培訓工作督查,半年考核,年度總評。對工作措施有力,培訓效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鼓勵,對工作開展不力,成效不夠明顯的單位給予重點督促,有力地促進了培訓工作的整體推進。
3、規范資金使用。項目下達后,該市建立了項目資金的使用與管理制度,規定了經費的使用原則、用途、報賬、審批、建檔等要求。2016年,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實效,市政府配套專項資金200萬元。為確保項目資金的最大效用,在每期培訓班辦班前,對培訓費用進行預算,報市財政局審核;培訓結束后,經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向市財政局報賬。在經費使用上,嚴格按照教材費、講課費等費用開支比例支出。
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培訓,切實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涌現了一批學以致用、依靠科技致富的典型學員,逐步建成了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該市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培訓產生了良好反響,對全市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和高效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