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年海內外“坤伶登臺”研究熱的反思
——兼論“藝術社會學”視野下深化理解的契機

2017-03-24 20:29:27柏奕旻
美育學刊 2017年4期
關鍵詞:戲曲研究

柏奕旻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100875)

?

近年海內外“坤伶登臺”研究熱的反思
——兼論“藝術社會學”視野下深化理解的契機

柏奕旻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100875)

“坤伶登臺”是近現代戲劇史上獨特的文化現象,近年已成為海內外文藝、文化、歷史多領域的研究熱點。從方法論視野上,現有研究可分為“性別研究”視野和“社會文化史”視野兩大類。性別研究從性別身份議題出發,關注“坤伶登臺”現象中女演員的特殊遭際,但多傾向于思想觀念的闡發。近來,海內外學界受“新文化史”轉向的啟發,對話性別研究的同時,以社會文化史視野考察“坤伶登臺”的發生機制、女演員的身心狀態與身份抗爭,但對其身份轉換在中國社會歷史延續性進程中的意義缺乏觀照。基于此,“藝術社會學”視野的引入,強調以底層性、鄉土性為核心的研究,能夠對前兩種路徑形成雙重反思,同時提供深化理解“坤伶登臺”的新契機。

坤伶登臺;性別研究;社會文化史;藝術社會學

中國傳統戲曲浸潤于普通百姓生活,在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傳統及近現代社會,主要承擔充實民眾生活與精神教化的功能,因而是考察特定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社會文化趣味、風俗變遷以至經濟、政治狀況時,難以回避的大眾文化載體。“伶人”是傳統戲曲的表演者,對他們的命運沉浮、從業狀況的研究,內在扣連于上述議題。

近年來,“坤伶登臺”這一近現代文化現象已成為海內外文藝、文化、歷史多領域的研究熱點。坤伶登臺,指的是晚清以降中國伶人群體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即大規模的職業戲曲女演員*“(戲曲)女演員”是相對中性的稱謂,指涉以戲曲表演為業的女性。“坤伶”是清末民初對女演員最常用的稱謂,“坤伶登臺”是對戲曲女演員大規模登臺這一歷史事件加以提煉的說法。群體開始形成。“坤伶登臺”研究熱的重要特征在于將它視為觀照晚清民初中國社會內在轉變的切入口。這些研究集中考問了該現象為何出現、對戲曲界和社會受眾產生何種影響、戲曲女演員發生怎樣的命運遭際等問題。

從方法論視野上,現有研究可分為“性別研究”視野和“社會文化史”視野兩大類。性別研究視野為理解“坤伶登臺”提供了性別身份議題的解釋路徑。而海內外學界近來受“新文化史”轉向的啟發,在對話性別研究的同時,亦在討論“坤伶登臺”的發生機制及其歷史過程方面取得的不少代表性成果。本文對研究熱的現有成果在分析的基礎上展開反思,關注其對加深“坤伶登臺”歷史理解的貢獻,并經由反思其問題意識與方法,指出“坤伶登臺”研究的核心議題是身份問題,以及伴隨社會身份問題而引發的抗爭實踐問題。本文從此核心議題切入,討論研究熱的不足,探討研究進一步深入的契機。

一、身份政治與觀念圖繪:性別研究視野下的“坤伶登臺”

性別研究為進入“坤伶登臺”問題提供啟發。這些研究以戲曲女演員為研究對象,意味著近現代戲曲研究的關注點,不僅從研究“物”轉向研究“人”,還進一步實現從“伶人”研究向“女性伶人”研究的問題意識突破。

將“坤伶登臺”作為中國近現代婦女史的有機部分加以考察,臺灣地區學人對此作出了獨特貢獻。其中,周慧玲是較早敏感于“坤伶登臺”現象的歷史意義,并力圖從性別研究角度切入該議題的研究者之一。早在世紀之交,她就撰文討論近現代中國女演員的登臺問題。經由梳理戲曲藝術中男女同臺、相互反串的傳統,考察了近代中國社會對女演員登臺的禁絕狀況,并集中關注“五四”前后男扮男、女扮女表演形式的發生情狀,由此管窺國人性別認知的改變。考察辛亥革命前后戲曲女演員登臺問題時,她指出:一方面,女演員承受著非難和輕蔑;另一方面,她們的喬裝和反串則具有挑釁男權價值體系的意味。甚而,可將戲曲女演員的登臺視為五四時期“新女性”登上話劇舞臺的前奏。作者看來,這一系列看似摩登前衛、反叛男權話語姿態的內在困境,在于對二元性別意識的更深固化。[1]

臺灣地區研究生張遠的學位論文,擇取20世紀前30年平津滬三個城市中的京劇女演員為重點研究對象,通過對該時段報紙、畫刊、雜志等一手材料的詳細考察,力圖揭示出女演員的主體身份認同與社會歷史的復雜關系。作者的史料工夫扎實,考察視野專注細膩,對女演員的出生背景與生活、定位與評價、形象建構、所處身的捧角文化氛圍、新舊兩代女性之間的關系,都分章節逐一做出細致歸納與查考。作者將目光聚焦于平津滬三地,考慮在于,這三者同作為20世紀早期的開埠城市,同時也是開風氣之先的地區。而位于“坤伶登臺”事件中心的京劇女演員,將她們的命運置于這一時空脈絡中,更可突顯其作為女性所遭際的戲劇化境況,從中發見她們與男性迥異的經驗與社會身份的認知境況。[2]

近五年來,“坤伶登臺”同樣成為大陸學位論文的選題熱點。以董虹的研究為例,她通過研究1900年至1937年間京津地區各戲種的女演員群體的日常生活、演出狀況乃至情感婚姻情況,提示我們近代女伶群體身上所烙印的復雜脈絡,即兼具新舊兩種職業女性的特點。而對于她們的性別身份問題,她提出,一方面,在戲曲表演中,女演員在戲中的性別跨界表演,是男性意識形塑下的產物;另一方面,她們在現實生活中與觀戲者、捧角家、編劇人等不同人群的性別互動狀況、性別關系演變,都反映了近代性別的權力結構在都市社會中的變遷。這一研究的結論是女伶群體雖銜帶傳統社會的色彩,但仍對社會邁向現代化作出努力與貢獻。[3]

代虹則以近代上海滬劇女藝人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她們作為女性經歷了從被迫禁演到重登舞臺的道路。她們經由拜師學藝、獲得職業資格,借助碼頭、電臺、劇場等不同場域,實踐并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作者從性別視角切入,同樣強調了這些女藝人生存于以男權話語為主導的社會中,如何深為此種凝視目光所注視,同時又試圖通過增加學識、參與慈善等活動,嘗試擺脫傳統男權社會對自身從藝的限制。作者認為,女性長期受到男權壓制,女演員的狀況與社會的婦女解放運動密切相關,而最終至新中國成立后才得到深層改善。[4]

厲震林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中國伶人性別文化研究》,集中以“性別”作為考察戲曲伶人狀況的核心視角。該著史料翔實,征引不少西方性別理論前沿成果,以輔助對伶人特殊性別與角色的理解。作者研究古代女性伶人的生存狀況,認為她們的悖論在于,處身于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等級序列的同時,又因在“公共領域”中表演而具有男性主“外”的氣質特征,而這一男性氣質背后,實際又意味著她們墮落、跌入更深的女性化境地:成為公開場合中欲望的投射對象與偷窺的女體對象。他認為,自古對女性伶人“色藝俱全”的要求,其本質是認為,這是她們性暴露與性展覽的基本素質。[5]盡管該著聚焦古代社會中女性伶人的社會角色、性別的權利話語編排及性別氣質的生成,但可為理解“坤伶登臺”語境中戲曲女演員的遭遇提供歷史參照。

由上所述,大致可以總結兩岸近年從性別研究視野理解“坤伶登臺”的共性特征。最重要的無疑是,它們都嘗試從性別身份角度介入該問題,通過對女演員特殊境遇的關懷,試圖理解她們面臨的性別歧視,并探求她們激發抗爭動能、改變現狀的可能。然而,單純從性別視角切入看待問題,也同樣會存在缺憾。由于以性別關系為重,實際分析時,性別研究易陷入消解問題復雜性的危險,即難以充分顧及戲曲女演員本身并非僅承載性別身份意涵,還銜帶地域、階級等復雜的社會因素。由此,將女演員過快收束于“女性”身份,簡單指出社會對女性演員的欺侮與壓制,或將救亡話語與男權壓制簡單對等,都將模糊近現代中國社會民族危亡語境下演員和一般民眾普遍生存惟艱這一更焦灼的事實。此外,性別研究重于思想觀念層面的闡發,將“坤伶登臺”視為風氣漸開、婦女解放等觀念影響的結果。誠然,從觀念漸進、現代化思想影響的角度討論女性走出家門、走上公共舞臺具有一定解釋力,但僅從新觀念本身討論,實則回避了解釋新觀念與蔑視“戲子”這一傳統觀念間的沖突是否、如何得到解決的問題*還應該考慮到,呼吁、傳播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現代化發展等新觀念,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究竟具有多大的普遍性與代表性。換言之,為盡可能避免誤讀歷史、精英化思路的限制,就不能單純以文化觀念解釋女演員登臺的問題,而須慮及當時中國普遍貧苦、文盲率高等真實的社會歷史狀況。,以至無法有力說明鄉村婦女顛覆中國農業傳統分工、選擇離開家庭的動機。

二、“新文化史”轉向之后: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坤伶登臺”

有鑒于此,“新文化史”轉向影響下的一些研究,積極尋求更具社會感的理解徑路。“新文化史”轉向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源于法國,流行于歐美,并在近20年間產生世界性的影響。這一史學轉向的突出表現為:(一)將以往偏重于政治軍事或經濟社會的研究范疇,轉移到注重社會文化;(二)提倡以文化觀念闡釋歷史,充分借助文化人類學、語言學、文化研究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分析語言、符號、儀式等文化象征,解釋其文化內涵與意義;(三)重視對交流與傳播過程的考察,注重表象與實踐,關注日常生活和底層群眾,強調敘述性及通俗性,簡言之,是試圖以更為寬泛的文化視野,還原普通人的文化與生活。[6-8]中國史學界將社會與文化相結合,開展歷史研究的嘗試雖早有先例,但作為一種自覺的跨學科交叉視角,一種具有學科理論方法自覺的新學科概念,則是近20余年來的新趨向。學界一般將此類研究稱為“社會文化史”研究。[9]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影響并非局限于史學研究內部,而是作為一種思路、視野與方法,在文學、文化研究等人文領域產生廣泛影響。將之應用于“坤伶登臺”研究,具體表現為,將它視為晚清以來歷史中的特殊社會現象,并試圖回歸于對其時中國社會結構性變化的考察。方法上,這些研究嘗試以更歷史化、反思性的視野看待性別研究成果,在汲取性別研究有益啟示的同時,廣泛借鑒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等學科方法,故在方法論方面也有相當推進。

同是研究女演員登臺的發生機制,徐劍雄有意識地避免單從性別角度考慮問題。通過審視社會結構、歷史脈絡,他將“坤伶登臺”扣連于對近現代中國宏觀歷史變遷的重思。他論證道,盡管歷史上樂戶制度中確實存在女伶,但考慮到小農經濟“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及五代后纏足對婦女戶外活動的實際限制,行動不便的小腳女性難以適應戲班流動奔波的特性,女伶逐漸淡出戲班。[10]314姜進也指出,晚清以降,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男耕女織”兼業傳統的解體,意味著一批婦女成為農業家庭消耗者,于是不得不走出家庭尋找工作。因此,晚清民國戲曲女演員集中興起的文化現象實則反映了相當實際的社會經濟變化境況。[11]60-72

此外,對演出接受狀況的不同理解,也是社會文化史研究與一般性別研究的辨異處。后者從審美心理出發,認為受眾對女演員的接受,在于年輕漂亮的女演員滿足了人們的愛美心理,而這又進一步指向男權社會對女演員的凝視。徐劍雄承認這一探討的必要性。但他追問:這一審美心理又是如何形成的?他以上海為代表指出,上海的現代化發展,尤其是現代科技的引入和聲光化點的廣泛應用,令戲曲表演環境急遽改變:從“戲園”走向“戲院”,從傳統走向現代。這意味著,傳統戲園中的安全隱患、公共衛生不堪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同時,戲曲表演過程(舞臺布景、伴奏音樂、伶人服飾、化裝、行當配置等)也深受物質性條件變化的影響。由此,審美心理的發生以客觀物質條件為基礎,而此心理與其說僅與女演員相關,不如說適于解釋整個伶人群體的興起。那么,社會又為何能接納女演員大規模登臺?徐劍雄認為,一方面,人們為躲避戰亂涌入都市,民間戲班、伶人唱戲為都市各階層日常消遣和文化消費所需。其間,女演員確以異于男性的審美表現,為男性話語主導的市場有效接納。另一方面,女性觀眾也發揮了重要影響,有錢有勢者攜家避難于上海,看戲成為其女眷不可或缺的消遣方式。這點在姜進的上海越劇研究中也十分突出。簡言之,它們都說明,對女演員的需要是、但絕不僅是性別視角觀照下的“男性凝視”問題。

女演員面向社會演出,不得不與官、商、民甚至幫派組織互動。與社會各結構性層次的糾葛,往往使她們處于被侮辱與剝削的境地。徐劍雄討論了外鄉女演員與上海移民文化間、“捧角”風氣形成后女演員與票友票社間的關系。美籍華裔學者程為坤在其《勞作的女人》一書中,則從社會關系角度,更突出地揭示女演員登臺后生活與從業狀況的嚴酷性。通過考察20世紀初北京戲曲女演員的現實狀況,他較全面地歸納出女演員面臨的五重困境:一、男性主導的戲曲行業中,同行的排擠,跑堂、打雜等的欺侮;二、市場和老板代表的商業資本剝削;三、政府、官員、警察等政治勢力的管制;四、劇作家、評論家、作家等文人精英的覬覦;五、社會流氓、混混、幫派等邪惡力量的威脅。由此,女演員作為公眾關注下的有償勞動者,其“身體問題”帶來的侵擾,不僅使其表演事業,甚至基本安全和名譽都面臨危機。[12]167

女演員面對性別壓迫,但作為壓迫者的“男權”主體并非鐵板一塊,其內部包含諸多異質性。程為坤呼應并擴充了既有性別研究的成果,同時他對女演員應對方式的考察,則具有對話主流性別文化研究的自覺。在問題意識上,他既避免將女演員僅視為父權話語再生產機制的犧牲者、市場主導的男性話語的犧牲品,又有意識規避歐美戲劇女性主義者討論模式的干擾,警惕過快將中國女演員在公共空間的活動歸結為挑戰男性主宰的斗爭。[12]140他認為“坤伶登臺”有獨屬其自身的復雜狀況。

以奎德社為例,“臺”對女演員來說不僅是工作處所,也是疏離主流家庭生活后的新家。所以,盡管遭受侮辱和歧視,她們卻不斷嘗試靈活地利用“臺”的場域,締造出屬于自己的空間與共同體。尤其是在民族危機的歷史語境中,她們自發地選擇與民族主義精英合作,演出反映婚姻改革、社會改革等內容的進步戲曲。性別研究者或認為女演員在這些劇目中的扮演,意味著進一步固化正統文化對女性的規訓,但程為坤適時指出,不能忽視女演員借由展示充滿道德感的女主人公形象以重塑自身身份的策略性。同時,奎德社的相關實踐反映了女演員“表演意識”的創造,說明她們對自己廣泛影響各階層觀眾能力的自覺。

三、“坤伶登臺”核心議題:什么“身份”,何種“抗爭”

性別研究與社會文化史研究視野下的“坤伶登臺”,研究的核心議題,一言以蔽之,是身份問題。如何看待、詮釋戲曲女演員的社會身份,如何把握、評價她們為改變自身身份所作的抗爭努力,是進一步理解社會歷史變遷狀況,同時也是理解女演員自身狀態的關鍵問題。

侯杰、秦方以史料為本,具體敘述了郭翠芬、楊翠喜、婷婷、金靈芝、劉喜奎、趙美英、沈芷秋幾位戲曲女演員的悲慘經歷,展示她們難逃被玩弄的命運。[13]對女演員如何遭受權貴官僚、軍閥闊少、幫會分子的逼迫,這一研究作出細致勾勒。但對戲曲女演員“身份”問題的把握方面,仍有商榷空間。作者將戲曲女演員研究歸入“藝人”一章,而他們所指的“藝人”范疇既包含伶人、話劇藝人,也有玩雜耍的江湖藝人,新興崛起的電影明星、新劇演員,還有歌女、舞女、洋藝人。在此,戲曲女演員與其他藝人脈絡的差異性未能充分顧及,而這實際涉及如何認識、定位戲曲女演員身份的問題。這一研究的遺憾之處,充分體現了有歷史感、分寸感地討論女演員身份問題作為研究難題性,對研究者歷史把握力的挑戰。

對此,姜進嘗試作出自覺廓清。姜進有十余年美國留學與執教經歷,她的專著《詩與政治》系在其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具有與海內外現代中國研究對話的意義。在該著中,她充分考察女演員受辱背后的結構性狀況,從三個層面闡述女演員遭受輕蔑的緣由:(一)從觀念傳統看,伶人自古被排擠于正統社會外,“下九流”的身份認知根深蒂固。(二)從職業性質看,明清以降,坤伶和娼妓不同于養在私密內闈的“貞潔”女子,被排除于儒家話語規范之外。又因二者都在公共空間中展示女性身體、提供服務、獲取報酬,因此身份界限具有很強的重疊性。(三)從現實情況看,首先,晚清民國的戲曲女演員來源多樣,其中包括名妓和倡優;也有女演員從業后迫于生存壓力而兼為暗妓。其次,女演員不甘于低賤身份和戲行的殘酷競爭,往往選擇以婚姻的方式獲得社會體系中的合法身份。然而,成為姨太太這一普遍性選擇,反而固化了社會對她們的蔑視。最后,晚清民國戲曲演出的內容和尺度尚無規定,主要以市場趣味為準,女演員不得不屈于扮演妓女、娼婦等角色,或直接被迫演出“淫戲”,更造成社會對演戲人與戲中人身份認知的混同。

種種復雜狀況下,姜進看到了女演員在身份問題上喪失控制權的無奈事實。但她未止步于此:考察社會對女演員身份采取何種態度、為何采取這種態度的同時,她也指出身份問題的另一維度,即女演員作為能動主體,如何判斷、反饋社會對自身身份的態度。對后者的觀照,在過往研究中一般闕如,但在社會文化史視野下,卻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暗含將女演員視為流動歷史狀況中的主體,正視她們不斷抗爭以應對、糾正社會偏見的意義。在此,抗爭的意涵指向一系列靈活的處理方式,并不必然意指暴力和沖動。綜上,女演員與社會的雙向互動應成為考察20世紀前葉女演員命運轉變如何與社會共振的線索。

姜進從傳統對女性“清白”的道德要求談起,揭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越劇女演員身份抗爭意識的逐漸形成過程。她提出,女演員自覺地在舞臺、印刷媒介和現實生活中表演“清白”,預先斷絕公眾的性幻想和男性的性挑逗,以期與傳統女優、娼妓相區別,獲得社會改革者的認可。[11]83-84值得注意的是,她對這些抗爭實踐的處理,并非過快將其判定為女演員對“平等”理念的高拔追求,恰恰相反,抗爭是女演員出于切實應對現實的需要,并且仍然有待成熟。

到20世紀30年代,尤其是抗戰爆發后,戲曲女演員對身份和命運的抗爭與民族命運、愛國救亡更緊密地扣連起來。創刊于1937年的《半月戲劇》[14]第1卷第4期刊登了馬秀珍的文章《給伶界姊妹的一封信》。馬秀珍開篇就強調“誰都承認戲劇是一種人世間不可缺少的藝術”,而“但凡從事戲劇者,其所負之使命至重且大,自不待言”。她在信中直指當時伶界中女演員的自欺自辱現象,并呼吁“伶界”的“姊妹們”在抵抗外侮的斗爭中,將戲曲表演作為斗爭武器,擔負起宣傳愛國救亡的責任。[15]該信值得注目之處,是作者自覺將自己與同伴的身份定義為“伶界姊妹”。考慮到“伶”在歷史中長期具有的消極意義,作者堅持在此稱謂上構筑姐妹情誼和身份認同,體現了賦予舊稱謂以新的積極意涵,以重塑身份的抗爭實踐。

而以袁雪芬為代表的“越劇十姐妹”義演《山河戀》、在筱丹桂事件中登場,則突出呈現了抗戰勝利后,越劇女演員的抗爭更成熟、自覺。袁雪芬拋棄“伶人”的傳統稱謂,將“演員”這一新稱謂賦予自己和同伴,并嘗試與其他女演員走向聯合。她意識到,真正使女演員蒙受侮辱和剝削的是制度本身,因此嘗試創立屬于自己的戲院來對抗現有體制。在筱丹桂事件中,她和同仁勇于對抗張春帆,向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此,姜進呈現了袁雪芬等一批上海越劇女演員真正有力的抗爭。從1947年8月28日《羅賓漢》報對袁雪芬的報道,可看出社會對她新身份的認識:“袁雪芬先生(人人都這樣稱呼她)”。[11]95-96

四、以底層性與鄉土性為核心: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坤伶登臺”

“坤伶登臺”研究熱中,大多是在較短時段中開展研究的,因此對于該文化現象在歷史延續性進程中處于何種位置,相關理解和把握一般顯得較為抽象,或付之闕如。姜進的考察時段最長,從近現代延伸到當代。關于抗戰勝利后上海越劇女演員在戲曲和社會兩個舞臺的表現,她以袁雪芬為核心對象,講述了以抗爭為主旋律的故事。作為故事高潮的1949年,隨后成為以“解放”為關鍵詞的新故事之開端:“1949年10月1日,袁雪芬……作為戲曲界的特邀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共同見證了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莊嚴時刻。”[11]241在此,兩個故事的銜接并非天然順暢,實際上具有質的變化:一位戲曲女演員獲得嶄新的政治身份,而從先前的“抗爭”到真正獲得新身份的“解放”,中間過程是如何跨越的?徐劍雄的結論也同樣暗含此問題:“伶人地位的徹底改變,伶人真正受到尊敬要等到一場更徹底的社會變革之后。”[10]369問題是,從“被侮辱”到“受尊敬”,中間的巨大跨越又是如何完成的?

姜進在分析袁雪芬時引入一條脈絡,即袁雪芬與左翼知識分子、中共黨員的互動關系,由此探討袁雪芬對身份認識的深刻轉變,及她同既有剝削制度斗爭的思想覺悟何以發生。在此,姜進試圖把問題帶向更深維度:考察晚清民國越劇的發展、越劇女演員身份的變化,不僅要在社會文化史視野下,還須納入更長的歷史連續性中加以觀照,尤其是要關注戲劇文化變遷與重大社會政治變革間的密切關系。誠如其著作標題“詩與政治”所提示的那樣,在上述問題意識導向下,她的研究試圖揭示袁雪芬與中國革命的關系。

遺憾的是,上述研究在具體開展時,將中國革命視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政治變革”(政治)力量來考察它與“戲劇文化變遷”(詩)的關系。而在作者筆下,革命與女演員生命脈絡的關系仍是互為外在的。此外,以袁雪芬為主體,對她建國前后的個人經歷作歷時查考,這一方式將生發出有關1949年戲曲界共時場域的問題:袁雪芬個人的解放與戲曲女演員普遍的解放之間呈怎樣的關系?后者的解放有賴于何種物質、制度條件的保障?進一步,假如說“解放”意味著女演員擺脫了異樣眼光,那么,為何延續多年的“坤伶登臺”至此不再成為“問題”?上述“跨越性問題”為何能夠發生,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得以最終發生?

針對這一議題,目前雖有研究嘗試探討,但在思路上往往傾向于將其視為中共對女演員加以政治賦權的結果。[16,17]然而,女演員身份的轉變并非全然源于政治賦權,因為“解放”不僅具有政治身份意涵,更涉及女演員自我主體價值感、藝術表演意義感的高揚和發抒,同時涉及社會整體上對女演員新身份的由衷接納。所以,僅以“政治賦權”概括,將產生忽略歷史經驗豐富性、創造性的危險。另一方面,“解放”還體現著,它指涉的歷史對象已超出袁雪芬等身處都市、境遇較好的女演員狀況,而具有更普遍的意義。由此,就場域而言,身處都市底層的女演員、廣大鄉村中的女演員,就劇種而言,除京劇、越劇等主流劇種外的地方戲女演員,她們的身份和境遇轉變,都應成為研究時觀照的歷史對象。

站在這一脈絡中,重思近年“坤伶登臺”的研究熱,將發現其仍有不足:研究展開的空間場域都是作為特例的大都市,即北京、天津和上海。此外,這些都市女演員又以名角居多。由此,更具底層性、鄉土性的內在經驗尚未被納入到對“坤伶登臺”的考察視野中,進而也就未能經由對相應鄉土社會、底層狀況的歷史化、結構性考察,發掘女演員在此脈絡中從受辱到抗爭,以至解放這一系列身份轉變中蘊含的社會史意涵。

對“坤伶登臺”現象更具原理性的、整體性的考察視野如何建立?更具充沛感的社會史意涵怎樣打開?在此,“藝術社會學”視野的介入將提供有益啟示。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曾以“文學藝術的社會史”為其“藝術社會學”理論興趣的核心,他將其藝術社會學思想的理論基點建基于下述思想,即社會與藝術的聯系不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互動關系。他追求在整體性思想的指導下認識藝術及其復雜的活動,以及體現時代特征的藝術生活中的多種交流過程。[18]受此啟發與激勵,“藝術社會學”所強調的,與其說是人文研究時采用的一種工具手段,毋寧說是一種建設性的研究視野。借重此“藝術社會學”視野,對“坤伶登臺”現象理解的著力點在于考察“坤伶—戲曲藝術—中國社會”這一組充滿張力的互動關系,深入把握中國近代、現代以至當代戲曲藝術變遷狀況的同時,重新理解其間中國社會歷史的整體性進程。既不滿足于對單個現象的“碎片化”研究,也打破對社會人文歷史研究予以籠統、抽象、宏觀等特質的先在想象,而是借由切實有力地深入對這一代表性文化現象的研究,把握其多面豐富、充實復雜的狀態,求索其中蘊含的社會歷史進程的內在肌理,以及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重構歷史認知的意義。

因此,對“坤伶登臺”理解的進一步深化,正有待于此種更廣闊的“藝術社會學”視野的介入。在這一案例中,它強調以底層性、鄉土性為核心的主體歷史經驗的意義。此歷史性要求將研究落實于對戲曲女演員社會身份理解的擴充,并將其身份轉換置于中國近現代、當代社會的歷史連續性進程中,置于對“中國革命”之創造性的理解中加以觀照。此處的“社會”與“革命”并非簡單指政治強力,也非外在于女演員及其戲曲表演實踐,而是內在于她們的藝術思想與身份轉變,要求研究者充分注目于中國土地上多數女演員的命運遭際,從根本上理解一場浸潤于普通女演員與更廣大基層民眾生活的、改天換地的社會變革運動。綜上,“坤伶登臺”的故事或將存在新的講法:在“藝術社會學”視野觀照下,在中國革命脈絡中,講一個普通底層女演員從屈辱到解放的身心故事。

[1] 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至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J].戲劇藝術,2000(1):6-10.

[2] 張遠.近代平津滬的城市京劇女演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1-2.

[3] 董虹.城市、戲曲與性別:近代京津地區女伶群體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193-196.

[4] 代虹.近代上海滬劇女藝人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1-2.

[5] 厲震林.中國伶人性別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12-29.

[6] 周兵.新文化史:歷史學的“文化轉向”[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1-4.

[7] 伯克.什么是文化史[M].蔡玉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7.

[8] 亨特.新文化史[C].姜進,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0.

[9] 梁景和.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C]//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3.

[10] 徐劍雄.京劇與上海都市社會(1867—1949)[M].北京:三聯書店,2012.

[11] 姜進.詩與政治——20世紀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2] 程為坤.勞作中的女人——20世紀初北京的城市空間和底層女性的日常生活[M].楊可,譯.北京:三聯書店,2015.

[13] 侯杰,秦方.舊中國三教九流 藝人妓女嫖客[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80-87.

[14]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G].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755.

[15] 馬秀珍.給伶界姊妹的一封信[J].半月戲劇,1937,1(4):22-23.

[16] 傅瑾.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1-2.

[17] 馬海麗.中國戲曲演員:毛澤東時期產生的新精英階層[G]//首屆“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雙邊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30-38.

[18] 方維規.20世紀德國文學思想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9.

Reflections on Heated Research into ′The Appearance of Dramatic Actresses on Stag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How Aesthetic Sociological Vision Helps to Acquir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BAI Yi-m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Appearance of Dramatic Actresses on Stage" has been the focus of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Gender studies,while focusing on the gender issue and the actress′ special encounters, tend to interpret them from an ideological angle. Recently, the socio-cultural historical studies reveal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the dramatic actresses′ status as well as their struggles for identity, while neglect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ir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in a long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 aesthetic sociological vision could be an inspiration and centering on subalternity and localism will help to acquir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dramatic actresses′ appearance on stage; gender studies; socio-cultural history; aesthetic sociology

I01

A

2095-0012(2017)04-0102-07

(責任編輯:紫 嫣)

2017-05-12

吳苗淼(1990—),男,浙江樂清人,北京大學哲學系與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美學原理研究。

猜你喜歡
戲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戲曲的“形變”——“陌生化”表演凸顯戲曲寫意性
當代陜西(2021年20期)2022-01-19 03:23:46
戲曲從哪里來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午夜| 亚洲天堂成人|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538精品在线观看|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在线免费观看AV|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色爽网免费视频| 67194亚洲无码|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成人蜜桃网|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国产正在播放|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av色站网站| 91精品国产丝袜|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碰|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香蕉精品在线| 欲色天天综合网| 青青极品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福利|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不卡网| 无码丝袜人妻| 国产亚洲精|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高h视频在线|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视频入口|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 伊人欧美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91视频首页| 黄色片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欧美色伊人|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粉嫩|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