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貸聯動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同樣是一把“雙刃劍”,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
“中小企業的發展迎來了春天。”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銀行原董事長閆冰竹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表示,投貸聯動將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最大煩惱”。
但他同時也強調,中國銀行業發展投貸聯動業務需防控風險,不可一哄而上。
2016年4月21日,銀監會、科技部、央行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允許10家銀行試點。
目前,投貸聯動試點將近一年,有何成效,又遇到了哪些問題?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閆冰竹就此接受了本刊專訪。
投貸聯動勢在必行
《瞭望東方周刊》:你長期致力于推進投貸聯動,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閆冰竹: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中國正加速進入科技引領的新經濟時代,科技創新企業成為本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但有很多高科技創新企業在初創階段沒有資本金,在其發展起步階段,銀行貸款進入面臨的風險又比較大。融資難依然是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煩惱”。
而作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主渠道,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模式在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時,面臨著風險與收益極度不匹配的困境。比如,商業銀行發放一筆幾萬元的創業貸款,操作流程和發放一筆數十億元的大國企貸款完全一樣,承擔的風險和VC、PE一樣,但是收益卻是天壤之別。所以商業銀行沒有動力去為中小微企業做傳統貸款。
然而,在支持創業企業這方面,銀行業機構可以有所作為,也必須有所作為。但這種“為”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投貸聯動即是這樣一個支點。
投貸聯動,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信貸投放與本集團設立的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股權投資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相關制度安排,由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實現科創企業信貸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為科創企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的融資模式。
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讓銀行機構盡可能在風險和收益上達到平衡。
《瞭望東方周刊》:國家在政策層面對投貸聯動給予了什么樣的支持?
閆冰竹:投貸聯動業務的啟動,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完善商業銀行相關法律。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探索試點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股權和債券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方式,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機構實現投貸聯動”。
2016年3月,“投貸聯動”作為助推創新創業的金融動力,被首次寫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
僅僅一個月后,銀監會、科技部、央行三部委便聯合下發《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投貸聯動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首批試點中,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天津濱海、西安五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得試點。國開行、中國銀行、恒豐銀行、北京銀行、天津銀行、上海銀行、漢口銀行、西安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浦發硅谷銀行共10家銀行成為首批開展試點的機構。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將是投貸聯動由啟動之年邁入攻堅之年的關鍵一年。
探路中國的“硅谷銀行”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距離投貸聯動試點政策出臺已過去近一年。你曾經長期任職的北京銀行正是試點單位之一,從你們的實踐看,投貸聯動業務開展得如何?
閆冰竹:作為首批,也是首都唯一試點法人銀行,北京銀行在北京銀監局等各級政府及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從戰略引領、頂層設計、協調聯動等層面,努力探索投貸聯動的特色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北京銀行的投貸聯動業務已累計落地126筆、12.37億元。
以北京廣廈網絡技術股份公司為例,隨著這家企業快速發展并在新三板掛牌,面臨市場的銷售需求、技術創新突破等挑戰越來越多。北京銀行的理財管理計劃就通過指定投資機構設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參與到它的股票定增,投資金額不超過760萬元,期限不超過42個月。最終,廣廈網絡通過非公開定向發行股票方式向投資人發行股票不低于500萬股,每股發行價格8元,資金用于公司的IDC互聯網數據中心項目。
再如北京賽佰特科技有限公司,我們為它量身制訂了投貸聯動方案——在債權端,為企業增加一筆純信用500萬元授信支持;在股權端,由指定投資機構與企業達成認股權合作,以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為該科創企業解了燃眉之急。
就在前幾天的3月2日,北京銀行剛與京視網簽約了投貸聯動協議。在這個項目中,在債權端,完全采用風險隔離方式,由指定的投資機構與京視網達成認股權合作,經過對京視網進行估值,在行權期限內,按照合同行權條件,通過直投方式持有京視網的股份。這筆業務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短期資金融通,幫企業渡過了發展的重要關口,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給出的估值為企業后續發展和融資帶來了長效增信。
預計2017年,北京銀行將實現投貸聯動業務落地不少于200戶,科技金融貸款余額將突破1000億元。
《瞭望東方周刊》:北京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有什么自己的特色?
閆冰竹:北京銀行在發展的初期,就將科技金融業務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成立21年來,將一大批處于初創階段的小微企業,培育成高成長型優質企業。其中不乏聯想、新東方、掌趣科技、碧水源等一大批科技型領軍企業。
北京每4家小微企業就有1家是北京銀行的客戶,中關村示范區超過60%的高新技術企業都是北京銀行的客戶。截至2016年末,北京銀行累計為2萬家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過30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北京銀行設立了中關村小巨人創客中心,成為國內銀行業首家推出創客中心的銀行。目前,創客中心會員規模超過11000家。
這些都為投貸聯動的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總的來說,我們將以投貸聯動創新為主線,探索中國的“硅谷銀行”運營模式。
不可一哄而上
《瞭望東方周刊》:2017年3月1日,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投貸聯動是一項嘗試,也是比較大的探索,要本著積極審慎的原則進行。你如何看待這一模式的風險?
閆冰竹:銀行投貸聯動業務發展的關鍵是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穩妥有序推進,追求質不追求量,從而真正有效地支持科創企業發展。
商業銀行采取投貸聯動支持科技小微企業,必須注意遵循商業可持續、市場規律和風險管理等原則。
需要注意的是,投貸聯動的市場前景遠大,但仍是小眾市場。從國際實踐看,能成功為初創期科技企業提供投貸聯動融資服務的,只是少數銀行,且僅在專屬領域。
比如美國的硅谷銀行成立于1983年,只做4個專長領域業務,至2014年末,全部貸款余額14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0億元,此規模僅相當于中國一家中等城商行。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銀行的小眾業務,不能一哄而上。投貸聯動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同樣是一把“雙刃劍”,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
同時,開展投貸聯動依然面臨著現實的制約,例如對產業知識了解的匱乏、對科創企業風險評估標準的缺失、授信的保守性等,都是銀行業需要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