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賢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對人整個生命的關照。關愛生命,尊重個體,重視滿足情感和尊嚴的需求,幫助個體發現與自我更協調地發展,促使每個人達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狀態,是我們的辦學主張。
一、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
1. 營造和諧環境,奠定教師職業幸福基礎。我校實行人性化的管理系統,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讓績效發放、職稱評聘、評優選先這些教師關注焦點問題晾曬、解決于陽光下,將學校的需要轉化為教師的需要,主動追求,自我實現,達成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致力于打造一個理解力、執行力強,團結協作的管理團隊。在管理上做到知人善任,推功攬過,營造和諧而幸福的氛圍:風清氣正讓教師安心,合作共贏讓教師舒心,人文關懷讓教師暖心。
2. 助力專業成長,挖掘教師職業幸福源頭。教育行業本就是“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要達成為人師表的境界,有賴于教師專業知識儲備的豐富以及高質量技術水平的提升。為此,我們通過幫助教師合理定位,科學規劃(新手—骨干—名師);幫助教師錘煉內功,增強實力(校本研訓、課題研究、學習培訓);為教師提供展示平臺,獲得成就(根據教師的年齡、水平,分層組織展示活動)等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
3. 加強觀念引領,升華教師職業幸福感。(1)以人為本。以了解、尊重教師為前提,以依靠教師為方法,以滿足教師合理需求為目標,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教師的尊嚴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2)培訓學習。如邀請心理學教授作《做一個幸福的人》專題講座。在培訓學習中提升幸福感知力,得到心靈慰藉。(3)書海遨游。定期舉辦讀書沙龍,開展同看一本書,一起去“當當”,書評大賽等活動,幫助教師擁有積極的心態,提升職業幸福感。
二、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力
1. 尊重生命。小學階段的教育應當為生命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尊重生命,首先是愛己,還要愛他人。由于缺乏對生命的尊重,部分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發冷淡、冷漠甚至冷酷,以致校園欺凌、惡性事件頻發。為此,在畢業典禮上,筆者逐一念出所有畢業生的名字,讓每位孩子在全體師生注目中上臺領取畢業證書。借著無數類似這樣的細節讓孩子感受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讓他們明白生命的尊貴和無可替代!
2. 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團隊意識”作為對人才的一項基本要求,是學生未來必備的素質之一。在班級建設中,我們通過共同討論樹目標—團結合作理問題—達成任務創特色的程序,讓每位學生參與并融入到班集體中,將團隊精神的培養做細做實。教學中則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取共贏。
3. 健康理念。健康是本。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每學年召開運動會,每天落實兩操、大課間活動,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評比,全員參與;開設各項體育興趣小組,讓體育鍛煉成為每個孩子的習慣。同時,學校配齊專任的心理健康教師,開設心理課程,并設有專用的心理咨詢室,做好心理疏導和拓展訓練,為學生身心插上兩翼,健康翱翔。
4. 責任意識。在責任意識的培養上我們把握幾點:培養孩子勇于擔當的精神;培養孩子自律的品格;培養孩子凡事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培養孩子骨子里的義務感使命感;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培養孩子忠誠、堅守的品質。將教育落腳點放在對學生自我管理上。通過設崗定責,從小事做起,讓學生學會自己的計劃自己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后果自己擔。
5. 閱讀習慣。我們每年撥出專款充實圖書館,班班“圖書角”;每年4月“讀書節”;每天20分鐘閱讀時間;借助校園網、廣播、海報等多渠道好書推介;舉辦“圖書漂流”“我與作家面對面”,開展各種“讀書征文活動”,籌建心天地多媒體閱讀教室,加入“中國青少年互動閱讀平臺”書香網,成為“書香聯盟”一員……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營造滋養終身的學校文化
1. 創建學校精神文化。(1)傳承言行一致的校本文化。言行一致是我校校訓。自創辦以來,沿用至今。經過多年的傳承與實踐,已經成為我校傳統文化的精髓,辦學境界的不懈追求,是我希冀所有“西隅人”都能烙印上的標識!(2)形成融合共生的人際文化。從提升價值理念,開展文化自診,建設“學習共同體”等著手,形成平等、和諧、愉悅、寬松“融合共生”的學校人際文化。(3)建立人文規范的管理文化。圍繞“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原則,通過整合修改規章,完善制度體系;堅持感情管理,注重人文關懷;實施民主管理,推進依法治校等一系列舉措,創建人文科學的管理制度,營造校園和諧氛圍。(4)弘揚閩南風味地方文化。充分挖掘一切可用資源,通過一系列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動,讓師生找到“根”的文化,擁有家國情懷。結合學校實際,突出特點,集閩南特色、藝術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體,既有整體統籌安排,又注意局部精雕細琢。同時,將閩南文化滲透于學科教學及日常活動開展中,通過教育行為無處不在的浸染和熏陶,讓師生烙上根文化的印痕,培植強化愛鄉、愛國的情感,涵養閩南特質。
2. 營造學校環境文化。(1)以先進建設理念為引導,創設嶄新風貌。(2)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打造人文校園。精心布置校園環境,充分利用空間,精心設計,突出人文主題,春風化雨,滋養師生。(3)以班級特色為抓手,建設學生家園。
3. 構建課程文化。我們本著“關愛生命、營造滋養終身的學校文化”的辦學理念,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創新性落實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特色與學校實際,開發了南音、足球等根植于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同時,還利用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為學生搭建特長發展的平臺。并利用國旗下活動、經典誦讀、演講比賽、課本劇展演、班級特色展示、文藝演出等活動及“我們的節日”、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健康成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在辦學主張的實踐中不懈努力,加強對辦學理念的系統化、條理化及顯性化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一生可持續發展奠基;為教職員工成就自我、幸福發展提供一個理想平臺;不懈努力使學校成為生機煥發、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現代名校。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